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策探析

2020-01-09贾亚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媒介思政思想

贾亚君

(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普及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深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主动应对自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的巨大冲击和挑战,积极加强对策研究,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发挥到最大化。

1 转变教育理念,努力构筑自媒体教育阵地

自媒体在当代大学生当中广泛普及,我们应该转变教育理念,积极利用自媒体的优势,努力构筑自媒体教育阵地。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推进:

1.1 构建思政课教学的自媒体载体

随着自媒体的强势登陆,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意识到挑战的严峻性,必须想方设法地优化、创设和利用自媒体的多种渠道开展教育和教学,力图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中加入新的元素,积极掌握网上教育主动权,深化思政课教学效果。在基于互联网的互动、手机与互联网的互动等形成的新媒体环境下,积极利用自媒体载体为师生提供广泛交流的自媒体场景,如:创建主题网络论坛、建立“红色社团社区”、开设“心灵驿站”、举办“时事直通车”活动等,从传统的“面对面”转换到现在的“键对键”、“点对点”,通过潜移默化,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1.2 构建自媒体舆情应对处置机制

自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网络舆情形成、发展和传播的新态势,高校应当建立有效的自媒体舆情应对处置机制,包括健全自媒体舆情管理队伍、完善自媒体舆论监测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加强对信息加密和监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等等。通过加强自媒体舆情的观察、收集和研判,第一时间发现舆情状况,对已经出现的或可能会出现的敏感信息或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全面快速进行汇总并预判其发展趋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做好正面引导,杜绝负面、有害、反动的舆论对大学生造成消极影响,掌握自媒体传播的主动权。

1.3 注重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

在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意见领袖”作为学生群体中一支特殊的队伍,在信息传播、舆论形成以及舆论引导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负面,可以是协调也可以是干扰。因此,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意见领袖的发现、引导和培养工作,要以学生党员为依托,选拔与培养一批在大学生中积极要求进步、思想道德高尚、学业成绩优秀的具有一定信息敏感度和号召力的骨干分子,建立各自的自媒体信息平台,通过有号召力和带动力的正面积极言论打造大学生心目中的“心灵鸡汤”,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模式产生积极影响。

2 优化教学内容,积极构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学体系

在自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应以教材为蓝本,在贯穿教材基本精神、突出教材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积极利用自媒体的传播特征,优化教学内容,积极构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学体系。具体而言,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要注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2.1 教学内容注重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强化对大学生心灵的“深度辅导”

在自媒体平台上,大学生往往敞开心扉,晒心情、发牢骚、发感慨,将自己的真实状态随时以碎片化形式传播在网络上,通过自媒体虚拟空间缓解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所形成的张力。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利用自媒体的“释放”功能,从侧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在通过自媒体平台及时、深入、动态了解大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选择授课内容,及时进行思想引导,切实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有效实施对大学生的“深度辅导”。

2.2 教学内容注重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强化对社会事件的“深度解读”

“自媒体时代”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现在几乎所有的突发新闻和公共议题的信息均来自自媒体平台,大学生获取信息快速、便捷、高效,教师在课堂中讲授“正在发生什么”已经不再是优势。因而,思政课教师不仅应当熟悉大学生关心的热点事件、焦点问题,从理论素材、话题选择、讨论内容等方面进行教学内容创新,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堂上要进行“深度解读”,通过自身有价值、有思想、有深度的评论,使大学生产生共鸣,引导大学生正确识别新闻信息、理性分析时事议题、明智做出价值判断。

2.3 教学内容注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强化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深度引导”

媒介素养是信息化社会高素质人才的必备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起步较晚,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媒介素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时俱进的新内容、新领域。通过把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融入到思政课等课程教学体系中,注重开展媒介知识教育、媒介能力教育和媒介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传媒和合理利用传媒,强化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深度引导”,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成为成熟的自媒体主体。

3 转换教学模式,变“主客二分”为“主体间性”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

传统的“主客二分”单向灌输教学模式已经和自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相背离,自媒体时代的最大特点是交互性强,这为开展思政课“主体间性”教学提供了契机和条件。结合自媒体的传播特点,“主体间性”教学模式应该重点强调如下三个方面:

3.1 开展对话式教学

传统的“主客二分”教学模式缺乏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师生之间缺乏一种平等的双向互动交流,正如保罗·弗莱雷所讲的:“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而“主体间性”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作用于课堂教育实践而成为相互依存的主体,是一种“主客主”模式,以“互动与对话”为主,体现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意味着教育的平等性和对话。在自媒体环境下,师生双方通过自媒体平台相互敞开心扉,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对话都是一种“商谈”,构建开放的话语模式,通过对话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最大化。

3.2 开展体验式教学

杜威的“经验主义”教学思想、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圈”理论都表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例如“角色表演”、“朋辈示范”、“游戏体验”、“模仿体验”、“实践锻炼”等方法,促使大学生在亲历和互动的过程中使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现代自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思政课开展体验式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自媒体手段来模拟现实情境、创设虚拟情境,帮助大学生获得直观感受,甚至可以通过开发一些“严肃游戏”,例如“价值建构虚拟实验室”、“学生意见领袖模拟训练营”等,使学生在游戏中建构知识、学会反思、产生情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3.3 开展隐性教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与传统的显性教学相比,隐性教学强调教育的“主体间性”原则,有着间接性的教育内容、开放性的教育途径、随意性的教育过程以及持久性的教育效果等独特优势。高校思政课所具有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的特点更加决定了隐性教学在该学科教学中的特殊重要性。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思政课隐性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载体,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自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将隐含的思政课教学内容通过门户网站、虚拟社区、网络论坛等各种载体慢慢“渗透”给大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思政课教学的真谛并受其影响。

4 重构教师角色,提升能力素质,积极打造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家型”队伍

教学情境的变化决定了教师角色的重构。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教师开始从“权威主宰”走向“平等对话”,教师不再只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多元角色的统一体。在新的教学情境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做一名“专家型”教师。

4.1 教师要勇于扮演虚心的“学习者”

自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快速更新,间接消解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传播主导权,教师和学生同样面临未知和新知,同样处于“学习者”的地位,因此,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放低姿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地主动认识自媒体技术的特点,掌握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自媒体技术,注重提高媒介素养;另一方面,还要熟悉流行的网络语言、了解开放的网络文化,学会全新的网络思维,实现师生之间话语对接,只有这样,才能增进与大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2 教师要善于扮演真诚的“引导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教育下,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获取知识趋于多样化,学习内容趋于开放性,这些都使得当代大学生的认知领域得以极大拓展。因此,教师必须从以往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进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实现教师的主要职责从“教”向“导”的转变。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在充分尊重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既要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又要把握自媒体时代特色,在民主平等的时空背景下,与大学生进行真诚对话,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成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师和引路人。

4.3 教师要敢于扮演严格的“把关者”

自媒体信息传播的自由化、过量化和无归责性,使高校对自媒体信息传播的“把关”面临着复杂且严峻的挑战。对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一定要保持理智和清醒,需要自觉地担当起“把关者”的角色,运用先进的技术,掌握科学的方法,明确“把关”的职责。概括地说,教师应该掌握好“全面”、“严格”和“适度”三原则:首先要从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对信息进行全面“把关”,克服信息传播自由化和无序化状态;其次要根据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认知水平进行严格“把关”,保证信息传播的价值度和正效果;最后要注意张弛有度,既要严格“把关”,又要给大学生进行合理表达自我甚至适当宣泄倾诉的空间,营造积极有序的自媒体生态。

猜你喜欢

媒介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