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背景下本科院校国际化水平提升路径研究
——以桂林旅游学院为例
2020-01-09张莉莉
张莉莉 卢 青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而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契机。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辛越优和阚阅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高等教育合作:国家图像与推进战略》中提到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将成为 “一带一路” 建设的重要社会根基,也将联通沿线国家的民心[1];马应心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与对策》一文中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质是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2]。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以此为契机,勇担使命,适时调整,发挥好基础性与先导性作用,服务政治与经济的发展需求,使高校真正成为 “一带一路”的人才储备库以及与沿线国家深入沟通的桥梁,推动 “一带一路” 深层次发展。
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国际化体现在深化国际化发展理念、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国际化发展内涵建设和国际化发展中教学要素流动等方面,国际化交流的推进应强化整合国际合作管理、探索海外办学路径、发挥学校办学优势。目前,国内的一些应用型高校在推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并没有强调国际化导向,只停留在口头上,仅仅是在人才培养方面穿插些国际化课程,从学生、教师至学院在思想上都未给予其应有的重视。高校的国际化办学特色最关注的就是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加快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内涵建设,是推动我国高校高质量发展、培养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满足 “一带一路” 在教育领域发展的新需求。桂林旅游学院应当紧跟时代,不断提升国际交流深度与广度,实现应用型本科的整体国际化发展。
一、桂林旅游学院国际化的必要性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在国际交流合作与国际旅游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桂林先后获国家层面批复建设国际旅游胜地、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桂林喀斯特还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19年11 月第22 次中国- 东盟领导人会议发表的《中国-东盟关于 “一带一路” 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 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力。广西作为衔接“一带一路” 的重要枢纽,在面向东盟的教育国际合作中发挥着特有的区位优势。2018 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 “深化国际合作育人,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这也是新时代广西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之一。
(一)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
当前国际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不但提高了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也要求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和转型发展。桂林旅游学院作为中国两所独立建制的全日制公办旅游本科院校之一,应以升本为契机,以深度融入 “一带一路” 建设为目标,主动调整应用型本科国际化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色,形成面向未来的应用型本科国际化发展观,以学历教育和行业培训为主要路径,以国际学生为主要对象,以便更好地服务于 “一带一路”。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
桂林旅游学院在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教学资源与高校规模严重不匹配,发展空间竞争激烈,高校自身定位出现偏差等,造成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 “高不成,低不就”。所以,桂林旅游学院需要改变自身国际化办学理念,打造自己独特的办学文化,通过国际化的创新发展提升自身办学层次。采用国际化标准,促进教学科研的国际化,提高自身院校质量和科研水平,满足个人、社会、国家的期望与需求。同时,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也能为桂林旅游学院赢得良好的形象与声誉。在国际化趋势下,桂林旅游学院可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科研和学习环境,形成师生与学校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社会需求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国际化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时给了三大定位: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这为广西加快形成面向国内国际的开放合作新格局指明了方向。
桂林旅游学院应利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名片优势,把培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人才作为新时代国际教育思考和实践的主题,把解决人才培养滞后于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作为国际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突破不同国家间教育交流合作的体制壁垒和产业差异的人才标准壁垒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这样,就形成了桂林旅游学院作为突出中国旅游特质的高校,具有天然的地域性和应用型特征,以培养国际旅游人才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目标,在旅游教育领域能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我国人才、教育、科技创新,并满足 “一带一路” 发展的新需求。
二、桂林旅游学院国际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桂林旅游学院依托桂林的优势,形成了鲜明的“行业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 办学特色。在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的三大定位要求、落实“中国方案” 以及实践、贯彻执行教育部《推进共建 “一带一路” 教育行动》的过程中,通过调研、行业反馈和毕业生跟踪研究发现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困境:
(一)国际化发展理念不明晰
2009 年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其中提出桂林要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形成国际化的特色办学思路。但学校仅仅是有了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意识,对国际化深度认识不足,未形成全校一盘棋、共创国际化的思路。教师、学生对国际化理念理解不到位,对目标和政策的把握、理解、执行不系统、不连贯,简单认为教师走出去、国际学生引进来即国际化,尚停留在浅显的国际化发展认知阶段。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不规范
构建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应用型国际化教育课程体系,解决人才培养与国际化趋势脱轨问题,是目前桂林旅游学院亟待解决的。学校目前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打造与国际先进教育水平接轨的酒店管理专业品牌,以满足区域人才需求。但在全校范围内受益面不广,专业人数仅占校内学生的2.7%,二级学院在人才培养意识方面与行政部门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与沟通,导致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难以开展,或开展效果不理想,未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共享,且国际化学生交换项目未持续开展,部分国际项目仅仅合作一次就不了了之。
(三)国际化发展内涵建设不足
对打造国际化办学特色而言,实现往来文化教育互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桂林旅游学院校内留学生虽有所突破,但占比不高,仅为2.5%。在插班授课过程中,由于沟通交流不足,无法实现无国界日常化交流,进而导致留学生的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另外,师资国际化水平偏低,海外学士学位教师比例偏低,如何建设国际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应用型教育对外开放与内涵建设相互促进,还需要学院深入研究。
(四)国际化发展中教学要素不足
加速应用型本校院校建设,关键在于 “国际化” 和 “国际特色”。桂林旅游学院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但在世界综合大学排名中暂无名次,与国外一流大学要求的学术排名、国际知名度等都有差距。在国际化建设中也存在教育资源投入不足、教学要素跨境流动困难等问题,如何打造国际一流学科、培育国际化人才、构建全球化课程体系,如何促进国际化服务等教学要素走出去、引进来,仍是桂林旅游学院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一带一路” 背景下桂林旅游学院国际化水平提升路径
(一)树立国际化创新教育发展理念
桂林旅游学院应加快思想观念转变,具有国际化的战略眼光和思维,扎根地方性特色,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的高等教育成果和经验。依托桂林特有的丰富旅游资源,面向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汇聚国内外、业内外一流教育资源,整合二级学院优势资源,自上而下增强教师、学生的国际化意识,使学校出境交流成为常态,拓宽师生国际化视野,反过来使其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校的发展战略提供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发展特色化国际项目。利用学院独特的优势条件及自身的优势资源,突出地方性,增强核心竞争力,拓展办学途径。还应加强制度建设,做到 “依法治校、制度建校”,实现旅游教育合作办学、创新校企合作、共建智库支持东盟旅游产业升级,服务中国“一带一路” 倡议,推动学校的国际化教育改革和发展。
(二)构建标准的国际化课程体系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是提升应用本科国际化水平的必要途径。校内方面,各二级学院主动与各部门协作,挑选出适合本学院学生发展的国际化项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国际方面,为推动国际化办学,拓展海外留学生市场,学校可通过 “一带一路” 国际教育学院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理和修订,突出桂林在中国旅游业的窗口地位及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对 “一带一路” 旅游的示范意义,学校可设计出以 “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国际课程” 三层一体核心课程标准体系,积极拓展海外留学生市场,推进境外办学,设立海外校区、海外教学点,开展旅游援外培训,搭建国际课程教育合作平台,制定国际课程标准,开设国际课程周等,实现精品课程走出去,国外课堂引进来。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家对人才导向融入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教学中,确保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实现办学优势的输出,进而形成有影响力的“一带一路” 旅游课程品牌,以推动课程标准输出,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实现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旅游教育中输出桂林旅游学院的教学模式。
(三)打造国际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加强内涵建设是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质量和整体水平,缩小高校差距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方面,内涵建设为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助于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以新理念、新改革、新方法面对国际化发展趋势,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国际化能力,这是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3]。在师资方面,应聘用有海外留学背景、工作经验的国际化人才,在师资、语言、国际化交流合作等几个方面加大投入,推动本科教学体系国际化。聘请高质量的外教,发挥他们在双语或全英教学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学生传授与国际接轨的专业知识,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定期举办国际会议和讲座,让师生了解国际学术领域的最新动态。提供多种机会,鼓励教师出国交流,提高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和能力。
结合学校旅游教育领域的优势,可由“一带一路” 国际教育学院牵头整合国内外资源,遵循 “以线上支持和远程教学为主、线下教学为辅”的原则构建“交互式共享平台、开放式自主学习模块、线上线下动态教学模式” 的立体化跨国教学资源平台,面向 “一带一路” 的职业培训、学历教育、行业咨询、科学研究与文化交流等活动有序衔接。实现国内外合作方的教学资源双向流动,持续打造学校应用型本科国际化办学特色。
(四)拓展国际化交流项目
结合当前国家整体战略需要,加强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交流与联系,探索积极合作的可能性。实行逐一布点,使国际合作层次更丰富。桂林旅游学院可联合中国- 东盟旅游教育联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可面向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开展中国旅游教育体验活动、人文交流活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的定位。学校可创新合作机制,开展校企合作,实现留学生的输入和本校学生输出,借助国际名校合作成果,高起点、高标准、创造性、重实效地开展国际旅游教育交流工作,实施 “留学桂林旅院” 品牌项目建设,拓展留学生教育内容,探索海外教学新路径,快速打开东盟及“一带一路” 国际教育市场,为学校的应用型本科国际化发展进程及走进东盟走向 “一带一路” 提供综合保障。
高校应用型本科国际化水平提升是一项持续推进的工作。桂林旅游学院应当在国家发布的教育方针政策指引下,发挥区域优势,抓住 “一带一路” 带给教育国际化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了解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办学思想和理念,认真分析自身教育国际化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做到知己知彼,拟定长远发展规划,制订短期可行的目标,努力创新应用型本科国际化发展的形式,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多方整合性的优势资源,配合国家总体教育战略规划,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应用型本科国际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