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
2020-01-09江苏省滨海县坎北街道中心小学
■江苏省滨海县坎北街道中心小学 薛 扬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和思想渗透的主渠道,知识的习得、目标的达成都在这一特定的时空内完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愈加深入人心,但一些教师对教改精神的理解存在偏差,片面地认为新课改就是少讲,甚至不讲,部分教师一味追求感官的刺激、热闹的氛围,力求教学手段“花样百出”,还有部分教师接二连三地抛出无序、浅显的问题,曲解了新课改的内涵。数学教学不只是对知识的简单传授、机械重复,而是培养学生的学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体验,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做数学”,实现新旧知识的对接,让他们在活动中调用自己的感官去体验、理解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教学,与学生讨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设置情境、支架等,帮助学生“跳”得更高、更远,引导学生向潜在发展区迈进。
一、完善高效课堂的建构体系
教师要依据目标内容展开思考,分析哪些内容可以直接讲授,哪些内容更适合用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哪些内容需要建立与生活的联系,哪些内容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只有精心预设,才能发挥导学作用,为学生的弹性学习留有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学空间,让他们敢提问、敢质疑、敢展示,激活他们潜在的探索欲望。问题的设计要层层递进,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使学生的认知水平获得深度的发展,直接讲授的课堂效率高,通过讲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学。而引导式的课堂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探寻知识的构建点,去发现、体验并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引导,启迪学生探索问题,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教师在讲授中以提问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引领学生去思考、发现,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技能的培养,再通过巩固练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在引导教学中,教师以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媒体呈现、学具操作、游戏情景等方式为学生搭建互动平台,吸引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教师发挥导学作用,为学生搭建支架,或以问题吸引学生层层深入,促进他们对问题的深度理解。如在学习苏教版三下《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去探索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有的学生用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去摆满长方形,根据排数、每排的个数求出面积;也有的学生用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去摆,在不摆满的情况下根据每行的个数、每列的个数求出面积……教师提出问题:能否用量的方式求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教师要将自己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去发现、概括,从而构建高效的课堂。
二、形成高效课堂的关键策略
高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灵动的,富有思考性的,教师要为学生留有更多思考、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在思考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探索问题的动力。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分析,他们的头脑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教师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不要让他们的思维活动停留于问题的表面,要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对活动能有所思考。如在苏教版三下《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张,将纸对折成2个相等的部分,并在其中的一部分上涂上红色,再对折一次,把纸折成4个相等的部分,再涂上黄色……学生在对折中获得了1/2、1/4、1/8等分数,通过观察它们的分子与分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其中的规律,从而形成抽象的思维能力。
对小学生而言,很多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要适时为学生搭建情境支架,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情境的创设,是从学生熟知的现实生活中引出实例,将学生置于“境”中,从而能涌现出“情”,产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如在学习苏教版五上《小数的大小比较》内容时,教师将几种文具摆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上面的价格标签,钢笔每支9.50元,橡皮每块1.30元,铅笔每支0.8元,笔记本每本3.2元,让学生说说哪一个文具的价格最高?哪一个文具的价格最低?学生都有购买文具的经历,他们能利用自己的直观感觉知道这些价格的高低。生活中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他们会从元、角、分的角度比较这四个小数的大小。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从情境中获得并理解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中获得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围坐在一起就是“合作”,对学生的讨论也不加以指导,导致合作学习难以取得实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工要明确具体,让学生协作完成学习任务,针对疑点、难点展开探索,从而使探索走向深入。如在探讨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该如何在公路的一旁等距离地种植5棵树?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索,将学生进行分组,为每个学生布置具体的任务,有的学生负责画图;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填表……学生的讨论交流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两端都种树,二是两端都不种,三是一端不种。画出图示,记录棵树、间隔树,数出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教师予以必要的指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发现每种情况的规律;通过合作探究,能深刻地把握其中的规律。这样在做题时能又准、又快。有效的探究活动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能让学生轻松地完成所学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进行讨论,让不同的观点相互交流、不同的智慧产生碰撞,在倾听、表达中使自己的理解走向深入。如在学习苏教版五上《小数的性质》内容时,教师可提出问题:通过动手操作,探索0.1与0.10这两个数的大小是不是相等?有学生用米尺量出一根短绳的长度为0.1米,再用自己的直尺量出这根短绳的长度是10厘米(0.10米),发现0.1米与0.10米是相等的;有学生将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一张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并涂色,就是0.1,另一张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10份并涂色,每份就是0.10,涂色的部分大小相等,因而可以推断0.1=0.10;还有的学生从长度单位,或分数的性质进行分析,验证这两个数是相等的。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你还能写出与0.1、0.10相等的数吗?学生写出了0.100、0.1000等数,教师继续引导,这样的数可以写出多少个?学生在写数中可以发现无论在小数的后面添上几个0,小数的大小仍不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留有探索规律的空间,让他们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留有空间,让他们去体验规律的发现过程。生生之间的互学互助,能集思广益,发展学生的思维,消除大家对数学的畏难感。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评价反思
教师要通过典型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内化知识,题量的设计不宜过多,要合理把握质量,以达到做一道题而会一类题的效果。教师要通过练习建构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学会应用公式,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认为做出正确的答案便“大功告成”。其实数学学习是发展思考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的思考、解题过程进行评价。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与他评,让他们明白他人的解题思路,也能检视自我,拓展自身的思维空间,更客观地认识自我。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优化结构、改进方法、营造氛围,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要开展弹性教学,要多问少讲,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索,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