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单位的静态预设和动态预设

2020-01-09段益民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张三短语预设

段益民

逻辑和语言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语言具有民族性,具有独特性,具有语形、语义、语值、语境等要素。逻辑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对应语言学最重要的要素是语形和语义,语值、语境要素都是淡化的,因而语言学比逻辑学具有更广泛和更复杂的表述形式。

“预设”是逻辑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即话语双方都能够理解的前提。

预设具有层次,即预设中包含着预设,字面上直接包含的预设为一级预设,在一级预设的基础上分析出来的预设是二级预设,其他依次类推。从语言学角度来看,也就是话语的逐层理解。

如:湖南省岳阳市委书记张三作风廉洁。

一级预设:湖南省岳阳市有市委书记张三;

二级预设:湖南省岳阳市有市委书记;

三级预设:湖南省岳阳市有市委;

四级预设:有湖南省岳阳市;

五级预设:湖南省有岳阳市;

六级预设:有湖南省。

在自然语言中,预设的语言形式有词和短语,单句和复句。词和短语是静态构件,对应于逻辑学的“概念”;单句和复句是动态构件,对应于逻辑学的“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静态构件和动态构件的预设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1]。

一、静态构件的预设

(一)词的预设

1.实词的语义预设

事物往往按一定的逻辑范畴划分成不同的类别,这是实词语义预设的逻辑基础。而同一类别中某些实词往往可以产生反义或关联义,因而使人们容易由此及彼地产生联想,形成某种预设。

如:(甲)“胜利”预设着(乙)“失败”。“英军胜利了”预设着“英军的敌人失败了”。此例是一个词导致一种预设的,也有导致两个预设的,如“现在”在具体的语境中往往可以预设“过去”和“将来”;就数词而言,某个序数往往预设前列序数的存在,如“三”预设“一”“二”的存在。

2.虚词的语义预设

连词的语义预设往往和某些复句的结构有关。动态助词往往用时点和时段表示预设,如:“了”“过”往往预设某个时点前持续了某个动作(但这个动作现在已经完成),“他吃了饭。他吃过饭。”这两个句子都预设了“他吃饭”在某个时点前持续并完成。“着”则预设某个动作在某个时段继续持续,如:“他吃着饭”,预设“他吃饭”的动作以前就进行,一直持续到现在。

(二)短语的预设

1.主谓短语

名词性主谓短语往往表示人物的籍贯,如:“张三四川人。”预设“有张三”“有四川”。

如果在句子中,某个主谓短语作主语,这个主谓短语往往构成预设。如:“张三工作认真负责。”预设“张三工作”。

如果这个主谓短语有定语,那么,这个定语本身就是预设。如:“那个过马路的少女是张三的女朋友。”预设“那个少女过马路。”

2.述宾短语

述宾短语由“述”和“宾”组成,述宾短语往往是及物性的,大多预设着动作的承受者宾语和动作发出者主语的存在。动作、行为的主体者(主语)在述宾短语中是隐含的,如:“喜欢唱歌”中动词“喜欢”预设了“有人在喜欢”“有喜欢的心理现象”等。就动作的承受者宾语而言,这种存在往往有两种状况,一是在现实生活和思想意识中都存在,如:“吃馒头”,“馒头”在现实生活和思想意识中都存在;二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在思想意识中存在,如:“信仰上帝”,“上帝”在现实生活不存在,在思想意识中存在。

3.偏正短语

偏正短语有名词性的、动词性的和形容词性的。

就名词性偏正短语而言,一般字面上就体现了这个偏正短语的预设,即“偏”和“正”的存在。如“中国的人民”,预设了有“中国”,有“人民”。

当偏正短语表示种属关系时,往往可以产生多级预设。如:“B的A”,则:

第一级:“B 的A”是 A。(A 是“B”的上位概念,故“B的A”是A);

第二级:A可以具有或不具有B的属性;

第三级:有A有B的属性。

试以“中学的教师”为例,此句预设着:

第一级:中学的教师是教师;

第二级:教师可以有或没有中学的属性;(即教师可以是中学的,也可以不是中学的。)

第三级:有教师是中学的。

动词性偏正短语,因为动作的发出者一般必须有施动者,动作的发生或出现一般处于某个环境;因此,这类偏正短语,一般预设了主体事物和动作环境的存在。如:“热烈欢迎”,预设了“场面”和“人物”的存在。

形容词性偏正短语,一般预设了被描绘主体的存在,如“非常美丽”,预设了有“非常美丽”的事物或人物存在。

4.动补短语

一般来说,动补短语的“动”和“补”分别表示动作和状况、结果等。因而动补短语预设了形成这种动作的施动者(主语)的存在。“动”和“补”之间语义关系十分复杂,一般来说,“动”表示动作,“补”表示状态、结果、程度。动补短语本身没有出现名词性成分,但这种结构涉及到的事物可以是“主”和“宾”,因而,某些动补短语可以预设主语(动作主体)和宾语(动作对象)的存在。如:“拿走”可预设“拿走”这个动作的发出者(主语)和这个动作涉及的对象(宾语)存在。

如果动补短语的“补”表示程度,则往往预设“动作主体者”和“动”的存在。如:“张三死得很痛苦。”预设:“有张三”“张三死了。”

5.联合短语

一般来说,联合短语各部分词性相同。当联合短语各部分是名词或代词时,则预设这些名词或代词表示的事物存在。如:“中国和朝鲜”,预设了有“中国”存在,有“朝鲜”存在。又如:“我你他”,预设了有“我”存在,有“你”存在,有“他”存在。但有时,这种存在可能只是在主观意念中,而不一定是客观现实中,如:“上帝和天使”。

如果联合短语各组成部分为动词,则可以预设有某种动作主体和动作对象的存在。这时,这个动词性的联合短语是及物性的,如“调查研究”,预设了调查主体和调查对象的存在。如果联合短语是非及物性的,则只能预设动作主体的存在,如“吃饭睡觉”预设了有“吃饭睡觉”的主体存在。如果联合短语是形容词性的,则只能预设该性质主体的存在。如:“聪明美丽”,预设了有“聪明美丽”主体者的存在。

二、动态组合的预设

(一)单句的预设

本文从语气角度来分析单句的预设。

1.陈述句

主谓结构的陈述句,某结果往往是对其对立面的否定,因而可以推出相反的预设。

如:中国女子排球队打胜了。预设:

第一级:中国女子排球队的对手打败了;

第二级:中国女子排球队和中国女子排球队的对手进行了比赛;

第三级:有中国女子排球队和中国女子排球队的对手。

2.疑问句

疑问句一般包括“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有疑而问分三种:

(1)是非问(P 或非P)。是非问要求对某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话语形式一般是“……吗?”或者“……是不是……?”是非问的预设为肯定(P)或者否定(非P)的两种状况都有可能存在,但不能同时存在。如:

王小二是老师吗?预设:王小二是老师或者王小二不是老师。

李四是不是回家了?预设:李四回家了或者李四没有回家。

(2)选择问(Pl或P2……Pn)。选择问的格式一般为“是……还是”等,选择问要求某(些)人从两种以上的情况中选择一种,其预设为“P1、P2……Pn”都有可能。如:

张三是回家还是在学校?预设:张三回家或者在学校都有可能。

是前进一步生,还是后退一步死?预设:前进一步生或者后退一步死都有可能。

这种选择问从结构上看往往是紧缩句或复句。

(3)特指问(疑问代词+P)。特指问的预设往往体现了疑问代词的问域“P”的存在。如:

谁开车去广州了?预设:有人开车去广州了。

张三干什么去了?预设:张三去干某事了。

无疑而问是具有修辞色彩的提问,一般包括设问和反问。但前者的主要功能是引起注意,后者的主要功能是加强语气。

(1)设问。设问句往往前面是疑问代词,后面列举某事实,因此,设问句的预设往往是后一事实的存在。如:

谁创造了人类文明?预设:有人创造了人类文明。

是谁领导中国人民在四十年内创造了世界的奇迹?

预设:有人领导中国人民在四十年内创造了世界的奇迹。

(2)反问。反问句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相反,因此,反问句的预设往往是字面意义对立面的肯定和强调。如:

难道我们不应该加强锻炼吗?

预设:(有人认为我们不应当加强锻炼,但)我们应该加强锻炼。

难道这块玻璃是张三打破的吗?预设:(有人认为这块玻璃是张三打破的,但)这块玻璃不是张三打破的。

3.祈使句

祈使句是祈使者对某个(些)对象表示请求、命令的句子,祈使的内容往往是未然的;因而,祈使句预设着和祈使内容相反情况的存在。如:

开车。预设:车是静止的。

但有时,祈使句不但可以预设相反的事情有可能发生,而且还可以预设相反的事情已经发生。

如:别动!预设一:对方有可能动;预设二:对方在动。

4.感叹句

感叹句的结构和陈述句相同,实际上是陈述句的语义强调,其形式标志是加上感叹号。因此,感叹句的预设和陈述句的预设相似。

(二)复句的预设

1.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一般分为并举和对举两种。并举如“一方面A……,另一方面B”“既A……又(也)B”。这两组关联词都可以预设A、B是可以共现的。如:

一方面,我们要发展经济,另一方面,我们要保护环境。

预设: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可以同时实现的。

高等教育既要发展,又要保证教学质量。

预设:发展高等教育和保证教学质量可以同时实现的。

对举如:“是 A,不是 B”“不是 A,而是 B”等。对举预设A、B是非共现的。如:

李四是工人,不是农民。

预设:某人可以是工人而不是农民。

王小二不是学生,而是老师。

预设:某人可以不是学生而是老师。

2.顺承关系

顺承关系一般表示时间、空间或逻辑上先后相承的关系,顺承关系的预设一般为先出现的事应当在后出现的事之前。如:

张三首先准备好食材,然后再烹饪。

预设:准备好食材应当在烹饪之前。(表时间)

张三的院落十分奢华,门口是一对汉白玉雕刻的石狮子,然后是两扇包着铁皮的坚固的大门。

预设:门口的一对汉白玉雕刻的石狮子应当在两扇包着铁皮的坚固的大门之前出现。(表空间)

撰写文章如果用归纳法就应当先收集丰富的材料,再认真整理材料,然后在充分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点。

预设:先收集丰富的材料应当在认真整理材料之前,认真整理材料应当在充分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点之前。(表逻辑)

3.选择关系

选择关系分两种,字面上没有选择的倾向性叫未定选择,字面上有选择的倾向性叫已定选择,这两者的预设都是各种选项都有可能性,但已定选择的倾向性更为明显。

未定选择如: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预设:你死和我亡都有可能性。

张三大学毕业后或者继续考研深造,或者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就业。

预设:张三大学毕业后继续考研深造和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就业都有可能性。

已定选择如: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二者的预设都是:(某人)有站着死和跪着生两种可能。

4.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一般递进,如:“不但A,而且B”等,这种递进关系预设B 比A 进了一层,B 比 A 程度更深,难度更大。第二种是衬托递进,如:“尚且B,何况A”等,这种递进关系预设A 比B 进了一层,A 比B 程度更深,难度更大。如:

张三不仅考过了英语四级,而且考过了英语六级。

预设:考过英语六级比考过英语四级更难。

张三英语四级尚且考不过,何况英语六级呢。

预设:考过英语六级比考过英语四级更难。

5.转折关系

转折关系语气有强弱,如果把转折前后看成“A”“B”的关系,那么转折关系都预设:“A”的存在很可能导致“B”的不存在。如:

天气阴沉沉的,不过气温不低。

预设:天气阴沉沉时气温会低。

张三学习非常刻苦,可是成绩依然不理想。

预设: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就会理想。

虽然张三智商情商都很高,但是事业依然不成功。

预设:智商情商都很高事业就会成功。

6.条件关系

条件关系可以分三类:

(1)充分条件,如“只要(如果)A,就(那么)B”等,充分条件预设:有A就有B。如:

“只要(如果)下雨,(那么)地就会湿。”

预设:下雨地就会湿。

(2)必要条件,如“只有A,才B”等。必要条件预设:无A必无B。如:

只有保证一定的营养,才能身体健康。

预设:没有保证一定的营养,身体不能健康。

(3)无条件的条件,关联词有“无论A,都B”等。预设:B的存在不受A的限制。如:

无论我们遇到了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预设:我们坚持到最后的胜利不受遇到了多大困难的影响。

7.假设关系

假设关系包括两种,第一种,假设和结果一致。如:“如果A,那么B”等,它预设A在B前,A是B存在的前提(之一)。如:

如果某人情商和智商都很高,那么一般情况下他的事业会较为成功。

预设:情商和智商都很高的人一般情况下事业会较为成功。

第二种,假设和结果相背。如:“既使A,也B”,它预设 A 和 B 二者矛盾,A 对 B 有不利的影响,但B的结果不变。如:

即使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

预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是骄傲自满的条件和原因[2]。

8.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分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前者如:“因为A,所以B”等;后者如:“既然A,那么B”等,二者都预设原因是结果的前提(之一)。如:

因为张三工作努力,情商智商都很高,所以他的事业有较好的发展。(说明因果)

预设:工作努力、情商智商都很高是事业有较好发展的前提。

既然张三基础这么好,那么就一定会通过这次考试。(推论因果)

预设:基础好是通过这次考试的前提。

9.目的关系

目的关系分要达到某种目的和要避免某种结局两类。前者的关联词有“A,以便B”等;后者的关联词有“A,以免B”等。前者预设:B具有必要性,后者预设:B没有必要性。如:

我们必须认真准备,以便通过这次考核。

预设:通过这次考核有必要性。

我们必须认真准备,以免这次考核不能通过。

预设:这次考核不能通过没有必要性[3]。

三、结论

预设,大都是多项预设,即同一个句子有几种预设。如:“张三现在死了。”预设一:有张三;预设二:张三过去是活的。又如:“开车!”预设一:此地有一辆机动车;预设二:车是停着的;预设三:此地有一个以上会开车的人。

有的话语预设力度大,有的话语预设力度小。前者预设效果很明显,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概率很高;后者预设效果不太明显,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概率不太高。因此,前者预设的话语在现实生活中双方都认可;后者预设的话语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双方都认可。如以因果复句为例,“因”和“果”之间有时是必然性联系,那么预设力度大;“因”和“果”之间有时是或然性联系,只代表一种倾向性,那么预设力度小。

如:“张三从九十层高楼上跳下来,所以死了。”预设:“从九十层高楼上跳下来”是“死”的前提。二者之间是必然性联系,故预设力度大。

又如:因为她的颜值很高,所以找到了一个好丈夫。

预设:“颜值很高”是“找到一个好丈夫”的前提,但二者是或然性联系,“颜值很高”不一定能“找到一个好丈夫”,故此句的预设力度小。

预设既是逻辑学也是语言学的概念,相对而言,在语言学中的运用更为显著,只有话语双方对同一话语都具有相同的预设,话语交际、反馈才能顺利进行。如果话语双方对同一话语没有相同的预设,那么同一话语就可能双方理解不同,反馈不同,因而会影响话语交际。如某些“因”和“果”之间是或然性联系,只代表一种倾向性和预设力度小的句子,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如:失败是成功之母。

如果预设失败了就会成功,就会得出一个非常荒谬的因果联系,即:因为他失败了,所以他会成功。

实际上,“失败”和“成功”是一个因果链的起点和终点。即:失败——奋斗——再失败——再奋斗……成功。所以,只有准确地理解预设,话语的正确交流才有可能。

研究预设在语言学中的运用,可以使我们能更加清晰地观察语言和逻辑的多元联系,能更加透彻地理解语言和逻辑的共同要素和区别要素,从而更好地运用逻辑和语言[4]。

猜你喜欢

张三短语预设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你不敢告我
下车就跑
《健民短语》一则
寻找张三
我的名字叫张三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