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教育研究

2020-01-09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跨文化留学生文化

高 阳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海外教育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在 “一带一路” 倡议的框架下,中国同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交流更加频繁。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共有来自196 个国家和地区的492 185 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 个省(区、市)的1 004 所高等院校学习,比2017年增加了3 013人,增长比例为0.62%(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1]。大量的外国留学生进入中国学习,因不同语言造成的沟通障碍、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认知理念以及观念之间的差异所引发的跨文化冲突随着留学生数量的增加而愈发凸显。

2018 年教育部下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教外〔2018〕50 号)的通知,对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做出如下要求:

第一,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

第二,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来华留学生应当具备包容、认知和适应文化多样性的意识、知识、态度和技能,能够在不同民族、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团结中发挥作用[2]。

如何适应新的环境是每一个留学生都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解决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并提高其跨文化适应能力,能让留学生在华学习生活期间保持良好的状态,顺利完成学业。

一、不同的文化汇聚,形成多元文化

留学生到中国学习,首先面对的是跨文化交际。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文化背景不同。初次进入不同于母语文化的全新文化环境后,留学生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这主要是因为留学生 “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社会符号不熟悉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症”,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休克。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每种文化在其准则、规范行为模式的表面下,都有着整套的价值体系,在同一个社会集团的成员能够容易理解,在另一个社会集团中的成员却不一定能够理解。一个生长在某一文化氛围中的人,当他置身于另有一种文化环境时,会发现自己的许多行为举动与新环境中的文化存在差异,甚至相抵触。

随着大量留学生的到来,多元共存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新常态。多元文化没有谁对谁错、谁好谁坏的问题,任何一种文化都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任何一种文明也都有值得其骄傲的理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因此,认识和接纳多元文化就是认识和接纳多元文化融合共生的过程。

二、跨文化适应方式

面对文化交流,不同的留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在潜意识中选择不同的适应方式来应对文化交流。对不同文化适应的快慢与接受程度影响着留学生的在华学习生活。目前,关于跨文化适应比较有影响力的理论是加拿大跨文化心理学家John Berry 所提出的濡化理论。“濡化” 指的是不同文化群体的个体之间进行持续性的接触,导致一方或者双方原有文化形态改变的过程。个体对跨文化适应的方式主要取决于本人对保持自己原有文化传统的态度以及本人试图接受新的文化传统两个方面[3]。这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文化适应模式。

第一,同化。这种适应模式是指个体不希望保持原来的文化传统,试图摒弃自己原有的某些文化,完全模仿学习别国的文化,遵循新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努力与目的语文化中的人们建立密切的关系。

第二,分离。采取这种模式的人希望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和习惯,拒绝接触别的文化,避免与其他国家的人进行接触和交流,以维护自身文化传统的纯洁性。

第三,整合。整合的适应模式被认为是最理想的适应模式,在接受别的文化时融合自己的文化。采取这种模式的人希望保持自己的原有文化,同时也接受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将两种文化中的积极方面进行融合。

第四,边缘化。采取这种适应模式的人对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没有兴趣,也不认同他国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远离两种文化,使自己孤立。他们与自己国家的人交往不多,也很少与其他国家的人交往,生活比较封闭。

了解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的文化适应特点,针对不同的适应模式采取相应的策略,引导其跨文化适应方式向健康方向发展,即向“整合”的适应模式发展。同时,可以理解留学生文化适应的模式及与学习汉语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留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造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有利条件。

三、跨文化适应策略与能力提升

为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减少文化冲突、文化休克等负面情况的发生,帮助留学生快速通过甚至跨越文化适应的某个阶段,尽快适应新的文化,在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中可采取如下策略:

(一)加强人文关怀

留学生刚到中国,对于中国的方方面面都很陌生,会产生诸多不适,会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高校教师要在每个阶段都给予其关心和帮助,对留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帮助的事情,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尽力去满足他们,消除其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同时,帮助其尽快适应环境差异,增加互融性,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二)做好始业教育工作

高度重视和发挥 “开学第一课” 始业教育的作用。在开学初期,对留学生集中开展入学教育,宣传中国的相关政策法规、校纪校规,开展国情教育,使其了解中国的文化习俗与禁忌,避免不必要的事情发生,影响其对中国及学校的第一印象。

(三)通过课外活动搭建中外学生交流平台

经常参加课外活动可以分散留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其产生孤独感,并亲身体验这种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能增加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融入性,使留学生结交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充实自己的生活,增加生活乐趣。

(四)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课堂是留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能帮其尽快掌握汉语交际能力,消除交流障碍。同时,各高校还应该有效利用课堂开展课程思政。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 “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由于留学生来自意识形态、文化习俗不同的国家,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通过思政教育增强多元文化意识,能使其客观理解和接受他国文化,明白真实的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五)开展中华文化讲座

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各高校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留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中国。同时,还可以进行文化对比,使留学生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各国文化间的差异,理性地理解他国文化。通过文化宣传和对比,还可以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增强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将其培养成为知华、友华、爱华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使者。

(六)开展跨文化心理适应教育

为防止留学生出现跨文化适应上的心理问题,高校管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并及时进行心理关怀与辅导。留学生远离家乡,不可避免地出现孤独、无助、迷茫,若负面情感不能及时排解,将会出现抑郁、恐惧心理,严重的会出现精神问题,从而影响其在华的学习和生活。为解决这一问题,开展跨文化心理适应教育,可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 能力。

(七)实施趋同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实施趋同化管理可以扩大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接触,扩大留学生与中国社会的接触,培养中外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趋同化管理还可以有效提高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统筹协调配置教育资源,避免教育资源浪费。

猜你喜欢

跨文化留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谁远谁近?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