APP下载

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对策研究
——以杭州“三江两岸”为例

2020-01-09柴惠琴叶加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三江旅游资源

柴惠琴 叶加申

([1]杭州市富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浙江·杭州 311400;[2]浙大城市学院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所 浙江·杭州 310015)

“三江两岸”,上游起于杭州市建德新安江大坝,下游止于杭州经济开发区和大江东新城。“三江两岸”的山水景观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研究如何在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开发“三江两岸”人文、山水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对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三江两岸”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基础

“三江两岸”的百姓,依托“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良好的生态资源,世世代代传承与守望着这片水域与山林,世世代代发展与创造着乡村经济与乡村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亟待保护与开发。

1.1 独特的资源优势

“三江两岸”的历史是一部因山水而生、因山水而立、因山水而兴、因山水而名、因山水而强的历史。乡村旅游资源的先天优势明显,其中分布特点和内涵特质尤为突出。

“三江两岸”乡村旅游资源就像一棵大“树”,总的来说:根系发达,树干粗壮,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我们从“三江两岸”乡村旅游资源这棵“树”的分布特点来看,实现从“观光经济”到“休闲经济”的转变,将三江两岸链成生态带、旅游带、经济带、黄金带有了重要的基础。

1.2 乡村经济转型发展

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离不开乡村经济的转型发展。“三江两岸”乡村经济的发展已走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资源消耗型阶段。从山林资源来看,主要是“卖山头”——伐树卖树。其结果树越伐越少,越伐越小;从水资源来看,主要是“捕鱼”——无节制乱捕乱抓。其结果鱼越捕越小,越捕越少;从沙石资源来看,主要是“卖沙石”——乱采乱挖。其结果山越采越裸,水越挖越浊。一句话,不仅消耗了资源,而且离富更远了,离穷更近了。

第二,资源转化型阶段。有远见的乡镇领导,转化思路,发展乡村经济。从山林资源着手,靠山吃山,从“卖山头”转到“卖山货”——科学种植,依靠经济作物,卖山货。其结果离小康近了一步;从水资源着手,主要是从“捕鱼”转到“养鱼”——优选鱼品,科学养植。其结果离小康也近了一步;从沙石资源着手,主要是从“卖沙石”转到“卖泥瓦”——乱采乱挖的少了,小水泥厂与小砖瓦厂却多了。虽然经济上了一个台阶,可环境却下了多个台阶。

第三,资源创意型阶段。有远见卓识的领导,在转化思路的基础上,有了更加大胆的创意。还是从山林资源着手,靠山吃山“卖生态”——发展乡村旅游业,建农家乐,建美丽乡村。其结果既增加了收入,又保护了生态,离小康越来越近了;从水资源着手,主要是变“养鱼”为“钓鱼”—— 过去我养鱼我卖鱼,现在我养鱼你钓鱼。我养鱼使钱包鼓了,你钓鱼心情乐了;从沙石资源来看,减少“卖泥瓦”,增加了“卖创意”——过去的水泥厂,如今变成了创意城;过去的沙石码头,如今将变成游船码头。

“三江两岸”乡村经济的转型发展,已为休闲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接纳的条件,为开发“三江两岸”旅游休闲经济,提供了广阔市场和巨大空间。

1.3 发展机遇与前景

研究表明: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农业社会,人的一生闲暇时间占22.9%;在工业社会,人的一生闲暇时间占38.6%。进入21世纪,休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行为。人们在基本生活满足之后,产生了一种高层次的消费,即:精神消费、时尚消费、体验消费。因此,发展“三江两岸”乡村旅游经济,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也是促进杭州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2 “三江两岸”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三江两岸”地域跨度大,流域长,流经区域广。我们从“三江两岸”乡村经济转型发展模式、乡村旅游资源独特优势、发展机遇与前景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

(1)资源问题。“三江两岸”地域跨度大,流经区域广,资源分布散,且资源等级不一。这些资源的挖掘与开发,既要考虑整体问题,又要照顾局部问题;既要进行长远规划,又要进行近期整治;既要有铁腕的政策刚性要求,又要有灵活的工作方法;既要讲竞争,更要讲合作。

(2)产品问题。“三江两岸”现有的旅游产品同质化程度高,业态层次低,以低层次观光游为主。既没升级版,又没有显著特色,千篇一律,没有个性,没有特色。特色必须建立在个性的基础上,个性是特色的最好体现。

(3)产业问题。由于“三江两岸”旅游产业的开发缺乏引导与规划,目前还处在自发与无序的状态下,产品单一,层次较低,区域产品之间缺乏互动,导致当前“三江两岸”尚未形成真正的旅游产业,存在产业链短,产业面窄,产业结构不健全的问题。

(4)产权问题。三江沿线政府、社区、村民和企业等多方利益博弈,产权机制不顺。机构的平行和交叉带来了管理上的“重叠”与“真空”导致事权不分等现象。一旦出现利益问题,就会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场上说话。

(5)品牌问题。“三江两岸”旅游整体形象尚未明确。体制原因所造成的条块割据式管理弊端依然十分突出,各地区对区域性资源的分割使用导致区域性资源、区域性产品的整体特色无法体现,直接影响到区域总体旅游产品体系的形成。

3 “三江两岸”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思路与开发策略

“三江两岸”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明显,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小视,如何科学保护与开发?我们提出如下保护思路与开发策略。

3.1 保护思路

发展“三江两岸”乡村旅游产业必须建立在保护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以及自然景观的基础之上,处理好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从空间角度,合理划定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严格划定“蓝线”(水系保护范围)、“绿线”(绿地保护范围)、“紫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范围)、“黄线”(基础设施用地保护范围)、“红线”(耕地保护范围),并制定明确的“三江两岸”空间管治措施,做好三篇文章,突出三个重点。

3.1.1 做好三篇文章

第一,做好“水”文章——水宜动,“三江”之水,关键在于保护与利用,“三江”之水是杭州市民和三江两岸人们世世代代的生命水,母亲河,保护与开发好三江之水,对于杭州市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第二,做好“山”文章——山宜静,“三江两岸”休闲旅游经济条件得天独厚,尤其是山区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利用山林资源、发展休闲旅游前景广阔,对于杭州市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打造东方休闲之都,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做好“人”文章——人宜居(安居乐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时代、人与艺术、人与人,这一切都将与宜居(安居乐业)有关。

3.1.2 突出三个重点

杭州西湖后申遗时代,带来了产业发展的机遇,带来了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升级的可能,带来了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为“三江两岸”的开发创造了条件。

第一,坚持大文化理念,把文化要素集合起来,强调一个“集”字。发挥“三江两岸”乡村旅游资源的“集群效应”。将文化理念融于规划,挖掘地域文化,保护古建文化,装点历史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

第二,构建大产业格局,把旅游产业链接起来,强调一个“链”字。发挥“三江两岸”乡村旅游资源的“链式效应”。运用一切文化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

第三,建立大融合体系,把旅游资源融合起来,强调一个“融”字。发挥“三江两岸”乡村旅游资源的“融合效应”。将“三江两岸”乡村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3.2 开发策略

“三江两岸”旅游产业发展要在现有的基础条件上,既要与特色乡镇建设、提高农民收入等联系起来,又要从山水人文资源保护利用、宜居与休闲关系等角度进行研究,为此建议实施“四大工程”、构建“八大休闲产品”。

3.2.1 实施“四项工程”

第一,开发“三江两岸”与统筹城乡相结合,实施“农家乐提升工程”,要把“三江两岸”的开发与浙江省旅游“十百千工程”结合起来,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

第二,开发“三江两岸”资源与保护资源相结合,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山水、人文资源,很大程度上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结合未来的发展,对山水、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到保护一批,提升一批,巩固一批,挖掘一批,并且提出具体的时序与要求。

第三,发展休闲旅游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实施“旅游业融合发展工程”。拓展乡村旅游休闲、体验、教育、养老、养生等功能,推进乡村旅游资源整合,推动零散布局向成线成片转型,提升乡村旅游竞争能力,不仅要在产业内做文章,而且要探索跨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第四,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实施“特色乡镇建设工程”。努力把“三江两岸”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特色资源与休闲的主题紧密结合起来。要着力打造富有“三江两岸”的山水风情旅游基地、古镇名人休闲旅游基地、乡村水寨休闲旅游基地、田园风光休闲旅游基地和绿色森林休闲旅游基地等。

3.2.2 构建八大休闲产品

第一,水上休闲系列产品。三江之水的灵动,三江之水的活力,都体现着人们对水的自然渴望和本能流露。国家水上运动基地、游艇俱乐部、漂流运动、弄潮儿族等,水上休闲系列产品是“三江两岸”重要的特色休闲产品。

第二,山林休闲系列产品。依托山区独特的小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原生疗养、避暑度假休闲、中草药疗养等山林休闲产品,可以满足人们健康快乐这两个生活的基本需求,前景十分广阔。

第三,农耕休闲系列产品。“三江两岸”四季分明,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农艺农耕文化丰富多彩,与水果有关的节日,与秋叶有关的节日,与时令有关的农事节日等,可以整体包装打造众多的集群休闲旅游项目,满足大众休闲旅游的消费需求和老中青重点人群的特殊需求。

第四,人文休闲系列产品。“三江两岸”文化底蕴深厚,《富春山居图》、共和国水电创业史等一大批历史瑰宝为打造人文休闲品牌提供了经典的素材,茶文化、丝文化、竹文化、水文化、戏曲文化、影视文化和宗教文化等为开发人文休闲系列产品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第五,民俗休闲系列产品。“三江两岸”的民风民俗包括聚居习俗、生活礼节和生活习惯等,以休闲需求为主要导向,以民俗文化为抓手,形成游客能够接受、愿意尝试、乐于推介的民俗休闲产品体系。

第六,江鲜美食休闲系列产品。挖掘捕鱼、养鱼与钓鱼的渔文化,品味鲥鱼、有机鱼和三江原生态野鱼等,与各类农家乐,休闲农庄和名菜小吃结合起来。

第七,创意无限系列产品。画家村、写生基地、摄影基地、动漫基地、影视基地等,结合各类节日,举行无烟会展,开展“三江两岸”休闲论坛等产品。

第八,民宿体验系列产品。“三江两岸”古村落独特的建筑造型和气质、主人的亲和力与精致舒适的房间布置,以纯粹田园式的居住环境,美味的餐点,成为旅游吸引力的一部分,很多人去民宿是为了纯粹体验民宿而非为了到该地区旅游。

总之,着力打造“三江两岸”国际黄金水道旅游线,全面把握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按照“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提高服务水平、继续走在前列”的要求,大力推进旅游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和信息化,充分发挥旅游业“兴一业,旺百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三江旅游资源
三江之水天上来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三江并流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