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野下高职武术课程挖掘思政元素探析

2020-01-09赵少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武术思政高职

赵少杰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0 引言

高职院校教育是培养技术人才的摇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的推力。思政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引导学生向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展。2016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可见,思政不单单是一门课程的存在,而且还要融入到其它各个课程当中形成合力,协同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武术是代表中国特有的符号,有着丰富的内涵,其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体育课程,具有独特性。高职院校武术教师在认真贯彻新时代立德树人要求的同时,如何将武术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并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进而发挥出武术课程独有的育人优势,这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思考问题,也为武术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1 课程思政与武术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①从概念可以看出,课程思政是强调通过发掘各门课程中思政的教育元素或与思政知识相结合,将知识技能教授、能力的培养和价值的导向有机结合起来,并融入到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中,进而发挥出各门课程育人的价值,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注入新血液。武术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武术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叠加,或是简单的在原有的武术课程内容上增添思政言语,而是挖掘武术课程中思政的教育元素或者与思政融合,在武术知识、技能教授过程中将育人价值渗透整个武术课程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实现了技术动作、武术知识、思政元素的无缝衔接,进而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立德树人效果。

2 课程思政视野下思政课程融入高职武术课程的意义

高职武术课程是教授学生武术技能和武术知识,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以实践为主的一门教学课程。同时,也是构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高职体育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武术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思政教育,使得技能知识教授、立德树人和价值导向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不仅能掌握技术动作和提高身体素质水平,还能顺其自然学会互帮互助、克服困难、爱国、奉献、点到为止等精神教育,理解武术文化精髓,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增强国家意识和树立文化自信奠定基础。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是育人,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方向,为高职武术课程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指明方向,对提高和完善高职武术课程教学育人质量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3 课程思政背景下挖掘高职武术课程的思政元素

3.1 从高职武术课程的武术文化中挖掘思政元素

武术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不断吸取营养成长,形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的历史文化,主要受到儒释道三方面的影响,武术也不列外。武术文化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融合儒家仁的核心文化,表现出仁爱和爱人的精神,具体体现在点到为止、师徒之间的感情、先礼后兵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佛家思想的影响下,汲取禅宗文化,形成禅文化,体现了自身的和谐;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武术则强调要阴阳协调、顺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形成人与自然的协调。总之,武术是吸取和融合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经历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文化,其中蕴含许多思政教育的元素。因此,高职武术教师只有深入到武术文化中,不断挖掘适合教授课程的思政知识,提升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3.2 从高职武术课程武德中挖掘思政元素

武德即武术道德,是规范习武者、授武者的一切行为准则。古人云:文以评心,武以评德。可见武德的重要地位。在《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下武德的新内涵》一文中提到新时代下武德具有:忠于国家民族、见义勇为、正气、遵纪守法、义利统一、谦虚诚信、尊师爱徒,团结互助、树立远大的理想等新内涵,其内涵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因此,在武术课程教授过程中,武术教师首先要深入学习、总结武德知识;其次,要紧扣时代把握好武德的内涵,发掘武德中思政的教育元素,并融入到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懂礼、知礼,潜移默化的将武德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

3.3 从高职武术课程的技术动作中挖掘蕴含的思政元素

高职武术课程中的技术动作是通过身体外在的肢体表现出来的,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武术技术动作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由简入繁、层层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观察动作、模拟动作练习,最后掌握技术动作。教师利用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学会耐心、信心、独立思、互帮互助等,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优良品质和处理人际交往协调能力。

3.4 扩展高职武术课程资源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教师在收集教学课程材料资源的渠道和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方便。因此,武术教师要利用这个优势,不仅在武术课程教材资源中发掘思政元素,还要利用微信、网站等搜索引擎收集与中国相关政策、中国相关文件、中国优秀文化相互关联的体育教学资源,不断发掘其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到武术课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虽然带来了各种的便利,知识也呈现出大爆炸的状态,但是在网络中知识的种类和资源出现的质量参差不齐,武术教师在收集的过程中要懂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4 课程思政背景下挖掘高职武术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

4.1 丰富高职武术教师思政知识,提高高职武术教师思政教育水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武术教师是高职武术课程和思政教育结合的中介传播者,起到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高职武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不断学习相关思政的知识和文件,丰富思政内涵,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水平,结合武术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达到武术专项课与思政教育并行;其次,武术教师要积极参加各项思政课程的培训,经常与思政教师研讨交流,学习思政融入课程的教学经验,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能力;最后,进行整合建立高职武术思政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全方位提高高职武术教师在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水平。

4.2 说好武术故事,树立文化自信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中国土壤生长,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典型故事并流传下来。例如古代有岳飞的精忠报国、少林武僧抗击倭寇、戚继光的戚家军等;近代的霍元甲和蔡云龙战胜西洋拳扬国威等;当代的李小龙、成龙、吴京等将功夫以影视方式继续发扬光大,且将功夫向外传播。这些典型的武术故事中之所以会流传下来则是表现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礼义信勇的武术文化内涵。高职武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典型故事中的精华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讲述故事中的爱国情怀、民族大义、大师们的成长经历等,发挥出榜样的作用,激发出学生的大局观、爱国观、集体主义观,进而树立文化的自信。

4.3 构建高职武术课堂知识新模块

高职武术教师在武术课堂教学中在以武术专项知识和技术为起点,以教学的组织为中介的同时不断发掘德育元素,整合成课堂思政知识面,进而制定出新的授课计划和课程标准,建立健全的教学过程,最终,形成高职武术课堂新的模块知识。

5 结语

课程思政下对高职武术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是高职院校在教学工作中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要充分发挥好高职武术教师的载体作用,改变以往以教授专业技术为主,转变为融合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实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身心健康的接班人,更好地做到“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总要求。

注释

①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F%BE%E7%A8%8B%E6%80%9D%E6%94%BF/22421661?fr=aladdin.

猜你喜欢

武术思政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华武术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武术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