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课程思政构建探析

2020-01-09郑建芸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大思格局思政

■郑建芸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40)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导向性较强、资源侧重力度大,力争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高校需充分结合大思政格局,以现代化的教学思维和手段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一、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课程思政构建的必要性

高校课程教学是我国“深化思想引领践行使命担当”的前沿阵地。关注大学生思政价值观塑造不仅是高校面临的专业问题,同时也是国家及整个社会的现实问题。随着大思政格局的提出与推广,高校应正确树立大思政意识,积极响应国家大思政号召,通过着力革新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发展。

(一)大思政格局为高校课程教学的思政培养能力提出了现实要求

1.大思政格局要求高校课堂教学提升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能力

在大思政格局下,爱国主义情怀是师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的感情基础。高校课程教学应注重提升教学主客体的民族认同感,不断强化国家在时代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入贯彻大思政教育的爱国主义内涵,使学生在浓厚的大思政氛围中积极学习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唯物史观的思辨能力,从而在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中深化爱国意识,为丰富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必要的情感基础。

2.大思政格局要求高校课堂教学提升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能力

高校人才作为社会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需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环境中匡扶正义、坚守道德、甘于奉献。就大思政格局来看,高校课程教学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改善我国现行社会的思政环境。通过课程教学的责任感培养,使大学生在个人成长中明确其自身的社会价值,真正在大思政格局下完善自我、塑造健康人格。

3.大思政格局要求高校课堂教学提升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力

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社会人文精神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内在灵魂,学生对于我国人文历史的自豪感和传统精神的认同感直接影响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良性循环。高校需不断注入课程教学的人文精神内涵,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认同感,进而使个人发展同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协同共进,在良好的大思政格局下实现互利共赢。

(二)大思政教育理念为高校课程思政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1.大思政教育推崇“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正面引导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大思政教育理念为基础,优质的课程教学建设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参与,分析并引导学生不断进行价值观完善,从而进一步建设大思政高校课堂,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主,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大思政教育理念。

2.大思政教育理念坚持“以德树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大学生思想开放、思路开阔,对于课程教学有自己的个性化认识。因此在课堂建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专注于学生的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以更宽泛的格局去营造大思政教育环境。在专业课堂建设中,教师应明确大思政教育的内涵,确立品德培养的根本性作用,使大学生以高尚的品德修养不断完善自身发展。

3.大思政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以德施教

高校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承的主要载体,更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者的首要任务是“传道”,即通过自己的修德来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的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作为思政修养的典范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学生的榜样。在大思政格局下,单纯的思政理论传播已难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教师应不断强化自身言传身教的双重影响力,以德施教,以理服人,帮助学生确立人生奋斗的目标,为社会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三)大思政教育环境为高校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客观条件

大思政教育环境下的校园文化是高校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的优先资源渠道。随着大思政格局的不断延伸,高校应着重开发校园文化资源的思政价值。教师应深入挖掘高校在发展历程中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从隐性的人文风貌中感知大思政的教育内涵。尤其对于那些在校园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充分发挥人物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的榜样作用,使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与大思政格局内外相连,形成知行合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

大思政教育环境下的社会案例是高校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的便捷资源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不仅局限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与塑造,同时还应注重其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影响。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应充分挖掘社会实践中的案例资源,将社会发展与课程教学充分结合,使学生从亲身经历中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通过对社会案例资源的探究与分析,使学生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价值观体系,以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日常行为规范。

大思政教育环境下的多媒体平台是高校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的补充渠道。随着大思政格局的扩展,高校应加强对多媒体平台资源的利用,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尤其在互联网资源中,国际化大融合的趋势直接促进了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对冲与互通。因此在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平台资源,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对多元化意识形态的甄别能力,从而形成系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理念。

(四)大思政教育方式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首先,引进高校课程思政中的多媒体教学形式,拓宽大学生思政视野,多样化的大思政教学形式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形式为主,现代化教具充分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发展规律,调动大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高校应加大对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引进力度,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为大学生营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双重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大思政多元化教育方式的现实作用,使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与大学生学习思维相契合,从而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其次,开发高校课程思政中的趣味性教学形式。大思政格局要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应从知识性和趣味性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对其进行价值观塑造。尤其在教学课堂设计中,教师应适当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通过举办相应的比赛活动,使学生在课堂知识基础上进行思维拓展,从而融入大思政格局。

最后,创建高校课程思政中的项目实践教学活动。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最终应落实在个体的社会行为规范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大思政格局的实践意识,积极创建项目实践等思政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过程中充分体会理论知识的内涵,将书本信息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促使其在大思政格局中坚守正确价值观念,以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各项实践活动。

二、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我国高校课程思政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很多高校对于大思政理念的认识不深,无法充分借力于大思政资源优势来完善自身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因此在大思政格局中处于劣势。

(一)教学理念滞后,对大思政内涵价值认识不足

1.实用主义盛行,教学理念滞后,高校专业课程无法充分融入大思政格局

在高校教育中,大部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片面,忽视其实用性与长远价值。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负面情绪。这种错误的教育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使大思政格局资源流通不畅,难以发挥各环节对大学生思维的影响作用,严重割裂了个人成长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2.高校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弱化了大学生在大思政格局中的推动作用

在高校教育中,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外在表现,为实现对人本身的教育,高校需充分重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高校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采取弱化和统一的形式,忽视学生在大思政格局中的主导性作用,大大降低了个体的传播与创新意识,削弱了其在大思政格局中的推动作用。

3.高校忽视了课程思政在大思政格局中的长久价值

在我国高校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压力,教师和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认可度不高,忽视了其自主参与的价值,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的教师仅仅停留在课堂中机械引入思政因素,而忽视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以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仅停留于课堂之上,忽视了方法论指导的现实意义。同时,在很多高校的思政考核中,因机制设置不全,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碎片化,无法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现实指导作用。

(二)教学队伍薄弱,对大思政工作机制应用不广

1.教学方法单一,难以顺应大思政格局发展

从我国现阶段的高校课堂思政来看,部分教师仍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价值观传播。在课堂之上,教师通过教材和自身专业知识储备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培养;在课下,针对个别学生的价值观问题,教师多采用谈话疏导的形式,对于大思政环境资源的应用较为狭隘,无法营造全面立体的课程思政的教学氛围,无法使学生正确认识思政价值观的重要性。

2.管理能力低下,缺乏大思政教育思维

从教学现状来看,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对于多样化的教学课堂缺乏相应的管理能力和教育思维,导致很多突发性课程教学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与疏导,错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薄弱的管控能力大大降低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使学生的思政体系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漏和断层。

3.资源引流能力薄弱,难以适应大思政格局

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资源的引流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多教师依赖于传统的教材讲解,对于外界资源的引用力度不大,对于大思政格局的衔接机制应用能力较低,加之缺乏与时俱进的变换思维,因此在实际课程教学中难以高效融入大思政教育格局。

(三)实践教学欠缺,对大思政教学资源配置不均

1.高校课程理论教学比重大,课程分布不均

从我国现阶段教育现状来看,高校课程中理论知识的比重偏大,大部分教师更倾向于直接传播理论知识,忽视教学实践的转化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大思政格局中的实践资源应用较少,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资源配合,无法形成由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循环。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受众吸引力较低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形式受管理制度的制约,教师难以充分调动大思政格局中的社会资源。如红色思想教育中,大部分高校常年采取红歌比赛、才艺表演等形式进行爱国主义培养,对于盈利性社会人文环境资源的利用性较低。很多高校为避免责任纠纷,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中回避了具有商业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转而采用低效的公益性活动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对于传统的思政活动缺乏兴趣、参与热情较低。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基地较少,教学资源分配不均

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场所投入严重不足,很多高校缺少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基地,只能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资源共享。此外,加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场所设备的更新速度慢、资源配置较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较小,学生的实践活动参与度低,因此很难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思政格局。

(四)学生认识不足,对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参与度低

1.大学生思政理念落后,大思政格局意识较低

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欢迎程度来看,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度依然很低,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较小,对个人的学习生活不构成影响。因此在思政学习过程中,大学生思维活跃度低且缺乏自主思考的意识,对于社会发展和时代主题缺乏相应的政治敏锐力,无法树立大思政格局意识。

2.大学生学习态度消极,缺乏终身学习的思政意识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幅度扩招,大学生素质也呈现出向下走的趋势[7]。很多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负面情绪,在学习生活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同时,大学生对于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免疫力较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缺少坚定的思政价值理念做支撑,进而无法形成终身学习思政的长远意识。

3.大学生时代特征明显,大思政内涵认识不深

近年来,大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个性化明显,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度逐渐升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了本质上的对抗力。很多大学生对于国家和社会集体的参与性不高,对于大思政格局中的风险精神、传统价值观念认可度不高、社会责任感缺失,从而在长期发展中价值取向扭曲,无法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

三、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课程思政构建的途径

随着我国大思政格局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高校课程教学应积极贯彻大思政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中去粗取精,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寻求发展途径,构建现代化课程思政。

(一)充分利用大思政资源,构建课程思政的教学板块

1.利用大思政资源创建板块式教学内容

教师应充分利用大思政资源优势创建板块式教学内容,通过对知识进行细化分类,从而形成系统且立体的教学板块。同时,教师应充分引入大思政格局,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对知识类型进行梳理,按知识难易程度创建理论专业性知识板块和通识思政课程板块,或以资源的横向渠道为标准国际性的大思政格局中创建子板块,从而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能力。

2.利用大思政格局下社会资源创建项目化教学板块

在大思政格局中,社会资源是高校课程思政构建的重要来源。在教学过程中,为促进课程思政的发展,高校需充分认识发挥自身优势,以互利共赢方式实现校企互通。通过对项目进行优化,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完成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利用大思政格局下的社会资源创建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3.利用大思政格局下多媒体资源创建多元化教学板块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应充分利用大思政格局进行资源补充,如:互联网、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可扩充课堂的知识内容,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内容[8],同时还可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环境中拓展思维,对知识课题进行独立探究。同时,高校还应积极引入国际社会中的思政教学内容,使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形成丰富多元的统一体。

(二)扩大校外合作范畴,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1.加强校企合作,创建校企之间的大思政格局

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发展过程中,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力度,通过对社会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思政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的思政实践能力,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创建校企之间的大思政联动机制。如企业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可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专业化能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强化自身知识体系,进而形成现代化的大思政格局。

2.加强高校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力度,明确大思政教育方向

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是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根本方向。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加强高校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融入到大思政环境中,如: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的博物馆之旅、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文物展览等。通过切实的活动参与,使学生在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体会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深层内涵。

3.加强各高校之间的思政合作,促进大思政格局的专业化发展

从横向来看,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应加强横向之间的对比,通过与其他高校进行知识交流与资源互通,不断完善自身发展中的不足。如高校之间的思政沙龙、才艺比赛活动、热点辩论赛等,可有效促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建设和发展。同时,这种跨地域的高校合作诱发了大思政格局的一体化联动机制,有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大思政教育环境。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宽大思政教育格局

1.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培养大思政教育理念

为实现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9]。通过异地、异校等交换式培训,使教师在不同环境下学习先进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素养。同时,高校还应加强课程思政的研讨力度,重视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教师群体在大思政格局下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以现代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进社会型思政人才,扩大先进的大思政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引入社会型思政人才,如:国家政府官员、时政专家、社会研究人员等,通过外聘的形式不断扩充高校思政教师队伍。进而在构建高校大思政课堂教学时,要发挥社会型思政人才的资源优势,及时补充大思政内容。

3.借鉴成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丰富大思政教学方法

在学术交流中,高校及教师应以开放性的思维主动借鉴其他学校先进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以深圳大学为例,在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时,深圳大学不仅创新方法、体质、机制,同时还着重建设思政内容,不断强化学生对常识教育、法制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内容的学习,在大思政格局中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效。

(四)加强教学制度建设,完善大思政机制衔接

1.完善思政教学评价机制,提升师生思政水平

在改革课程思政教学时,高校应加强对师生思政教学成果的考核,以系统化的评价机制对双方提出要求。一方面,高校应完善对教师队伍的评价机制。除了对教学论文、示范课展示、教学创新等形式进行考核外,高校还应设立课程思政的常规评价标准,关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效性。另一方面,高校应完善对高校学生的评价机制,除理论课程的知识考察外,高校在进行综合评价时,还应加入学生的社会行为表现和实践活动能力,以社会化需求为基准,考察学生在大思政环境下的学习成果。

2.完善思政教学共享机制,扩大大思政范畴[10]

高校课程思政应不断完善各方面的协作共享机制,促进思政资源的跨时空分享,如:高校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国内外课程思政的精品课程,不断扩大大思政格局的教育范围,使高校大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应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闭门造车的思维,真正解放学生的思想,使其在宽松活跃的氛围中进行价值观甄别,从而完善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

3.优化课堂改革机制,营造大思政氛围

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课程教学形式新颖、教学理念先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高校应不断优化课堂改革机制,充分认可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使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势利导,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相应改革。同时,在制度管理过程中,高校对于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给予支持,不断提高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意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大思政课堂氛围。

4.高校课程思政的构建不仅是高校单方面的革新任务,同时也是全社会意识形态良性发展要攻克的难题

在课程思政的构建中,高校要充分借力于大思政格局的优势,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机制及师资队伍方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政价值观培养,使学生在大思政格局下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明确社会主义思政教育的长远价值。

猜你喜欢

大思格局思政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格局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好的爱情,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