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2020-01-09张向飞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歌唱小学生音乐

张向飞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六户镇中心学校 山东·东营 257083)

小学生初入校园,对未知的一切都有好奇探索的欲望,这也是教师在进行兴趣教学时可选择的切入点之一。音乐科目不同于语、数、英的学习,其更倾向于对学生内在涵养和艺术水平的熏陶与灌输,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这使得音乐教学方式不同于寻常课堂教学,教师应更加关注对学生个人兴趣的挖掘与延伸,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音乐的美感与魅力。接下来,本文将从音乐课堂兴趣教学主要思维导向、教学基本模式及教学关键内容出发,为小学音乐兴趣教学策略提供参考。

1 一切以生为本是兴趣教学的基础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不管是什么课程的教学,都要围绕学生展开。对音乐课堂来说,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兴趣导向十分重要,而在传统音乐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按自己意志强行向学生灌输知识,完全忽视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会导致小学生跟不上课堂节奏,最后对音乐课的兴趣消耗殆尽。

因此音乐教学的基础与前提是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思维导向,在展开某一内容的教学备课前,教师要先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而后根据课程要求适当调整。例如在二年级“劳动最光荣”一单元的学习中,倘若我忽视学生需求,只按照匹配程度选择了《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曲,虽然这是一首课外歌曲,但背景信息及年份与学生所知相隔较远,其教学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而课本上《劳动最光荣》这首歌是学生们都看过的动画片——《小猫钓鱼》的主题曲,学生听到音乐便能联想到动画中的画面,听课效率和积极性大大提高,非常有利于后续内容的展开。除此在外,在歌唱教学时,教师也应选择适合小学生的发声方式,切勿将成人歌唱技能添加到教学中。

系统机械式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思维的锻炼,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多加观察学生的兴趣导向,尽量掌握班内学生不同的优势特点,为日后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打好基础。

2 合适教学内容是兴趣课堂的主体

音乐课程对旋律和节奏的要求较高,而多数小学生都没有过这类技能的训练,这就需要教师以课程标准要求为先决条件,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改造,在欣赏和歌唱两部分的教学中下功夫,让“有趣”成为音乐课的代名词,让学生将兴趣更好地集中在音乐课堂之中。

2.1 重视欣赏教学,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感悟音乐、爱上音乐,因此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音乐理论知识,还需要锻炼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小学音乐中理论内容相对简单,教师可以在教学时灵活地倾向音乐欣赏部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每首歌曲背后蕴含的魅力与价值。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短视频、图片或故事等延伸内容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多元学习中学习音乐赏析的方法,为个人审美及鉴赏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比如在“到郊外去”这一单元的赏析课中,除了课内歌曲《出发》、《火车咔咔咔》外,我还选择了民歌《放风筝》、《嘀哩嘀哩》等,并配以郊游相关的图片和动画短片,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有美的体验。在欣赏《火车咔咔咔》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歌曲旋律,让学生思考:大家认为旋律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学生们踊跃回答:“高兴!欢快!兴奋……”一问一答间便让学生对歌曲情感有了一定了解。而后我从情感展开延伸:“这首欢快的歌曲是由一种特殊的乐曲演奏的,大家能猜到是什么吗?”以此引入马林巴的介绍。

音乐欣赏并非单纯地带学生听歌,而是在歌曲的渲染下展开对其背后乐理知识的扩展及情感的捕捉。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将学生的想象力架设到音乐欣赏中,不断提高其鉴赏能力。

2.2 训练歌唱技能,丰富情感表达方式

写作、演讲、绘画等都是学生表达情绪的方式,学生在不断学习输入的过程中也能够不断输出。在音乐课程中,唱歌便是情感输出的主要途径,然而歌唱技能的学习相对枯燥,这导致了学生虽然喜欢唱,但在歌唱学习中效率却不高的情况。此时,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学生身心的特殊性,以趣味方式展开歌唱教学。

教师可以借助器乐工具的辅助,也可以在班内展开角色扮演进行歌唱技能训练,让学生在掌握歌曲风格和情绪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歌唱技能。例如在三年级《白鸽》的歌唱学习中,在欣赏过歌曲后,我带领学生共同扮演小鸽子来模仿鸽子的声音。我首先发出疑问,“同学们听过鸽子的叫声吗?”学生纷纷在下面模仿鸽子“咕咕”叫的声音,而后我用“咕咕”声哼唱歌曲旋律,引导学生一起哼唱,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大家唱的真好,要是能抬头挺胸,将声音放得再轻些,再有弹性些就好了!”在这种趣味指引下对学生的音准及节奏掌握度进行教导,既让学生有了唱歌的状态,又为后面歌曲的正式学习打下了基础。

3 灵活教学模式是兴趣课堂的关键

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只能被动吸收音乐知识,欣赏的音乐也只是单纯地“听过”,并没有深入到学生头脑之中,对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的帮助也不大。因此对现今音乐教学来说,教师应当改进教学模式,可以从情境创设、小组合作、游戏教学及多媒体辅助这四个方面出发,让音乐课堂更好地发挥启蒙和陶冶情操的作用。

3.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味音乐美感

音乐课堂上的合适情境可以营造出课程所需的意境和氛围,有利于歌曲情感的渲染及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此外,学生在不自觉中深入课堂、融入学习氛围,能为兴趣的培养提供足够的空间。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创设相应情境,帮助学生深入体味音乐独特美感。

情境创设可以通过讲故事、师生交流互动等启发引导的方式展开。例如在云南民歌《放马山歌》这首歌曲的学习中,我先带学生一起欣赏特点鲜明的经典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仔细体会这首歌曲与我们平时听的歌曲的不同,以此引出民歌这一概念。“大家来猜测一下,我们刚刚听到的这首歌是哪个民族的呢?”学生在听到“草原”后便会轻松想到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我借此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歌曲,“在听完北方的民歌后,我们再来一起欣赏一下这首云南的民歌《放马山歌》,感受一下它们的不同。”在我一步步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真切地在比较中感受云南民歌中特有的风情与豪放,在学唱时也能更有兴趣。

3.2 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吸收音乐知识

在诸如数学、英语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吸收课堂知识。对音乐课而言,小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对乐理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合作中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将班内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推选一名乐理组长、欣赏组长、歌唱组长等,争取让小组内每个学生的优势都得到发挥,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在每个部分的学习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认真听讲。例如在《红蜻蜓》的学习中,我先为学生播放歌曲的合唱版本,让学生了解合唱的含义,这时候乐理知识小组长要仔细记录,对组内同学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整理。在这一步骤结束后,我让学生讨论听完这首歌的感受,并让学生仔细聆听各小组学生的意见和想法。最后我带领学生分段学习这首歌的歌唱方法,每段学完后都由歌唱小组长检查组内学生对歌曲的吸收状况。学生们各司其职,一方面有利于课堂秩序的维护,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会有工作完成的满足感,更愿意将心思放在课堂上。

3.3 游戏教学带动学生沉浸音乐海洋

游戏是点燃小学生学习激情的火把,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在游戏中学习能让其更加轻松自在,知识吸收起来也更快速。因此教师可以将音乐教学内容与游戏相结合,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有趣的互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表现,在成功的喜悦中学习进步。

例如在《男儿当自强》的学习中,为了对学生的节奏感进行训练,我将讲桌当作鼓,以黑板擦为传递物品,带领学生进行“击鼓传花”游戏。在有节奏的敲击声中,学生传递黑板擦,当敲击声停止时,得到黑板擦的学生可以唱歌,也可以表演一个自己知道的武术动作。学生在这种紧张激烈的游戏氛围下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为后面的气势宏大、阳刚威风的歌曲学习设下铺垫。又如我利用多媒体设备设置“猜猜我是谁”小游戏,将钢琴、吉他、二胡、唢呐等乐器演奏的歌曲片段设置成PPT,让学生通过听声音来猜乐器,演奏风格和音色各异的乐器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大胆想象,积极回答,既巩固了对已知乐器的了解,又扩充了关于乐器的理论知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总而言之,音乐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一门单纯的理论课程,它的教学侧重点更倾向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锻炼,学好该学科对学生审美素养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兴趣是小学阶段的教学明灯,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此外,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兴趣为主体,在教学内容中合理安排欣赏与歌唱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上通过灵活创设情境、安排小组分工合作、适度进行游戏教学等策略,为音乐兴趣教学的顺利开展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歌唱小学生音乐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