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2020-01-09■杨昉,周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民族政治

■杨 昉,周 婷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民族地区高校更承担着培养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的使命。

作为新兴信息技术,“大数据”已成为信息时代发展的主题。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积极适应新常态下的变革,以改革创新的理念与方式探索新模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增强时效性与针对性。

一、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变革及其影响

(一)大数据的含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数据已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大数据(bigdata)一词最早出现在Alvin Toffle(1980)的《第三次浪潮》中,作者同时将其赞颂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2]。2009年至今,大数据已成为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的流行词汇,并成为各行业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

虽然学界对大数据概念的界定各持己见,但对大数据的基本认识趋于一致。笔者认为,大数据的主要特点是“大”;是在体量大、数据大、类别大、传播快的基础上,通过挖掘、收集与存储,再经过分类、比较、筛选、分析与整理后提炼出对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第一手资料的数据集合体。它既客观记录和描述了人类行为,又是在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集合运用于指导和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并获得有价值信息的处理方式。

(二)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Viktor Mayer-Sch nberger(2012)认为大数据“不是随机样本,而是所有数据;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1]。作为新兴信息技术,“大数据”已成为信息时代发展的主题,嵌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此背景下,“90后”“00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个性需求等方面也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随之出现诸多新的特征。一是研究范围扩大,从研究传统的第一课堂,扩大到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研究单纯的线下思政教育,扩大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二是研究角度增多,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跨学科研究的多学科协同方法超越了以往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整合起来。“新”文科与“新”理科的结合,重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体系。三是应用价值与研究价值加深。树立大数据的观念适应了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有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确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意识[3],进一步抓牢“立德树人”的根本,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

二、大数据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一)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

民族成分多,后发展地区学生多,民族宗教信仰多,民族风俗习惯各异,整体思想认识相对落后是民族地区高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为传播价值理念和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媒介,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和复杂性的网络新媒体加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在颠覆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反华势力根据民族地区的特点,利用民族地区独特的边疆、宗教等文化,通过互联网开展民族分裂、极端宗教理论等宣传,不断冲击和挑战着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给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冲击。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大数据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屏蔽抵御不良信息,但因民族地区数据库不完善、技术不发达、线上教育进程较缓慢等原因的限制,依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的严峻挑战。

(二)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对大数据的认知程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数大学生倾向与依赖于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应用为媒介,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在QQ、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软件进行社交。虽已身处大数据时代,但李松刚(2018)认为,多数学生对“大数据”的理解仍处于模糊状态[4]。在民族地区高校中,少数对大数据感兴趣的学生会利用选修课、慕课(MOOCs)、教学APP等多方位平台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多数学生虽听过或读过与大数据相关的文章,且问卷星、腾讯问卷、乐调查等大数据方向的调查软件与校园一卡通、智慧校园APP等管理系统经常出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其利用大数据进行资源检索与信息收集的能力仍有待提升。

(三)民族地区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大数据的应用方式

在全方位育人的新常态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实现了长远的发展,大数据的出现与发展使资源开放共享成为现实。在改革第一课堂、活跃第二课堂、发展第三课堂的同时,民族地区高校教育工作者运用大数据记录、分析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动态与生活习惯,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量化研究进一步发展。

作为一把双刃剑,大数据在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同时也使教育工作者遇到了困难。教育理念较落后、教育方式较保守、配套设施待完善、技术支持待补充等原因,使部分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通过大数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除此之外,如何立足民族地区实际,有效结合当地民族特色文化、红色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大数据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方法的探索

(一)树立理念,转换视角,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主动性

作为一种新视野、新视角与新思路,大数据教育理念应植入教育工作者思维,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交换共享,统筹开放。面对庞大的教育知识体系,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应主动改变课堂形式,将大数据融入教育教学当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以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广西民族大学开发的慕课课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为例。该课程为大规模的开放式网络教学课程,是广西民族大学有史以来第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课程以“习、研、演、练、情、趣、励、合”自驭舟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广泛性、传播性、普遍性的特点,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讲解课程录制成精品视频,以翻转课堂配合大学慕课的形式实行“课堂教学+慕课教学+实践教学”混合教学模式,增进了各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使命感。为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各族师生还可以通过上传手工艺品、表演情景剧等方式展示理论学习成果。通过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由大数据提供精准支持,根据各族学生学习特征进行用户细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形成双向互动交流机制,充分发挥了大数据在助推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

(二)弘扬文化,打造经典,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特色性

民族地区拥有多元文化与丰富资源,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诸多独具风格的优良传统。如多民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活着汉、壮、瑶等12个世居民族,与满、蒙、古等多个其他民族成分。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可结合广西“三月三”文化、百色起义精神、刘三姐山歌文化、铜鼓文化等地方文化特点,创新理念与方法,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发挥育人功能[5]。要突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特色,打造沉浸式教学,不能仅依靠45分钟的第一课堂,更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的优势。构建民族文化线上、线下学习交流平台,推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活动,通过建立校史馆和校博物馆、打造民族特色餐厅、完善涉及民族文化知识的书库、举办民歌比赛等方式,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引导大学生领会地方特色文化,自觉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三)建设队伍,盘活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科学性

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在人。只有打造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勇担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队伍,才能有效发挥思想理论的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第一,提高认识。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管高校的原则,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引导力和感召力,将民族文化教育渗透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时而进。第二,转变观念。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在大数据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应有意识地占领网络思想阵地,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更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转变观念,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需要。

(四)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第一,分析、收集与建立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数据,通过统筹整合了解学生需求,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为实施个性化培养搭建基础。第二,各民族地区高校建立高校移动客户端,通过推广院校特色,传播民族文化,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发挥“易班”校园主阵地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网络育人功能。第三,更新思想动态多元评价体系。将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结合,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第一课堂评价与第二第三课堂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构建科学、合理、多元、可持续的思想动态评价体系。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民族地区高校更承担着培养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的使命。在大数据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应借助大数据技术创新工作方法,转变思维,在实践中强化价值引领作用,依托地方文化功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紧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新时代新征程的步伐。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民族政治
我们的民族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政治攀附”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政治不纯”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