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0-01-09天津市静海区模范中学王彩云

天津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认同感法治道德

■天津市静海区模范中学 王彩云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认识

从“1957年最高国务会议让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被提到了日程上来。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一般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完整人格为目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关注社会和人生,培养思考的兴趣和品质,培养公民责任感,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心理品质。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国家与社会认同感、民族与文化认同感、民主与法治认同感、道德与价值认同感、生命与科学认同感、交流与开放认同感等,但不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总和。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一)开展问题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核心素养

情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以问题情境为知识呈现方式,以问题探究为教学互动方式,以问题评价为教师指导方式。

1.要根据教学目的、抓住教学重点、联系现实生活,设计一些能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知识、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例如:指导学生学习“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受法律保护”时,先向学生播放“焦点访谈假保健品”的报道,然后设计一些问题,学生为了弄清问题,就必须认真学习知识,当然教师在预设问题情境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探究,还需根据学情适时点拨。当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和讨论,正确地解决了问题时,其心情是轻松和激动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冲突中增强了实践能力,增强了是非观,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2.学习贵在提出问题。教师还要根据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强、喜欢独立思考的特点,鼓励学生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法律知识时,要求同学们提出身边的侵害合法权益的事件,有一位同学说出了这样的答案:“王老师,由于我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我的父母对我非打即骂,平时他们没有时间指导我学习,唯一和我交流的时间就是在打骂声中度过的,他们还告诉我,如果再提高不了成绩,就不让我上中学了,我很苦恼,我认为我的苦恼是父母造成的,他们就侵犯了我的合法权益”。我首先对同学给予宽慰,然后告诉同学们,该同学的父母首先侵犯了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其次,如果父母真不让上学,则侵犯了未成人的受教育权。引导学生了解了什么是侵权行为后,我们更应该学会依法维权,从而深入引导同学们分析、学习依法维权的好方法。当然告诉孩子们更要体会父母用心良苦,平时多交流,为父母分忧,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消除和父母的误解,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是“学思结合”的体现。这样的思考质疑,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让学生学会了明辨是非,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品德修养。

(二)教师要善于利用热点话题,帮助学生培养核心素养

社会热点话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生活的浓缩和在线。道法课堂就是要把具有时代气息的素材融入课堂,让学生了解社会,反思自我,形成教育的辐射效应。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情境,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生收集最新热点问题,如世界互联网大会、进博会、世界军运会、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扶贫攻坚、蓝天保卫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等。让学生制作小微课或小视频,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素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在分享过程中发挥作用,并观察、分析现象的成因,探讨这些现象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得到启示。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增强了法治意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在学生展示之后,展示自己制作的小微课,如《中国精神之女排精神》,播放振奋人心的女排姑娘夺冠画面,让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热点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民族责任感,并在生生互动的讨论中,自觉践行努力学习的行动。或者播放感动中国人物的视频,让孩子们讨论,这样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就会在孩子们心中油然而生,它教会了孩子们怎样生活,怎样做人。这是真实情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它们振奋人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共鸣,自然在认知的形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情境用热点话题预设,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联系现实生活,拓展学习领域,培养核心素养

课程改革强调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开展拓展性学习。拓展性学习是着眼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素养,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习,对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课程资源,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如组织学生利用互联网广泛收集材料,开展“新闻发布会”“法治快讯”“辩论会”“环境小报”等专题活动,即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所以课堂要基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要面向社会和现实生活,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校内外教育资源,学习新知识、传播新知识,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这样有利于增强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养。

(四)结合学生的生活,设置有效作业,培养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作业的设计,要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理解、积极融入社会、形成一个全面价值体系为目的,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看待问题。例如:在讲《创新改变生活》这一框题时,在课堂最后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利比亚撤侨”视频,然后让学生写观后感,这样孩子们理解了“战狼2”这部影片深受欢迎的原因,更增强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因此,设计有效的课后延伸作业,能让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形成自我教育的氛围,让教育无形。

(五)灵活运用评价体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正确的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赞美每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要拿起“表扬的武器”,使学生处于“我能学好”的自信中。当学生沉浸于“我能学好”的喜悦中时,必然会产生更强烈的主动求知欲,从而以更好的心态步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中,为自主学习搭建起新的平台。

有效的评价能唤醒和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学会成长,健康发展,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奖励,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更好地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全面提高自己,全面整合教育资源,紧跟时代的步伐,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润物无声中绽放。

猜你喜欢

认同感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