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研究:理论与实践》评介
2020-01-09韦祥阳
韦祥阳
(周口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二语/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但这往往被学习者所忽视,进而可能导致语用失误或交流障碍。因此,作为过渡语语用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语用能力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李怀奎所著的《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研究:理论与实践》[1]1-290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与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相关的课题,并从实证方面进行了相应研究。书中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全面的指导实际研究的实践。本文就该书的主要内容作简要评述。
一、基本观点和内容
全书共包括8 个章节,分为上、下两篇。第一章至第五章为上篇,即理论篇,第六章至第八章为下篇,即实践篇。
(一)理论篇
在理论篇(上篇)部分,作者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二语语用能力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理论基础、基本的研究课题和相关的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关于二语语用能力的研究进展做出全面的评述。
第一章《基本概念》阐述了语用、语用能力的基本概念。首先,介绍了语用的含义、由来、分类和不同的理论主张。其次,鉴于二语语用学主要研究的是二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和影响因素,其核心概念是语用能力,因此,作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各种分类标准下语用能力的范畴。再次,作者介绍了语用能力和其他能力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章研究了语用可教性的理论基础,包括语用学、第二语言习得、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生理和心理学、测量学等的理论基础。语用学和第二语言习得为语用习得研究提供内容,起到直接的决定性作用,而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测试与测量学则起到间接作用。
第三章探讨了语用能力的研究内容。首先探讨语用能力研究的基本课题及取得的进展,其次探讨学术界对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一些理论假设,再次介绍学习者语言的语用特征及影响语用发展和语用表现的因素。以影响语用发展的因素为例,不同学者看法略有差异,但总的来说主要包括语言因素和学习者因素。语言因素主要包括语言水平(包括二语的和母语的)、迁移、二语输入和接触等[2]。其中,语言水平主要指语法水平。可以确定的是,在学习者的中低水平阶段,其语用能力会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是当语言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其语用水平就会出现停滞现象,很难再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有显著提升。迁移包括语用的正迁移和负迁移。语用的正迁移有利于学习者二语语用水平的提高,而负迁移有可能产生阻碍作用。二语输入有课堂输入和自然输入,大多数学者认为自然输入更有利于语用习得。接触和输入息息相关,在二语环境下,学习者要获得更多接触语言的机会,这样才能提高其语用能力。学习者的趋同或者疏离心理对他们的二语表现也会产生影响。趋同性是指学习者的语用表现以目的语族人的典型的语用习惯为参照,并过分地依赖于这种典型参照。很显然,认同并参照二语的语用习惯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语用水平的提高。学习者的语用表现还受其注意力的影响。注意力是指学习者处理语言的语用信息时所要调用的认知资源。在即时交际中,人脑对语言信息的在线处理主要在工作记忆中进行,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处理目标内容的字面信息占用的资源过多,势必会影响大脑对语用信息的处理。中低水平的学习者之所以会出现二语交际困难,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如此。而近年来神经语用学的出现就是这方面研究成果的显著标志之一。
第四章介绍语用能力的研究方法。探讨了语用能力实证研究的分类及基本步骤和程序,并详细介绍了如何实现这些步骤和程序。文中提出的方法主要有理论阐释法、比较对照法和经验实证法[3]76。理论阐释法就是采用思辨性的逻辑推衍,由事物表面的现象或联系追溯其本质的特征和联系,反映在语用习得研究上就是对二语语用能力特征和发展做出一定的假设和阐释。比较对照法是指用各种类似的事物或现象来进行比较,以发现它们的异同之处,进而找出特定事物或现象的联系或发展的规律。该方法用于语用能力研究就是比较学习者话语行为和说目的语的本族人的话语行为的异同。经验实证法就是采用系统的方法去收集一手资料,以探究某一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典型的经验实证法在二语语用能力研究上就是探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学习者语用习得的效果。之所以说这种方法是系统的,是因为它对所要采用的研究方案、工具、数据的分析等都有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本书所介绍的研究方法特指经验实证法。
第五章主要依据现有文献,对国内外关于语用能力的研究进行评述,评述语用能力的现状、发展和存在的问题。该部分主要分为五节:第一节综述国内外关于二语语用能力探索性和描述性的研究,目的是了解人们对学习者语言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都做了什么样的研究,取得了何种成就;第二节评述国内外二语语用教学的实验研究,详细介绍了近20年来国内外二语语用教学实验研究的做法,值得借鉴;第三节采用元分析[4]34进一步评价目前国内外课堂二语语用干预的效果;第四节和第五节尝试讨论国内研究界在语用测量和所使用的数据收集工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二)实践篇
在实践篇(下篇)部分,作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中国学生的二语语用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影响因素。
第六章通过调查与分析的手段研究了外语教材对英语语用知识的编排情况。该章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方法,基于语用学理论(如言语行为和语用参数),客观评价现行一些英语教材。为使评价更加合理,本章还对比了两套英语教材在语用输入和输出编排方面的异同。
第七章主要调查了少数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公外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通过调查发现:第一,少数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公外学习者的英语语用能力普遍比较低;第二,英语语言水平和英语语用能力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总体上不同水平学习者的英语语用能力是有差异的,中低水平学习者[5]98的英语语用能力显著高于低水平学习者的英语语用能力;第三,学习者不能根据语境变化改变英语的“请求” 语用策略,具体表现为句子结构单一,使用的请求中心语大多是疑问句。
第八章探讨外语学习者的语用水平与影响因素,如语言水平、对任务中涉及情景的熟悉程度、性别等。为了使研究具备更好的效度,本章设计了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中的研究对象是来自不同语言水平层次的英语学习者,数据收集工具是话语选择填充问卷,问卷由13 个短对话组成,以听力的方式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施测。问卷还采用李克特量表测试受试者对所听对话中涉及话题的熟悉程度。中高水平组有效问卷41 份,中低水平组36 份。对于话语选择任务,提供了最佳选项计1 分,否则计0 分;对于李克特量表,选择对话题最为熟悉的,计5 分,以此类推。绝大部分的数据统计是利用SPSS 软件进行的。分析结果显示,只有语言水平和话题熟悉程度与语用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值(都在0.4 ~0.5)也显示了它们分别和语用水平有切实的相关关系。第二个方案中的研究对象为高中英语教师,涉及8 所高中的114名英语教师,使用的工具是元语用评估问卷,问卷包含9 个情景任务,由受试者通过李克特量表做出相应选择。收集数据后,通过SPSS 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只有语言水平、来源(分为来自市里、来自市区)和学历与语用意识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相关系数比较低(都低于0.4)。需要注意的是,语言水平和语用意识呈负相关,即受试者的语言水平越高,他们的语用水平或者语用意识就越差。这显然是违背常理的,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或许能够找到原因。本研究的每一个情景中都有两个任务:一个是语法的准确性判断(连同错误修正),另一个是语用得体性判断(连同语用失误修正)。这样的任务会给受试者造成巨大的认知压力,进而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即他们顾及语法判断就可能忽略了语用判断,顾及语用判断就会忽略语法判断。总之,本书中的三个研究方案(第七章的方案和第八章的两个方案)探讨语言水平和语用水平的关系得到三种不同结果,这说明他们关系的复杂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评析
本书作者搜集了丰富的语料来佐证语用、语用能力的相关理论,并且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扩展了研究思路,具有极高的价值。该书不仅对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者和致力于二语语用能力的研究者参考价值极大,而且对语用初学者也较为适用。纵观全书内容与布局,笔者列举如下两个优点。
第一,对于理论部分的论述,作者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例如:在研究语用能力的性质时,作者列举了关于语用能力的8 个定义,并对其进行了适当评论,然后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详细说明各个方面语用能力的内容及性质;谈到学习者的语用发展特征和阶段,作者指出已有研究的缺陷,并依据充分的文献,提出语用发展的4 种理论假设,即渐进型、瓶颈型、U 型和Ω 型,并指出各假设的适用环境。
第二,作者除了利用传统定性手段来评述国内外课堂二语语用发展的实验研究外,还利用元分析的方法评估这些研究关于教学效果的总体定量判断;更为难得的是,作者深入、详细地探讨了二语语用习得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步骤,并利用这些方法在实践篇(下篇)中研究外语语用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但是,笔者认为本书仍有提高的余地。
第一,就该书的内容结构编排方面,理论篇内容丰富,系统性强,但实践篇内容稍少,这对于希望全面了解与把握语用能力研究实践的读者来说不免有些遗憾。
第二,对于一线外语教师来说,本书能提高他们的语用教学意识,也能使他们通过书中介绍的研究方法,了解自己或学生的语用能力,但在教学中如何提高语用能力,有哪些具体建议,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第三,有些实证研究还要进一步改善,以保证研究的效度及信度。例如,第七章中,对少数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公外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的调查,作者选取的调查对象是随机抽样的广西两所高校大二的两个非英语专业班级,抽样数量较少,会产生抽样误差。因此,为了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说服力,可扩大调查对象的范围。
在当前形势下,对语用能力的理论思考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且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研究的历史并不是很长,因此需要研究者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同时要具备多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总的来说,本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是一本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指导手册,一本有价值的语用能力学习与研究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