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雨课堂的“混合教学”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应用
2020-01-09刘响林
刘响林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4)
0 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日趋成熟,这给各行各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同理,如何把科学信息技术引入高校教学,以期实现高校教学的现代化发展,满足时代对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学习、适应能力的要求,这成为高校教学的新时代话题和亟待解决的难题。雨课堂作为一款功能全面的线上教学工具,它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移动PC端或者智能手机端就可以实现混合式教学的目标,较好的解决了前文提出的问题,成功的将科学信息技术引入现代高校教学,对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延伸教学场地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校教学适应新时代的新的探索。
1 雨课堂与混合教学模式概述
1.1 雨课堂
雨课堂(Rain class),它是由我国知名的重点高校清华大学和慕课在线教育于2017年推出的线上教学插件,推出该插件的目的是为广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在线教学环境。它是以微信为载体,既可以在移动PC端上使用,也能够支持手机App,使用者只需要打开智能移动设备中的微信进行扫码就可以免费使用。在管理方面,雨课堂不需要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只需要有稳定的网络和一个功能正常的多媒体教室就可以展开教学活动。此外,雨课堂在师生交流和互动功能方面有着其他App或者插件所不具备的灵活性、实用性功能(即预习效果反馈、即时弹幕等等),除了满足基本的教学活动以外,有效地提高了课堂内师生交互的频率与效果。
1.2 混合教学模式
顾名思义,就是把不同的两种或几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后的一种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时代下的混合模式,构架都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前提下和信息终端设备的基础上。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以雨课堂为基础的,混合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该种教学模式利用线上和线下教育模式互补的方式,把原本固态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变得更加动态化、具体化。在教学实践中,由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完成课前导学与线上学习,随后把线上课堂的问题总结后与教师共同在线下课堂进行讨论,让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改变被动接受的状况。相比较于其他类型的网络课堂(慕课),建立在雨课堂基础上的混合模式有着明显的特点和优势。比如,建立在慕课基础上的混合模式的主体是学生,师生关系的陌生、疏远的,因而只是一种简单的混同。而建立在雨课堂基础上的混合模式主体还是教师,师生关系也是相知相熟和融洽的。它是在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的基础上引入网络教学,相当于传统模式多了一种渠道,拓展了教学场地,因而这种模式下,教师还是可以针对对不同的学生有的放矢,提高效益。
2 建立在雨课堂基础上的混合教学模式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应用
2.1 当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现状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理工类、经管类的重要课程之一,涵盖随机变量、统计量、回归分析等主要内容,为把握自然界和现实中的数量规律提供了科学方法。相比较于其他专业课程,该课程的除了内容宽泛之外,知识结构抽象且不容易理解。当前国内的大多数高校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方面仍然是以课堂为主,教师通过知识讲解配合案例分析来进行教学活动。鉴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的教师,教师是绝对主导,教师在讲台滔滔不绝,学生居于被动,学生在下昏昏欲睡,因而学习效果一直不佳,迫切需要新的模式带来改善和发展。
2.2 建立在雨课堂基础上的混合教学模式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应用
建立在雨课堂基础上的混合教学模式可以分为课前阶段、课中阶段、课后阶段三步来实现。
2.2.1 课前阶段
课前,教师首先要确认是否有条件推行建立在雨课堂基础上的混合教学模式,并对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授课的课程有所了解,确认是否可行,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其次,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进行提炼,把其中的重、难点以试卷或者PPT的方式发送到每个学生的账户。如果有必要也可以把一些慕课视频或者其他教学平台的视频进行编辑后与学生共享。学生在接收到教师发布的课件和资料后就可以进行自主预习,完成预习后完成教师的试卷并反馈给教师。教师再依据每个学生的反馈内容了解学生知识结构的不足,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做好相应的准备。最后,教师要利用雨课堂和学生进行混合式教学探讨,及时发现、解决正式推广后的有关问题。
2.2.2 课中阶段
教师在收到学生的反馈之后,要及时地把这些问题进行整合、归纳,随后在课堂内选择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这有助于学生改善知识结构,提升学习效果,融洽师生关系。除此之外,基于雨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除了基础的教学功能之外,还有强大的师生互动功能:首先,利用雨课堂进行签到,省时省力;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即时反馈的问题或者难点现场分析,利用弹幕进行师生实时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公平性。除此之外,学生可以依据主观意愿随时进行小组讨论。例如,在讲解“全概率和贝叶斯公式”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内引入“2020年8月13日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猛龙队和76人队的比赛胜率”的问题,鼓励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自由讨论,而学生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也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转移、内化;最后,教师以试卷的方式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摸底,确认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好相应准备。
2.2.3 课后阶段
课后,教师可以通过雨课堂发送测试任务给学生,学生接受并在线完成后在一定时间反馈教师,即可以完成一次考试。教师可以直接依据测试的结果及时掌握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再按照团队的方式设置不同内容的任务或者作业,强调学生要通过团队协作分工的方式完成,完成之后再由各个小组选派出优秀的代表到讲台上讲解。
2.3 教学评价和考核设计
由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评价具有多元化的性质,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也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雨课堂虽然是以插件的形式存在,但是功能全面,除了课程预习、实时测试以及互动交流之外,还可以设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档案。通过这些多元化的功能,教师可以用数据化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各个时期的学习效果,并且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给出最为客观、准确的教学评价。这样就能帮助每个学生掌握学习情况,并制定出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的期末成绩=平时成绩60%+统考成绩40%,考核设计方面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学生的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由学生每一节课的签到情况(由雨课堂统计),每次课的预习任务完成情况(由雨课堂统计),作业完成情况,课堂中的讨论活跃度和线上测试成绩(线上考试由雨课堂统计)构成。它们分别占平时成绩比例为20%、20%、20%、20%、20%;第二是学生的期末统考成绩,期末统考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是以传统的闭卷试进行,目的是了解学生在整个学期内的学习成果,确认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践情况。
3 结语
综上,建立在雨课堂基础上的混合教学模式,不仅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互补,也就是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优势,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提高师生互动频率,这对于实现“智慧教育”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但与课堂在实践运用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教师在课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准备教学资源,还需要解答学生线上线下的问题,私人时间被大量占用;其次,学生需要高度的自律和教师的积极不间断指导;第三,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和教育机构进行推广。虽然雨课堂在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实现全面普及,仍需要长期坚持与不断完善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