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学能力大赛背景下的体育类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调查

2020-01-09李建亚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体育类问卷院校

李建亚 李 昂

(北京体育职业学院 北京 100075)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大赛2018年更名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作为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性大赛,举办10年来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赛事名称的改变意味着比赛的目的、目标以及所要引导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即从单纯的信息化手段应用,演变成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考核。如何通过有效的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真正实现“以赛促教”,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在体育职业教方面,体育高职院校是体育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如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育质量,从而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体育人才成为了工作的重中之重。截至 2019年,仅有北京体育职业学院一所院校从竞争激烈的省赛中脱颖而出、参与到国家层面的大赛中。从这一现象说明目前体育类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普遍偏弱亟待得到有效提升。

1 大赛评分指标分析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是我国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最大规模的比赛,也是唯一的由教育部主办的职业院校教师教学竞赛,纵观2010-2019年的评分体系,从初期只要求教学目标、内容及要求准确,到目前还要求符合新时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从初期重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重难点问题或者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到目前要求合理选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设施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在特色创新的评比要素中增加理念先进要素。从2015年开始新增“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两项指标,评比要素中特别强调教学组织与方法得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互动流畅、合理,针对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运用充分、有效,教学内容呈现恰当,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教学考核与评价科学有效;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019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持续改进和升级,要求教学团队结合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直接对接现行的职业标准,从过去注重考察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转变为全面考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程度、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以及教学反思能力。

2 体育类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2.1 问卷的设计

基于大赛评分指标体系的分析,设计《体育类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问卷》,从信息化教学能力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基础与技能、信息化教学实践、信息化职业实践和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创新五个维度对体育类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进行调查。

2.2 问卷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实施,发放对象为:北京体育职业学院、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体育职业学院和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群体。问卷截止2020年1月1日共回收问卷102份,其中男性45人,比例为44.12%,女性57人,比例 55.88%。问卷具体数据通过平台导出使用Excel以及SPSS进行统计和分析。

2.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对各个年龄层次多样,其中比重较高的为31-40岁和41-50岁的群体,分别占比47.06%和 34.31%,30岁以下的教师人群最少,仅占6.86%。被调查对象中中青年居多,这个年龄段正是厚积薄发、奋发有为的人生阶段。

(2)调查对象的教龄分布: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对象中35.29%的教师拥有11-20年的教龄,31.37%的教师拥有6-10年教龄,5年以下教龄人数最少,仅占比12.75%。被调查对象均有较长的任教时间,教学经验较丰富。

(3)调查对象的职称分布:在职称分布上,被调查对象中讲师占比最高,占比55.92%,然后副教授和助教,占比分别为26.47%和 12.71%。拥有教授职称的教师人数最少,仅占比4.9%。

(4)调查对象的承课类型:被调查对象分布在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广泛性。其中人数排在前三位的学科分别为运动训练、社会体育和计算机。以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为代表的专业课程往往会作为参赛的首选课程。

(5)调查对象所在学校信息化资源建设情况: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院校均开展了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排在前三名的资源建设分别为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平台和录播教室,占比分别为88.24%、55.88%和54.9%。

(6)调查对象所在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手段:在教学能力提升手段调查方面,数据显示被调查院校均开展了培训、制度建设、软硬件建设、制定激励措施等。其中培训占比最高,比例为77.45%,激励措施占比最低,比例为27.45%。

2.2.2 体育类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1)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与态度:问卷对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和态度进行调查。该项目平均分数为3.92分,检测出来的整体平均分标准偏差为0.329,整体偏“同意”。数据说明在体育类高职教师群体中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是持积极态度。

(2)信息化教学基础与技能:问卷对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和技能进行调查。该项目平均分数为3.62分,检测出来的整体平均分标准偏差为0.470,整体在“同意”和“不确定”之间,说明在体育类高职教师整体具有较好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能力,但具体能力的分布上显示并非所有教师都能够有效掌握相关的技术。

(3)信息化教学实践: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施、评价与反思等内容,问卷进行相关问题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教师均表示比较清楚教学设计的要求和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如网络课程开发、线上教学方法和大数据评价等具体项目上掌握的程度不高。

(4)信息化职业实践:问卷对教师信息化教学与职业实践相结合情况的调查。近些年来国家对于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且在2019的比赛要求中多次提及职业精神,要求关注有关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根据调查数据,高职教师的信息化职业实践能力项目的整体得分仅为3.25,是5个预设维度中得分最低的,说明整个教师群体在将信息技术与职业实践有机结合上存在不足。

(5)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创新:问卷对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自我学习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的调查。通过数据可以看到:该项目平均得分为 3.64,表明教师的信息化研究创新能力处于一般的水平。有约70%的教师表示在尝试信息化手段满足教学需要和主动学习信息化手段知识,但真正利用信息化教学并发表科研文章的教师仅为24%左右。

3 体育类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分析

(1)体育类高职院校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的意识较高但技能水平不强。(2)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偏弱,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率偏低。(3)教师在实施信息化教学随意性较强、教师的信息化实践能力偏弱,且发展不均衡。(4)尽管被调查院校均已开展了信息化资源的相关软、硬建设工作,甚至部分院校还建设了虚拟仿真实训室,但使用率不高。信息化教学资源尚无法更好的融合到日常教学中。(5)体育类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时间不足,职业实践能力不强。(6)教学能力提升措施较为单一,阻碍比赛竞争力提升。

4 研究建议

4.1 完善制度及培训,引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

完善的信息化教学制度和标准,为教师指引出一条教学能力提升和发展之路,能够让教师在对照制度和标准时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提升教学改进的针对性。组织教师参加专题讲座,进一步聘请经验丰富的职教专家帮助教师设计更多更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信息化教学手段与体育类职业教育更加契合。

4.2 依托校企合作,开发职业实践教学资源

严格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根据真实岗位中的工作任务、项目或工作流程,设计和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鼓励教师与企业共同参与体育类专业课程数字资源库的建设,真实地模拟出行业、企业一线的真实工作环境。开发的数字资源既满足企业的需求,也体现学校专业特色,同时也符合教学能力比赛的参赛要求。

4.3 加强赛教结合,形成“比赛-教学”的良性反馈

将比赛的准备过程和教师日常教学进行融合,并将参赛后的作品服务于日常教学,做到赛教结合。成立信息化教学研究团队。在日常教学中建立团队合作备课、上课、评课,在信息化教学开展过程中,通过团队集体备课、信息化教学设计等,共同开发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思维的碰撞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

4.4 多措并举,激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内生动力

多种形式宣传和表扬信息化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研氛围;固定设立年度院级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和信息化教学科研项目,鼓励教师踊跃参与。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公开课,邀请教校内外专家作为评判 ,对教师在公开课上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教师根据评委的建议,不断改进和积累,并在后续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

猜你喜欢

体育类问卷院校
2022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浅析体育类短视频的传播策略——以抖音为例
2021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问卷网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