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吃瓜群众”的詈语洗白路径与文化心理考辨
2020-01-09杨绪明温梦嫦龙巧宇
杨绪明,温梦嫦,龙巧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语言也在发生变化,一大批网络流行语一出现就被众多网友关注,例如,“杠精”“盘他”“柠檬精”“我酸了”“硬核”“吃瓜群众”“我太难了”“飘了”“凉凉”“什么鬼”等等,其中,2016年的“吃瓜群众”独得广大网友青睐。
2016 年 12 月 14 日 ,“吃瓜群众”一词入选《咬文嚼字》发布的“2016 年十大流行语”,2017年7 月18 日,入选《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7)》的“2016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2016年度十大网络用语”[1]。2019 年 12 月 13 日 21 时20分13秒,通过“Google”搜索引擎,输入“吃瓜”搜索,显示结果有1.22 亿条,输入“吃瓜群众”搜索,显示结果有1 950万条;2019年12月13日21时20 分23 秒,通过“百度(baidu)”搜索引擎,输入“吃瓜”搜索,显示结果有2 920 万条,输入“吃瓜群众”搜索,显示786 万条结果。截止到2020年6月20日16时45分10秒,再次通过“百度(baidu)”搜索引擎,输入“吃瓜”搜索,显示结果有1亿条,输入“吃瓜群众”搜索,显示结果有3 970万条,由此可见,“吃瓜群众”一词流行广、影响大。
一、“吃”“瓜”与“吃瓜”的语音、语义、语用特点
(一)“吃”的语音、语义、语用特点
“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词性。当“吃”作为动词时,包括“进食”等七个义项;作介词时,释义为“被”[2]171。《说文解字》释为:“吃,言蹇難也。从口,气聲。”
通常情况下,同音字极易出现混用现象。而在现代汉语中,“痴”和“吃”正好同音异形。《说文解字》“痴”释为:“癡,不慧也。字俗作痴。”为“傻,无知;精神失常,疯癫;入迷,几度迷恋;谦辞,白白地”等意思。由于两个字的读音都为“chī”,单说时,特别是不区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方言区的人发这个音时,容易让人产生误会。比如粤方言中很多地方没有舌尖音,通常会把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发成近似的舌面音(j、q、x),因此,在粤方言区,“痴”和“吃”常被读作“qī”。受普通话影响,粤方言区的人在说这两个字时,常常将其读成“cī”。虽然这两个字音同,但由于“痴”的使用频率明显低于“吃”,当听到“ cī”时,人们容易先联想到“吃”,而不是“痴”。这应该是“痴”“吃”替换的语音基础。
(二)“瓜”的语音、语义、语用特点
“瓜”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词性。当“瓜”作名词时,有“瓜果”等十个义项;作动词时,有“瓜代,瓜分”等两个义项。《说文解字》释为:“窳也。象形。凡瓜之屬皆从瓜。古華切”[3]。
但是,“瓜”在四川话中,除了具有普通话的全部释义外,还有“傻”的意思,《四川方言词典》释为:“瓜,(形)傻:其实那时候,我~得很,这几年才算学精灵了。”[4]
(三)“吃瓜”语音、语义、语用特点
“吃瓜”的语音为“ chī guā”,指“用嘴巴咀嚼瓜类食物”,是有实在意义的动宾组合结构。早在《诗经》中的《国风·豳风·七月》就有记载:“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食瓜”即“吃瓜”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痴瓜”与“吃瓜”同音异形,语音形式同为“ chī guā”,但在普通话中“痴”与“瓜”一般不能形成组合结构一起使用。在2016年“吃瓜群众”成为流行语以后才偶有组合使用的情况,但用例很少,在百度上仅搜索到2例,例如:
(1)30 天30 队:去他的痴瓜脸!开拓无3 巨1命门不除4强做梦。(搜狐体育2017.10.06)
(2)捷德奥特曼尊皇形态酷炫帅,赛少秒变痴瓜群众。(漫客之星2017.11.14)
“痴瓜脸”“痴瓜群众”中的“痴瓜”可解析为形容词并列结构,这一用法很有可能是既懂川渝方言又熟悉粤方言的人所为。语料考察显示,“痴”和“瓜”一般并不组合使用,如果组合使用,一般是形容词詈骂语,后面要跟名词中心语。
二、网络“吃瓜”与实义“吃瓜”的区别
“吃瓜群众”最初指在闲聊中,或在看演出、电视等时,一群吃着西瓜或嗑着瓜子的看客,呈现群众日常闲聊的状态。但是,当代网络新语“吃瓜群众”中的“吃瓜”,并非指“吃着西瓜、嗑着瓜子”,而是代指对当下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对娱乐圈的相关消息)“只围观看热闹不评论这一行为”。关注娱乐圈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网络生活的一大部分,2019年上半年,从赵丽颖生子到奚梦瑶订婚,再到林志玲结婚、范冰冰分手、许志安出轨等消息,一时间让许多网友纷纷评论:娱乐圈的“瓜”好多啊,我吃不过来了。一大波“吃瓜群众”正在赶来。“吃瓜”这一网络新词语形象地描述了网友带着围观看戏和事不关己的心态。通过“吃瓜”,既满足了好奇心,又使天南地北的网友通过“吃”同一个“瓜”有话可聊。后来随着网友的广泛使用和大力改造,慢慢出现了“吃瓜看戏”等网语用例。例如:
(3)杜兰特狂喷挑衅威少?场下的他只想吃瓜看戏。(新浪体育2018.10.17)
(4)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360百科)
(5)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吃瓜群众。(360百科)
(6)不明真相的吃肉吃鱼吃皂吃瓜群众。(百度快照)
三、“吃瓜群众”的来源与特点
(一)“吃瓜群众”的来源
网上关于“吃瓜群众”的来源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来源一:“吃瓜群众”最早源于一则公路新闻。一名记者采访路旁的老伯,老伯说:“我当时在吃西瓜,我什么都不知道。”事后有网友评论,“我只是一个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360百科)
来源二:“吃瓜群众”中的“瓜”,实际上是“瓜子”的意思。在论坛上,经常有人发表一些言论,后面会有一群人围观,出现了“盖楼”式刷屏现象。如,“前排出售瓜子”“吃瓜群众”“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等等。
来源三:与“痴瓜群众”的关联,如例(1)、例(2)。
“吃瓜群众”或许来源于“痴瓜群众”,一是与汉语词汇的特点有关。“在现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同音现象比较普遍,再加上单音节词的语音持续时间太短,对听觉神经刺激强度不够”[5]。“吃”是一个单音节词,当单说时,人们听到的是“chī”这个音节。由于“chī”音的同音字有很多,根据人们的使用频率,脑海中一般先浮现的是“吃”字,而不是“痴”字。当听到“ chī”“guā”两个音节时,容易先联想到熟悉的“吃瓜”组合,而不是“痴瓜”。二是智能输入软件的推动。现在的智能输入软件能够利用大数据储存并记忆用户经常输入的词汇。人们输入“吃”的频率远远高于“痴”,所以输入“ ch i guā”时,往往先出现“吃瓜”。因此基于汉语词汇和人们认识事物的特点,以及智能拼音输入软件的推动,无形中就用“吃”代替了“痴”,组成了“吃瓜”。“吃瓜群众”逐渐取代了“痴瓜群众”。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吃瓜群众”有三种来源,一是来自新闻采访的评论;二是论坛网友的大量复制使用;三是同音现象和智能输入软件的推动。
(二)“吃瓜群众”的语音、语义、语用特点
1.“吃瓜群众”的语音、语义特点
“吃瓜群众”与“痴瓜群众”同音,都是“chī guā qún zhòng”。“吃”和“痴”同音,可能混用或替换,但两者音同义却不同。在“吃瓜群众”中,“吃”作动词,表示动作;“瓜”作名词,表示事物。
“群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人民大众,没有加入党、团组织的人,不担任领导职务的人。”[2]1137“吃瓜群众”中的“群众”取的是“人民大众”之义。如今人们在享受网络便利时,会担心某些不经意的言行影响到他人,因此言论在发表时总倾向大众偏好的说法,喜欢使用“群众”自称,如“朝阳群众”“群众的眼睛”等。一是因为“群众”一词具有强大的构词能力,如,人民群众、群众演员、群众利益、群众路线等词组。二是因为“‘群众’的使用映射出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状态,网友在使用‘群众’时,无形中扩大了发声范围,将自身隐匿于大众群体之中,降低错误行为被追究的可能性”[6]。人们都有害怕犯错的心理,但又想自由表达,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人们寻找一个能够代表大多数人,且不凸显自己的词汇。“群众”一词恰好符合人们这种心理,所以被网友快速接受和使用。
2.“吃瓜群众”的语用特点
“在语用义的层次,涉及语言形式与语境,特别是与语境中说话者的关系”[7]。网络新语“吃瓜群众”的组合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被贴上了“只围观凑热闹,不发表言论,看戏的心理”等标签,如:
(7)吃瓜群众的自我修养:如何正确地开启八卦?(新京报网2019.05.08)
(8)美洲豹追逐宠物闯进民宅,数百名吃瓜群众围观。(新浪新闻2019.11.27)
(9)华为开启6G研究,吃瓜群众一脸懵。(百家号2019.08.15)
(10)俞渝李国庆夫妇互撕,大量细节惊呆吃瓜群众。(头条新闻2019.12.24)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吃瓜群众”一般作定中短语,独立成句的能力不强,只能作主语、宾语。新闻媒体把它放入到标题中,表明站在“吃瓜群众”的立场看事情,不仅与读者拉近了距离,同时也反映了“吃瓜群众”的从众心理和看戏心态。
四、“吃瓜群众”流行的原因
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加深了人们对已知事物的认识,一些前人未知的新特点也被发现,为了记录和指称这些新认识,需要创造新词[8]。新词的滋生和流行是由许多主、客观因素综合促成的[9],与其他新词如“柠檬精”“凉凉”“硬核”等相同,都与网络媒体的推动有关,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强大的方言基础
我国方言比较复杂,有七大方言区。早在上个世纪,就有文章指出:“只有粤方言和北方方言是当今势力最强的方言”[10]。后来也有学者预示了粤方言“北上”的发展前景。经济发达的地区,一般拥有较大的话语权,方言也就更强势。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民族总人口的4%。广东地区发达的经济扩大了粤方言的影响力,加上粤语歌曲影视的流行,使粤方言在网络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于是,网上逐渐出现了粤方言版流行语。例如,香港TVB 电视剧“走红”的台词:废柴(没用的人)、山寨(冒牌的)、嗨森(开心)、快落(快乐)、叻(厉害)、洒洒水(小意思)、扑街(倒霉)、猴赛雷(好厉害)、港真(讲真的)、靓仔/女(帅哥/美女)、咩、嘢、系等等。
“川渝方言属于西南方言,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及周边地区。其使用人数目前有一亿两千万,多于德语的使用人数,仅次于日语的使用人数。”[11]近年来,由于“网红”经济的助推,四川的美食以及休闲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四川话也受到很多外地人的模仿,网上慢慢出现了川渝方言版的流行语和表情包。比如:撒子(什么)、巴适得很(很舒服)、要得(好的)、晓得(知道)、对头(正确)、扯把子(说谎)等等。
强大的方言基础,庞大的人口数量,为粤方言和川渝方言版本流行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吃瓜群众”依托了方言优势,巧妙结合,经过网友的有意改造或混用,在使用中逐渐流行起来。
(二)丰富的语义、简洁的形式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追求经济适用的意识几乎弥漫到大众生活的所有领域,反映到新词语的创造和语言的运用上,则会无形之中诱导着人们尽量以经济简便的形式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12]131。“瓜”形式虽简但义项丰富,“吃瓜群众”既可以指“吃着西瓜或嗑着瓜子的人们”,也可以指在“网络中只围观看戏不发言的人”。以单字“瓜”,巧妙概括了整个事件,触发了人们的好奇心,更促使人们萌生出想“吃”一“吃”的念头。可见,以简洁的形式表达丰富的语义,一来符合人们追求经济效益的语用心理,二来为“吃瓜群众”的流行奠定了语义和形式基础。
(三)偷梁换柱、诙谐成趣
从方言来看,“吃瓜群众”是由“痴瓜群众”发展而来。
首先,“吃”源于粤方言的“痴”。在粤方言中有以“痴”为代表的“痴 ~”和“ ~痴”类词语。如,“痴线”(神经病)“痴仔”(傻子)“痴佬”(傻子)“发痴(发神经)”“痴情”等粤方言词语。在粤方言中“痴”是“傻、愚笨;迷恋”的意思,使用时大多数情况下带有詈骂意义。
然后,“瓜”在川渝方言里常用作詈骂语,以“瓜娃子”为代表的“瓜”类骂语是其鲜明的特征[13]。在四川遂宁方言中,“瓜”不管是作为名词还是作为形容词,意义都相当于“傻、笨”的意思,“很瓜”就是“很傻”的意思。例如:
(11)瓜娃子,都给你说清楚了,你怎么还会走错路的。(四川遂宁方言)
(12)他怎么这么“瓜”,被同一个人骗了两次了。(四川遂宁方言)
(13)我悄悄地问这瓜货是谁。朱亚当说,是镇长的儿子。(《寻人启事(李可乐寻人记)》第六章)
综上可见,“痴”和“瓜”在方言中都是詈骂语,都有“傻、愚笨”之义,这为人们把两个带有贬义的词组合在一起加强詈骂语气或詈骂程度提供了可能。“网络中的语言社团在语言使用中会不断创新,千方百计去追求新奇陌生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甚至背离现有的语言规范和模式”[14]。人们偶然受到输入拼音“chī guā”时智能显现“吃瓜”的启发,激发了诙谐智慧,继而有意用“吃”偷换“痴”,这样就于有意无意中实现了对“痴瓜”的洗白,消除了辱骂的意义,于是在“偷梁换柱”的创新同时赋予了该组合以新的含义,成为一个网络新词语,引发了广泛流行。
(四)网络媒体的推动
各新闻媒体为了追新求异,往往喜欢在新闻标题中插入网络流行词语以博取眼球。例如:《网络暴力来袭“吃瓜群众”不该无底线》(搜狐网2016.09.21)、《创新渐成中国经济转型“硬核”》(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2019.07.29)、《消防车“怒怼”私家车为何赢得网友叫好》(搜狐网2018.07.11)、《“佛系”90 后陷焦虑?》(光明网2017.12.21)等,这些新闻标题利用“吃瓜群众”“硬核”“怒怼”“佛系”等网络流行词语夺人眼球,不仅使读者眼前一亮,刷新了已往人们对时事新闻文字生涩的刻板认识,还使这些词语被大众记住并使用。
(五)从众、求新、趋雅的文化心理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符号表征,总是最为敏锐地反映着网络时代人们的社会心理变迁。随着社会日渐浮躁、生活压力剧增,当“吃瓜群众”频繁出现在新闻标题或者网络上,人们受到从众、求新心理的影响,就会在生活中跟风使用。“言语社团在语言使用上从来都是喜新厌旧的,在语言实践中人们总是怀着一种求新求异的心理,对旧有表达方式产生本能的厌倦感——即‘审美疲劳’,因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追逐新奇的、陌生化的言语表达方式,这是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潜在心理。”“‘从众求新’是所有言语社团都具有的心理趋向”[15],当然这也折射出了现代人被网络牵制的社会焦虑感。比如:从众与求新等语用心理的交互作用是“~虫”式新词语大量孳生的直接心理动因[12]130。“‘蓝瘦’‘香菇’的滋生、流行是当代人们面对生活压力的一种心理宣泄,人们对此做出的反馈都表现为争相引用,并挂在嘴边,触发了该词的广为流传”[16]。“当‘怼’被选为新闻标题用语之后,出于‘跟风’,人们会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使用‘怼’”[9]。“‘佛系~’一词的出现为当代90后青年因社会压力环境下而产生的内心无力感找到了一个排遣的出口”[17]。可见,网友的从众心理和跟风使用容易促使某词语流行。
“趋雅从优”,主要是指言语主体用言语主动模仿“高雅的”或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地位和条件比自己优越的人群的语言。这种语言心理,是人们(特别是社会下层弱势群体)唯恐落后于时代,力求从语言上比附、模仿乃至认同强势社团或“高雅”的言说方式,以期在语言上跟上时尚、保持自尊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18]这种文化心理催生并进一步推动了“吃瓜群众”等“詈语”向着“去詈”方向演变。
(六)宽松的交际环境彰显出的文化自信
当今开明的政治氛围和经济环境使人们的交往限制变小,交际环境格外宽松,交际禁忌空前减少,可以较自由地借用已有“旧”词语来表达近似的新事物和新现象,“复活、翻新”了一大批旧词语,于是一些旧词语因产生了新义、新用法或新色彩而进入了当代汉语新词语的行列[19],这也正是“吃瓜群众”等一批“詈语”得以网络流行的一个潜在诱因。
五、“吃瓜群众”流行对“詈语”洗白路径的启示
《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把“骂人的话”定义为“詈辞”。“詈语也称‘粗俗语’,是指语言中规约性的、侮辱性的粗野或恶意的话,包括词、短语和部分短句”[20]。有些詈语在使用中,其侮辱程度降低,詈骂意味减轻,或增加了戏谑的情绪词语,或逐渐靠近中性和褒义。我们可以把詈语的“侮辱程度降低,詈骂意味减轻,意义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詈语“洗白”。比如,“土豪”一词,原指财大气粗、没什么品味的有钱人。在土地改革时期,土豪与“打土豪、分田地”有关,剥削农民是他们的标签。后来,随着网络游戏的兴起,“土豪”常被用于调侃有钱又喜欢炫耀的人。“土豪”一词慢慢从政治符号变成时尚符号,并衍生出“文艺土豪”“恋稀土豪”“与土豪做朋友”等流行语。于是词典把“土豪”解释为“指暴富的文化素养不高的人,也指喜欢炫富的有钱人”,这样一来,土豪的詈骂程度大大减轻了。
(一)“吃瓜群众”洗白的路径
“痴”和“瓜”分别是粤方言和川渝方言中的詈语。我们或许可以从“吃瓜群众”流行的原因来探讨“痴瓜群众”成功洗白的路径:
一是求雅去俗的心理和“推普”工作的深入开展。如今,随着人们文明素养的提升,加上“推普”的大力开展,人们在表达时往往会有意识规避粗俗的词汇,有意选择别字或同音字代替,以追求语言的“信、达、雅”,由此产生了一批新兴詈语。最典型的就是“我肏”。“肏”本是骂人用的下流话,“我肏”带有詈骂的意思。受到求雅去俗心理的影响,人们把“我肏”变成了“我擦”“卧槽”“WC”“我去”,经过一系列变体,其意义离本来的詈骂意义越来越远,辱骂程度也越来越轻,逐渐实现“洗白”。“我去”一词在2013 年春晚的小品《想跳就跳》中出现。可见,人们对“我去”一词的接受程度明显得到了提高。
二是政府部门的倡议、监控和言语主体的有意规避。2015 年8 月14 日,中国记协和首都互联网协会在中国文明网上发出“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的倡议,号召新闻媒体和大众自觉使用规范文明用语,共同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因此,网友如果想在网络上输入詈言骂语来表达个人不满情绪又不想被过滤,只能选择谐音别字来代替。这种利用同音字代替詈字脏字的做法,受到网友的大量模仿,通常情况下人们在高频传播使用中会逐渐淡忘原本字,最后约定俗成统一使用谐音字,于是出现了“草泥马”“烧饼”“玛丽隔壁”“魂淡”等谐音詈骂词语,这种谐音字的使用,使两个不相关的字词组合起来,人们单在字词表面上不容易和詈骂联系起来,因此这种网友创造的谐音词无形成为网络语言的一股清流。
(二)其他“詈语”洗白路径举例
第一,“你妹”。这本是江苏的地区方言词,原是贬义词,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贬义逐渐淡化,意义趋于诙谐。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你妹”是传统詈骂语“他妈的”“你大爷的”“你奶奶的”的变体。说法上委婉了许多,但仍含詈骂之意。但是“你妹”在句中位置灵活,可以插入多种语法成分。这种优势使“你妹”一词既满足了网友詈骂宣泄的需要,又避免了言辞的过分粗俗。随后还出现了“‘看你妹’‘找你妹’等手游,‘你妹电台’音乐播放平台等”[21],完成了“洗白”的华丽转身。
第二,“蹄子”和“歪拉”。二词是古代专门用于女性的詈语,与女子“缠足”有关。“因女性裹足后其脚部变形如动物之蹄,故以‘蹄子’辱称女性”[22]。如在《醒世姻缘传》中刘振白骂他老婆,说:“蹄子!歪辣骨奴才!臭淫妇!”《金瓶梅》中有“好个浪蹄子淫妇”,以上两个例子都用“蹄子”比喻女性。由此可以看出“蹄子”是古代男子对女子的辱称。无独有偶,“‘歪拉’本义为‘行走姿势不端正’,引申为‘品行不端、随意’。在缠足恶俗的影响下,被用来指‘作风不正,私生活不严谨的女性’,进而泛化为专用于女性的詈语。”[23]随着当代“放足”的实行,缠足恶俗慢慢消失。发展到现在,“蹄子”和“歪拉”作为女性詈语已不再使用。
第三,“妖精”。旧时人们用“妖精”指“神话、传说或童话中所说的形状可怕、用妖术害人的精灵。”在漳州方言中,“妖精四趖”是詈语,指女人四处游荡且言行举止不当。“妖精”一词在文学作品中也经常被用作詈语。如在阎连科的《醒世姻缘传》中,有很多由“妖”作词头构成的詈语,其中就包括“妖精”一词。如在《黄金洞》中,老大媳妇说:“你(桃)是妖精,从城里害到我们乡下来。”这里就把人比作妖精。在夏天敏的《乡村雕塑》中也有“女妖精”一词。然而现在,随着文化教育的发展,人们消除了封建迷信的思想。“妖精”的词义逐渐从贬义趋向褒义。现常用于指那些年纪增长,外貌仍然不老的时尚女性或姿色迷人的女子。2015 年底,歌曲《大王叫我来巡山》中的歌词“我是一个努力干活儿还不粘人的小妖精”带火了“小妖精”一词,再到2016 年连续剧《欢乐颂》中“曲妖精”这一人物,“妖精”成了漂亮能干的女性精英的代名词[24]。
(三)“詈语”洗白的一般路径
“痴瓜群众”“你妹”“蹄子”“歪拉”“妖精”等本是詈语,却在词义和语用发生变化后,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接受和使用。本文认为,可以从人们社会心理、方言魅力、网络助推和社会心态四方面进行阐述。
1.趋利避害、同音替代、“语形”去詈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普遍心理,人们常常通过谐音等方式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谐音即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常见于文学作品。比如鲁迅在《淮风月淡·谈蝙蝠》中写到:“蝙蝠……在中国的名誉却还算好。这也并非因为他吞食蚊虻,于人们有益;大半倒在他的名目,和‘福’同音”[25]。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似无晴却有晴”,天晴的“晴”与爱情的“情”谐音;还有多见于民间熟语,如“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膝盖上钉掌——离蹄(题)太远……”;还见于广告语,如:步步为“赢”(运动鞋广告)、“骑”乐无穷(摩托车广告)等等。人们受到趋利避害心理的影响,往往选择积极的字词,利用同音替代,对“语形”进行改造,以达到“去詈”的效果。网友用“吃”代替“痴”,消除了辱骂义,于是“吃瓜”变成大众普遍接受的词语。
2.依托方言基础,保持特殊魅力
“吃瓜群众”中的“吃”和“瓜”两字分别由粤方言的“痴”和四川方言的“瓜”发展而来,本是方言詈语的“痴瓜”两个形容词并列组合,恰巧同普通话实义动宾组合“吃瓜”同音,这样就能通过替换“去詈”洗白的同时又保持一种独特魅力。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为了使交际变得多样化和富有亲切感,往往喜欢说带有方言音的普通话,或在普通话中掺杂某些方言词。例如“山寨”(粤方言)“坑爹”(北方方言)“你 sì 不 sì 傻”(n、l不分的方言区)等等。
3.网络助推,扩大流布范围
网络语言脱胎于实际生活,形成于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我国的网民众多,而且主要集中在年轻一代,他们大都追求标新立异,渴望自己能够被关注、被重视”[26],特别是90、0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他们有意无意地将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带到网络中,利用其主观能动性,或渲染、或生造、或加工改造,创造出了大量谐音字、缩略语,甚至错字、白字等。“吃瓜群众”“蓝瘦香菇”等就分别是源于网友对“痴瓜群众”“难受想哭”等的谐音改造或有意混用。这些网络词语得益于网络的助攻,在传播中无形扩大了流传范围,又悄然渗透到各种社会生活之中。
4.社会心态开放,和谐度、容忍度提升
“社会心态(social mentality),一般指在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社会类别中的社会共识、社会情绪和感受,以及社会价值取向”[27]。社会思潮不同地区之间交流的加强,使人们对于网络语言的方言化、同音谐用、正话反说等现象习以为常,并乐于使用。这折射了人们希望挣脱传统的束缚,彰显个性追求差异的心态。例如“蹄子”“歪拉”“妖精”等随着人们思想的改变,社会心态逐渐开放,和谐度和容忍度的提升,逐渐被改造、接受和使用。
综上所述,詈语洗白的路径主要有四点:一是人们趋利避害选择同音替代的语用表现;二是依托方言基础,保持独特魅力;三是网络助推,扩大了流布范围;四是得益于开放的社会心态。这些因素使人们避免使用詈语,采用多种改造方式以达到用词文雅的效果。
六、结语
“吃瓜群众”一词的洗白和流行,表明了流行词语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是因为社会的发展,人们心态的开放,某些退出人们记忆的词语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而某些代表旧事物的词语随着事物的消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或是因避讳、从众、求新、趋雅等文化心理诱导而人为利用同音异形方式生造或仿拟出新的词语;或是混用普通话和方言词语;或是根据某些影响力较强的方言创造了新词等等。“吃瓜群众”的衍生和流行也凸显了当代语境下“詈语”洗白的一般路径。这些也间接反映了社会和网络的发展,人们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同时也给汉语词语的创造和规范使用带来了新的思考,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