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题导引,促深度思考
——“问题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20-01-09江苏省滨海县坎北街道中心小学

天津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问题串竖式整数

■江苏省滨海县坎北街道中心小学 辛 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学、思、行融于一体,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思想方法的形成。教师要依托连续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的思维跨越,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问题串”的设计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问题缺乏指向,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一定的干扰;问题之间彼此孤立,缺乏一定的联系,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问题缺乏一定的深度,过于重视显性知识的呈现,而对于隐性的知识却避而不谈,不能促进学生思想方法的掌握。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要避免过于繁琐或过于简单,要依据学生的现实起点,因人而异地提出问题,这样能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能帮助学生消除盲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要将相似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能促进学生认知体系的构建。问题串可以简化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核心知识,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问题串”,是依据学习主题设计的三个或以上的逻辑性问题。教师在预设前要了解学生的现有经验,结合教学重难点内容设计相互关联、逐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求问题的本质,领悟到知识的精髓。“问题串”包括递进式、并列式、发散式三种,递进式问题串的问题之间层层深入,直达核心问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并列式问题串的问题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共同抵达问题的核心。发散式问题能向四周发散,形成无数个基础问题,让核心问题的难度逐渐降低,最终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足,他们难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理解内容。教师创设形象化的情境以简化内容,但过于直观性的呈现难以达到促思的目的。教师通过变式训练,改变问题的呈现形式,引领学生直达问题的本质。教师要避免出封闭性的问题,以开放性的问题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他们选择恰当的方法,螺旋式地呈现问题,让他们由易到难,由直观走向抽象,透过表象去探寻问题的本质。

一、优化问题处理,探寻数学规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学生能从书本中就能找到的基础问题,另一类是需要学生经过概括、分析、综合才能解决的核心问题,教师要围绕这两类问题来提问,对于概念性知识用“是何”来提问,对问题解决用“如何”来提问,对于有特定条件制约的问题用“若何”来提问。教师也可以对教材、习题进行变式,为问题串提供重要的素材。教师要合理安排内容,要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加强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教师要善于变换情境,以变式来设计问题串,帮助学生澄清错误,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知识。如在苏教版五上《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串如下:一个数乘10,会引起小数点怎样的变化?一个数乘100,会引起怎样的变化?乘1000呢?任何数乘10、100、1000,都会存在这样的规律吗?一个数乘10、100、1000所引起的小数点变化规律是什么?通过问题串的设计,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他们把握重点、解决难点。

课堂中的问题一是来源于教师的预设,但纵使教师的考虑再周全,也不可能囊括所有的问题,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状态及时调整、补充、删减。学生无法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回答的就要删减;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也要加以删减。如果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想出较好的方法,教师可以做必要的提示,要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异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问题进行排序、优化,方便学生找到最佳的解析思路。教师要对“问题串”重新审视,选择恰当的类型进行提问,以帮助学生把握数学规律。

二、逐个击破基础,直击核心问题

教学流程的安排要与问题串设计的顺序要保持一致,可以通过情境变换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去探寻问题的本质。枯燥的知识会使教学内容变得枯燥乏味,教师可以选择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借助于生活化的情境促进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学习苏教版五下《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如下:夏日炎炎,猪八戒买了一个西瓜,觉得口渴难耐,将西瓜平均分成4块,自己吃了一块,觉得不过瘾,一口气又吃了两块,看了看最后那块,心想还是吃掉吧。就这样他吃掉了一个西瓜。可他太贪吃,还想再吃一块。你能从这个故事中找出隐藏的所有分数吗?数学概念较为抽象,小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师构建问题情境,让学生去阅读、观察、思考、操作、讨论,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小学数学问题串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解决基础问题探寻出核心问题的解决策略,但要避免简单的“师问生答”的形式,要为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在探索中促进深度的数学思考,也使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如在学习苏教版五上《小数乘整数》一课教学中,教者提出问题:每块橡皮0.5元,3块橡皮多少元?小明与小丽采用了不同的算法,你是如何计算的?小数乘整数能不能列竖式计算,该如何列?0.5和3在竖式中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能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探索中要结合前面所学的小数知识,将问题加以转化,让学生借助旧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师在课前对学生所采用的方法进行预设,会有学生用转换的方式解决问题,将0.5元转化为5角,再用整数的乘法去解决问题;会有学生将小数的乘法转化为小数的加法,3乘0.5就是0.5+0.5+0.5;会有学生借助小数的意义去探索问题,0.5里面有5个0.1,3个0.5就是15个0.1,也就是1.5;也会有学生通过列竖式的方式去计算。教师要对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难点加以引导。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帮助学生能真正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中只有经过分析、推理、综合才能真正地理解问题,才能很快地把握知识的核心,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推理,并发现其中的规律,感悟其中的道理,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提出问题:经过自己的探索,你能找出几种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它们有何共同的特点?你能从黑板上的几道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中发现什么共同点?你能总结出计算的方法吗?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推理归纳,掌握算理,总结出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学生借助多个基础问题的探索,已经形成解决核心问题的思路,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去独立解决核心问题。如教师提出问题:你能说说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异同吗?学生在掌握了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明白了算理后,会对所学的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有一个清晰的掌握,再通过回顾所学内容,与整数乘法的步骤加以对比,从而建构两者间的联系,既能促进对知识的掌握,也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三、多元评价学生,优化问题设计

教师要建立发展性的评价机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针对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升、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养成等进行评价。教师要对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等进行评价。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评价的主体要多元,要让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之中,学生通过自评与他评能清晰地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发现其中的不足。评价的方法要多元,有测试法,通过试卷检测的方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测试;有调查法,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活动参与,以获得较为全面的反馈教学,并依此来改善问题串的设计。

总之,在小学数学问题串教学中,教师要借助“问题串”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依据答题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教师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问,要给每位学生提供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思考、探索中获得思维的发展。

猜你喜欢

问题串竖式整数
竖式趣题
竖式填数
一类整数递推数列的周期性
错误的竖式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精心设计问题串 提高复习有效性
以问题串为主线、以概念图为依托的课堂教学
精心设计“问题串”,提升高三数学复习效率
不等式存在性与任意性问题串教学探讨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