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专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及策略探究

2020-01-09李丽红李艳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政治

李丽红 李艳红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唐山 063700)

1 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当前,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协同、有效、有力的思政教育大格局已成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习总书记这段话精准地概括了“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的主体是所有课程;“课程思政”的目的是使所有课程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使所有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课程思政”中的“思政”是指专业知识中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相关内容;“课程思政”的方式是融入;第六,“课程思政”地目标是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由此得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为载体,利用课堂教学的渠道,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2 高专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总体来讲,目前高专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刚刚起步。多数教师正处于摸索的状态,工作推进艰难。

2.1 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认同度不高

“课程思政”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形成共识。目前很多教师内心深处仍然认为专业课与思政教育联系不大,认为思政教育本就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事情,自己的职责就是教授专业知识。因此对于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这一要求虽然不排斥,但也不重视,有检查了就应付了事,平日里仍按原有方式教学。这就造成“课程思政”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常态化。

2.2 教师“课程思政”建设信心不足且迷茫

这是由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导致的。一是他们脑子里缺乏思政知识体系,“课程思政”无从下手。很多教师对思政的理解局限于大学里所学的思政知识,平时又缺乏政治敏锐性,现在需要在专业知识中挖掘思政内容,哪些属于思政内容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二是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感觉茫然。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自己又不甚明了,只能生搬硬套,如一些教师选择在课程结尾介绍跟课程内容毫无联系的模范先进人物等等,这些做法无异于“眼中金屑、米中掺沙”,而不是“像盐溶于水中”,难以做到润物细无声。

2.3 大部分教师不能从本质上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

一是因为有的年轻老师对所教课程本身还缺乏深刻认识,并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所教课程的思政价值和育人功能;二是因为有的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还相对肤浅,不了解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片面地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其它课程中加入思政内容。这也造成在实际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很难建立一套科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和评判标准。

2.4 教师本身思想境界不高,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一些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假大空”,对大学生发展没多大作用,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占用专业学习时间,这对学生来讲是极大地浪费;一些教师缺乏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缺乏高度;有个别专业课老师自己本身就信奉西方价值观和西方政治制度,很不屑于对学生进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 唐山幼专“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

3.1 学校要加强“课程思政”总体设计与部署

(1)制定并实施《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建设目标为“培育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示范课程;培养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从建设内容上,注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融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科学精神、职业精神等。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学校应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体系,通过理论学习、专题讲座、外出参观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不断提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能力。

(3)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把实施“课程思政”情况作为重要的标准纳入教师考评体系。一方面,对“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的教师,在学校年度考核和岗位晋级时优先考虑,或给予精神、物质奖励。另一方面,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不佳的教师,限制其评优评先资格,同时让其参加专门的培训等。

3.2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1)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首要环节是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对培养目标做更为全面的规定,要重点突出“思政目标”。同时,还要修订课程标准。现有课程标准对价值观目标的表述过于含糊且笼统,应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2)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为保证教材开发的深度,应组建常态化的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组成的教材开发团队,对某个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挖掘和梳理,再按照课程内容的分布进行部署,进而形成“课程思政”的整体安排。挖掘出来的思政元素,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作用要聚焦和把握两个重点:一是引大道,二是启大智。

(3)“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步:把“立德树人”目标作为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把价值引领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课程功能写入教学目标,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

第二步:设计教学活动。首先,找准专业课程和思政内容的契合点,以有机互融的方式,建立生成性的内在契合关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其次,基于前述的“契合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切忌“思政”内容到处都是。再次,综合考虑年级、学生身心特点、专业特征等因素,对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合理设定,既要做到紧贴课程,又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最后,创新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环节。

第三步:建立“课程思政”考评体系。建立一套基于“知识+技能+价值观”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其中,体现评价的人文性和多元性。为此,应把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一方面,采用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的方式,充分及时反映学生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在专业课结业考试中,以非标准答案考试的形式设置部分“思政”分值,如反思报告、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反馈等。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