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发展四问(笔谈)

2020-01-09张东鸣傅春艳于晓丹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顶岗支教师范生

张东鸣,傅春艳,王 进,于晓丹

顶岗支教,“支”什么?

张东鸣

顶岗支教实习作为高师院校学生教育实习的一种方式,日益成为高师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日益成为影响基础教育,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师资改进质量的举措。保障顶岗支教实习质量是高师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之一,而这一保障得以推进的关键则在于高师院校教育教学工作者以及高师生在顶岗支教价值观念上的正确认识、理性澄清。简言之,高师院校及其培育对象——高师生,当在思想观念层面对“顶岗支教‘支’什么”这一问题有着清楚的价值判断和认知。那么,高师生顶岗支教,“支”的究竟是什么呢?在有形的顶岗实习工作样态背后,有着什么样价值预期,应该有着何种意义的价值指向?我们以为,高师生顶岗支教,在深层次价值指向上当有三层基本意蕴。

一、顶岗支教“支”师资补给,促教育均衡

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这是我国在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愿景,而这一愿景的实现关键在教师,尤其在广大农村教师。2019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6.01万所,小学教学点9.65万个,小学阶段在校生达到10 561.24万人。初中学校5.24万所(含职业初中11所),在校生4 827.14万人。经计算,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总数达到15 388.38万人。对于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师来说,要实现每个学生公平、高质量的教育供给,面临着的最大挑战就是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乡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短板”,面临的最大困境莫过于缺少老师,缺少学科对口、专业素养较高的师资队伍。一项针对河南省15县市农村小学教师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语文、数学主干课程的教师基数远远大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总和,占教师总额的85.06%;体、音、美艺术类教师的配额严重不足,仅占总额的5.08%;品德、综合实践及科学等学科的教师,只占教师总额的2.96%。对于一些教学点来说,其师资困境更为明显。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是重要的内容构成,也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的重要制度举措。如何通过师资的一体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挑战。而顶岗支教“支”薄弱地区师资补给,促进和推动的就是一种“师资”上的相对均衡。来自不同学科,尤其是基础教育相对稀缺的学科的高师生,带着自己的“使命”“信心”“热忱”和“意志”投入到实习工作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师资”补给力量。

对于高师院校来说,既要明确顶岗支教对于促进教育均衡,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等方面差距的重要作用,也要把握这一作用的指向功能,推动高师院校以高质量的高师生教育,有效供给师资薄弱区域的师资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实事求是地了解支教对象区域的实际师资困境和需要,把握高师院校自身教师教育工作的质量,促进对高师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积极构建,确保用高质量的高师教育培育高素质的高师生,进而实现顶岗支教对薄弱地区师资缺口的有效支持。

二、顶岗支教“支”精神养成,助脱贫攻坚

长期以来,教育在我国的反贫困事业中被赋予了“扶智”与“扶志”的价值使命。反贫困的现实经验愈发表明,扶贫要“输血”,更需要“造血”。基于此,教育扶贫这一扶贫路径因其对贫困区域里“人”的思想与精神的价值引领,而被赋予更多的“扶志”诉求。教育的“造血”路径是多元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路径便是通过“顶岗支教”这一教育实习形式来扶贫困地区的教育之贫,弥补师资短板。在这一“扶教育之贫”的价值工程里,通过教育推动贫困地区、教育贫困的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更应成为顶岗支教的主要“支”力点。那么,什么样的精神支持有助于贫困地区的反贫困、教育反贫困目标的实现呢?

一方面,顶岗支教生可以为贫困区域的家长群体、学生群体带去“希望”。通过师范生这一群体自身的“学成示范”对抗“读书无用论”“读书无望论”,以积极、能动、有作为的精神面貌去以身弘扬学习的价值、受教育的意义。“贫困”之所以会成为攻坚的对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贫困的顽固性,而这一顽固特性一个重要的致因便是贫困者的贫困思维和缺少弹性的想象力。比较现实中的所见,贫困人群更加怀疑未来机遇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他们更相信其所“看到”而不是“想到”的那些愿景。顶岗支教生作为通过教育而培养的人才,其自身的优秀、责任示范,更可能成为一种当下的力量,“吸引”贫困地区家长群体的注意,这种注意更有机会成为这一群体教育子女的“标杆”,成为其为子女提供教育支持和投入的“证据”。

另一方面,顶岗支教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支教之前的专业素养累积、专业情意品质培育、专业实习培训等途径,为贫困地区的学校、教育贫困的地区带去先进的教育教学文化,“身体力行”营建支教地的教育文化生态。顶岗支教生的以身作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示范,这种示范与具体细微的教育互动形成完善贫困地区教育风貌、贫困人群精神样态的关键所在。“一个体操”“一个眼保健操”“一首红歌”“一个心理团训方案”“一种体育文化”“一个简单实用的信息技术”……,这些都可能成为顶岗支教生助推扶贫攻坚的有效支点。

三、顶岗支教“支”乡风建设,振文明之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推动方向。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了整体部署,也明确了乡村教育要优先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什么振兴乡村要优先发展乡村教育?这是因为,教育、乡村教育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乡村产业是否兴旺、生态是否宜居、乡风是否文明、治理是否有效以及生活是否富裕。而其中,乡风文明影响着乡村里人的精神文明建设质量,是乡村家庭之风、社会之风、人际之风等和谐优化的关键。顶岗支教生可以通过在支教地开展的科学知识传播、学校与社区教育活动参与、积极正向的身心示范等影响乡村里“人”的思想、文化、道德素养的整体提升,为乡村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顶岗支教生如何身体力行,“支”乡风建设以振文明之兴?首先,高校要为顶岗支教生发挥乡风文明的教育助力“保驾护航”。高校教育者应当有意识地、系统地通过教育引导学生群体深刻体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导向、现实意义和每个人可能的作为空间。师范生在此基础上也更可能将“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作以内化的关系理解,他们将因此而成为更具内动力的“支”持者与行动者。其次,师范生应当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地参与到乡村学校与乡村社区的活动中,通过自身的精神风貌、专业示范、宣传教育等推动乡村社区发展与教育助益质量的提升。比较学校,乡村社区是影响乡村人的精神样貌的重要场域,支教生应该也能够将优良的精神文化融入到乡村人的社区实践中。再次,顶岗支教生当有意识地通过日常的教学引领,发动“小手拉大手”的教育效力,通过培育学生的安全意识、卫生意识、规则意识、友善交往意识等提升学校对乡风文明建设的正向作用力,发挥学生对其家长的教育带动和行为影响力。最后,师范生应当通过在学期间的“乡土教材编写”“学校改进计划实施”等针对性的素养培训,提升其与支教地在文化、教育思想、学校发展理念、教育评估方式等方面的交流、对话和互动。师范生本身就代表一种文化,一种具有师范性特质的学校文化和一种具有非在地特质的主体文化,这种文化上的特征使得顶岗支教中的文化融合成为可能,也使得乡土文化的建设、乡风文明的优化具有更为多元的路径。

中小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新人?

傅春艳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这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给予教师的价值定位。好老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贵人,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中小学校之于好教师的需要,如鱼饮水,缺之不可。那么,对于中小学校来说,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新人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管理的体会,谈谈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具有端正的职业态度

从事教育行业,首先就要具备端正的职业态度。职业态度决定着教育者对教育工作投入怎样的情感,付出多大的努力,能克服多大的困难。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不同的职业态度会成就不同的教育人生。中小学更期盼新入职教师具有以下职业态度:

一是对教育工作拥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唯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心甘情愿为工作付出而不计得失;唯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静下心来钻研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向优秀教师走近;唯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真心去爱学生,以强烈的责任心做到用心用情;唯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把平凡、琐碎、重复的教育工作做出兴趣和快乐。校园里,也曾见过这样的年轻教师,受各种情况限制,勉为其难做了教师,仅仅把工作当成饭碗,业务不求精进,育人不讲方法,多干一点事就牢骚满腹,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和借口,适应不了教育工作的需要,家长学生不满,学校领导批评,自己也不开心。所以,新教师首先要调整好心态,尽可能把所从事的职业与兴趣相统一。一场疫情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有一个稳定的职业、一份稳定的收入多么值得珍惜,而这份职业又能让我们在成就他人的同时成长自己,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既来之,则安之。从事了教育工作,就要潜下心来,适应它,热爱它,把它做成一份毕生的事业。

二是放下身段的虚心。新教师从大学校门重返中小学校园,身份和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换。需要面对的东西很多,不仅有业务水平、育人方法,还包括教育法规学习、校园人际关系处理等等。如果抱着学历和书本知识不放,仅以大学课本中学到的专业知识来应对新角色和实际工作,显然远远不够,而且可能会四处碰壁。此时,最需要的就是放下“身段”,不以高学历或者“学霸”自居,而是以谦虚谨慎的态度,牢记自己新教师的身份,从头开始,虚心向身边的同事学习。一方面,勤进班听课,跨年级、跨学科多听,多观察思考同事的教学及育人方法,扬长避短;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多听多看,肯于钻研;虚心学习教育法律法规,依法执教,锤炼师德。另一方面,主动邀请老教师听自己的课,虚心听取意见建议,用心领悟,举一反三,通过课堂积极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对年轻教师来说,虚心是一把打开心灵之锁的钥匙,也是快速成长的一条捷径。

三是不急功利的平常心。最近几年走近中小学的新教师已经逐渐变为90后。年轻一代比前辈多了见识,多了自信,但也往往多了一份功利心。做工作更看重结果,更急于获得认可,但也因此更容易产生挫折感。一旦遇到问题或困难,往往会变得十分消极,甚至一蹶不振。但是教育是一种把教师的劳动成果转化并体现为学生成长与进步的事业。教育过程是复杂的,教育的结果呈现也不像其他工作一样立竿见影。所以说,教育是一份静待花开的事业。面对成长中会出现各种问题的孩子,面对教育过程中付出与所得不对等的现状,教师更需要保有一份耐心和平常心,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心理,客观看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于学习与观察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二、找准适合的成长方法

青年教师初入职场,都希望自己快速成长,尽快成为一名获得同行、学生、家长认可与尊重的优秀教师。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人成长迅速,有人踏步不前。对于广大新入职教师来说,适合的成长方法才是最好的成长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才是适合的方法?

首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香港著名作家冯两努曾这样说过:“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哈佛大学曾用25 年的时间进行过一项跟踪调查,被调查者是一批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大致相当的年轻人,通过他们来判断目标对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结果表明,3%有着清晰长远目标并不懈努力奋斗的人,在25 年后几乎个个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60%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另外27%没有目标的被调查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生活都过得不如意,并且经常都在抱怨别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世界,从未想过要努力奋斗,出人头地。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已经知道自己最想要做的是什么,所以最终走向了成功,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所以成功相对来说也打了折扣。这项调查生动地说明了明确生活目标对于人生成功的重要意义。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进步发展。年轻教师从参加工作到退休,大约有35年的职业生涯。这35年,有规划与无规划,结果一定是天壤之别。有了规划,就有了目标与方向,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新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分析自身优势与不足,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分解成远期、中期和近期目标,督促自己去逐步完成,随时完善调整。身为教师应当有着这样的自我确信:“只要你有目标,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其次,懂得关注学生,学会以生为师。刚走进课堂的新教师有个通病,只注重知识传授,不懂得关注学生。生怕忘记备课的教学内容,只顾通通倒出来,而对学生的听课状态、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学习效果关注不够,导致课堂秩序不佳,教学效果差。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新教师的教学成绩,更会使新教师的能力受到质疑,无法进一步承担其他工作,比如班主任。所以,新教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把育人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做教学准备时,不仅研究教学内容,更要研究学生,抓住学生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控制住课堂节奏,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时时关注学生听课学习状态,学会应对课堂上一些突发状况,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让课堂学习真正发生。一个懂得关注学生、在课堂上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得到双重体现的老师才是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好老师。

最后,主动承担工作,善于总结反思。初为人师,需要明白一件事,你认真做过的每项工作都不会白做。这是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更是一个历练自己的过程。新教师应淡化得失心,避免拈轻怕重的毛病,有意识地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包括参与部门管理、做副班主任等,在学校大型活动中也要发挥特长、主动参与,既可以让领导同事尽快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可以适当展示自己的才能,锻炼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还应该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比如基本功竞赛、公开课、演讲赛、课题研究等等。把参加这些活动当作磨练自己、展示实力的机会,积极备战,虚心求教,主动邀请同事、领导为自己把关,充分展示自己,为自己创造发展机遇。即便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但你一定会发现,在每一次活动的认真参与中,你都收获了更快的成长,积累了更高的人气。所有经历都是你职业生涯中教会你成长的宝贵财富。行动只是一个方面,真正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反思精神和反思能力。“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揭示了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善于总结反思是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最有效路径。上过的每一节课,参加的每一次活动,如果都能坐下来认真回顾反思,有哪些亮点值得发扬,有哪些问题需要克服,有哪些不足能够改进完善,把这些想一想,写一写,吸取经验教训,在今后工作中实践,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能够持之以恒,把总结反思形成教育札记,并能付诸实际行动,相信这样的新教师已经跻身于优秀教师的行列。

三、积淀良好的人文素养

多媒体时代,知识多元化。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知识和思维活跃的学生,教师单纯凭借专业课本所学,远远无法满足教书育人需要。新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人文素养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正确的三观、健康的育人理念、高尚的审美情趣等等。新入职教师应该如何积淀自身的人文素养?概括起来有两个维度需要引起注意。

一方面,新教师当学会跨学科积累知识,不断进步,实现博学广识。在学科繁杂、知识体系丰富且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今天,任何学科的学习都不是单一的,很多知识纵横交错。新教师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本专业本学科,而应该跨学科、跨专业,博学强识,广泛涉猎,增厚知识储备,提高教育技能,提升审美情趣,并能有效将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使自己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能依靠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服,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良好的人文教育。事实证明,有着良好人文素养的老师最容易赢得学生的心,能够更快地适应学校需要,脱颖而出并成为教育教学骨干。

另一方面,新教师当培育自身的积极思维品质,并且具有合作意识和行动力。当今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衍生一些问题。青年人中尤其容易产生浮躁、负面的情绪。青年教师必须主动培养自己的正向思维,学会用积极思维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找到让自己积极前行的力量。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传递正能量,用自身的榜样作用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做教师应须肩负的社会责任。育人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工程,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实现最终目标。所以,合作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最近流行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能走得更远。”这句话讲的就是合作的意义。当今世界是一个讲求合作共赢的世界,做教师也要学会合作,对新教师来说尤其如此。只有懂得合作,才能在交流互动中,协调互补,共同提高。教师的合作不仅局限于同事之间,还包括与学生的合作,与家长的合作,与学校管理人员的合作,与社会的合作,总之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教育要素来实现彼此的教育抱负。狭隘保守、斤斤计较的人只会限制自身的进步与成长。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我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坚持做一个良师益友,一个好同事。如果有来生的话,我会广交朋友,请他们多多指教。”青年教师要记住,“众人拾柴火焰高”,要以虚心好学、乐于助人的态度主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好人缘,树立好口碑,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帮助你,你才会在教育之路上走得更稳、更实、更远!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寄托着对教师的殷切希望。青年教师是教育的未来,每个有志做一辈子教师的青年人都应该牢记“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的要求,多方面积淀、修炼自己,适应职业需要,适应教育发展需要,把对职业的认同、职业规范、职业素养、职业操守等作为起步的基础课程,用心学好。让自己有能力“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面向基础教育,师范生需要怎样的教育关照?

王 进

基础教育质量的有效保证关键在教师。师范生作为“准教师”队伍的重要构成,其自身的专业成长、教育综合素养等决定了其是否能够胜任基础教育教学需要。面向基础教育阶段教书育人的现实需求,当下师范生需要做哪些专业性准备,负责培育师范生的教育机构当给予师范生学习与发展怎样的教育关照?基于通化市教育局2020 年5 月展开的通化地区基础教育阶段骨干教师培训相关调查结果,以及近3 年来中小学教师资格通化地区的面试工作等情况,现将师范生所需要的教育关照概括归纳并阐释分析如下。

一、夯实教学基本功

在教师资格面试考核中,师范生存在着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准确,甚至有些考生会出现知识性错误。与此同时,师范生在板书的设计与书写等方面也存在能力欠缺或不足的现象,还有的考生甚至出现写错别字现象。对于广大师范院校来说,为基础教育培育合格师资是其基本的价值使命。合格师资的首要标准就是师范生是否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师范生来说,能够书写规范工整的汉字,用清晰的语言讲解课程,能够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教学问题等,都是其具有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证明”。固然,今天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都面临着各种改革冲击,不仅要适应教育教学改革,还要发挥教育思想的改革引领,促进自身教育教学的发展。但是,在变革中相对不变的是教育自身发展需要遵循的规律或是常识。这一常识便是教育事业中“人”的教学准备性及其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教育作为影响人一生发展的事业,需要具有价值领导力的教育者来引航。而教育者的价值领导力建立在其对教育教学中知识的正确理解、能力的及时传递以及思想的有效传播的基础上。例如,基础教育基于核心素养的变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核心素养的落地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师生教学互动中是否基于正确的知识理解。加强教育教学基本功训练,对于师范生来说是提高自身专业实践的可持续能力,推动其不断适应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的基石。培育师范生的学校理应切实把握基础教育师资需求,把握师范生与基础教育师资素养要求之间的“距离”,加强师范生教育教学基本功训练便是缩短这段“距离”的首要努力。

二、加强责任担当教育

责任担当是师范生处理自身与他人、与职业、与社会等关系时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其所综合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责任感和作为力。在某种意义上,师范生是否具有责任担当精神决定了其是否能够成为合格的教师。2020 年5 月18—24 日,通化市教育局基于新高考、新课改背景,针对2020 年度新周期的骨干教师展开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 352 份。其中有一项是对于当前师范毕业生从教素养的评价和认识,调查结果显示有1 410 名教师(占比59.95%)认为师范毕业生从教过程中有待提升责任担当精神。这只是一个数据信息,根据这一数据尚不能明确责任担当精神的不足表现在哪里,具体的不良影响表现在什么地方。但是,这一数据应当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反思。反思之一在于,为什么基础教育阶段的骨干教师们认为师范毕业生需要提升责任担当意识;反思之二在于,责任担当在师范生的自我发展与专业成长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反思之三在于,作为师范生教育培养的机构,师范院校该通过什么样的思想指导和行为举措培育师范生的责任担当精神?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框架中责任担当品质的认识对于开展师范生的责任担当教育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基于此来看,责任担当的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社会责任教育。这种社会责任的教育关涉到师范生的自尊感培养、自我约束力的养成教育、诚实友善的价值观念教育、宽容和谐的人际观念以及是非明辨力、敬业奉献意识等教育。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如何发挥自身的学校教育资源促进师范生责任担当精神的养成,是其在教育教学发展与改革中当考量的重要内容。

三、培育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创新对于师范生来说是促进其解决实际学习与教学问题的关键能力,这其中涉及到师范生的行动力、问题发现与解决力以及新技术的运用力等。而事实上,这几方面的基本能力不仅关涉师范生自身的专业发展质量,影响其基础教育教学胜任力,而且还关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成效。对于基础教育的广大学校来说,他们更加欢迎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和改革理念的师范毕业生。除了“责任担当”维度的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外,2 352 份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中还有3个数据需要引起关注。一是骨干教师认为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从教中存在的素养缺失表现在什么地方?有51.28%的老师选择了“实践创新能力”;二是有1 348 名教师(占比57.31%)表示其目前的教学当中急需获得有关课程改革、课程标准的理解等方面的知识;三是有1 513 名教师(占比64.33%)认为媒体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其当下在教学中亟待提高的能力。从3 个数据当中能够获得两个基本线索。第一,基础教育阶段的广大教师队伍亟待获得关于课改相关的知识并且亟待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第二,师范毕业生缺少实践创新能力。以上3 个数据看似针对3 个问题,实则关乎的都是一个核心问题,即实践创新问题。因为实践创新能力就是一种有关思维、有关行动、有关问题解决的能力。如果师范生在学期间具备这样的能力,那么其毕业后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时,就能够将新的课改理念和知识带到中小学、幼儿园,与其所在的教育共同体完成学校的变革实践。如果师范生具备这种实践创新能力,其也能够通过自身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经验,带给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更多的获得性资源。反之,如果师范毕业生缺失实践创新能力,“照本宣科”“因循守旧”“对新技术、新理念视而不见”,这都有可能成为其初入职场的“败笔”,影响其工作质量,乃至影响其工作关系。

“教学基本功”“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看似简单的表述在实际的教育培养中却十分困难。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只有在思想与实践中实现重要突破,才可能促进师范生在如上方面的素养提升,进而促进其对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适应和胜任力。师范院校对接基础教育的师范生教育应当致力于实现两大主要突破:其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专业学习问题为导向开展教师教育工作。“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高校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也是师范院校保证教师教育质量,推动教育革新的重要理念,该理念最大的获益者便是学生。因为广大师范生在认证专业学习,确认职业取向、成就职业梦想。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味着教师教育工作者要关心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以什么方式解决,解决后的结果走向等,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其二,展开多主体对话,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固然,师范生所接受教育的主要场域是其所在的学校,但是师范生作为整体的人,其发展过程离不开各个影响源的综合作用。其中包括社会、家庭、其所实习的中小学、幼儿园。加强学校教师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实现多教育主体的对话和交流,对于师范生的培养教育来说十分重要。譬如,引入中小学优质师资参与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升训练工作;将师范生专业教学场域转移到中小学课堂中;与其他高校联合,协同中小学校,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个体的“准教师”成长开展“主题式”交流或项目化研究等。创新教师教育机制,解决师范生专业发展模式单一、活力不足、教师教育资源不均、运用效率不高等难题,提升“准教师”专业发展的效能感,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师范生的中小学、幼儿园教育胜任力。

公办幼儿园聘用制师资建设,路在何方?

于晓丹

作为普惠性幼儿园的主要代表,公办幼儿园在落实国家有关文件政策,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范学前教育市场,解决“入学难、入学贵”等现实问题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现实挑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幼儿园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科学保教能力得到整体提升,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待遇保障进一步提高,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当下,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保教质量不高的现象仍然存在。由于多种原因的制约,当前公办幼儿园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编制教师+聘用制教师”双轨制现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公办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为97.2万,事业编制总量55.6 万名,实有在编人数44.8万人,公办园教师队伍存在不稳定现象。聘用制教师作为公办幼儿园专任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队伍建设一直面临高流动性、低稳定性、弱专业性等现实性问题。这就使得公办幼儿园聘用制师资建设面临着重大挑战和攻坚难点,这些难点在某种意义上为公办幼儿园聘用制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突破线索。

一、公办园聘用制师资建设的难点与挑战

(一)师资建设亟待引入制度保障机制

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保障需先行。而目前的公办幼儿园聘用制教师的队伍建设尚缺少系统的制度保障。第一,待遇保障缺失。由于区域内经济发展状况和政府购买服务能力有限,聘用制教师与编制内教师无法达到同工同酬。尚未有成熟的针对聘用的专任教师待遇保障政策。幼儿教师工作辛苦,工资低,得不到社会认同,缺少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很多教师戏称“:幼儿园教师挣着卖白菜的钱”。既有待遇无法吸引和稳定专业教师长期保持从教热情。第二,激励机制不完善。在公办体制下的幼儿园聘用制教师个人发展会受很多限制,有些教师的发展愿望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和实现。一方面,有些幼儿园没有奖励制度,多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过于平均主义,造成教师工作懈怠,相互推诿,缺乏主人翁精神,丧失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针对聘用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缺失,致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下降,责任心严重不足,聘用教师中的优秀骨干教师的选任提干制度不完善,不能很好激发出他们对于学前教育事业的积极情感,导致一部分优秀教师的流失。

(二)教师自我发展内生力相对不足

有效的制度建设需要“对症下药”。聘用制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自我发展动力不足,对职业角色缺乏认同,有计划的职业规划欠缺等问题。随着幼儿园生源的不断增加,公办幼儿园加大了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的聘用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紧缺的难题。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现实问题。一是多数幼师专业的毕业生对职业认同感较低,对工作性质的认识不足,很多刚毕业的聘用教师不愿意从事保育工作,很容易对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失去兴趣和信心。二是一些毕业生将幼儿教师作为临时性谋生手段,缺乏个人的职业规划。即便是走上幼儿教师的工作岗位,也是把它当成临时性工作,一旦有机会就会跳槽转岗,很难保持持续性热情。

(三)教师专业素养水平与多元工作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虽然《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明确规定了国家对幼儿园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为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确立了重要依据。但在实践中很多人将幼儿教师的从业标准窄视为“弹、唱、跳、画、做”等基本技能,而忽视职业理解、个人修养与行为、幼儿发展知识、通识性知识、一日生活的组织与指导等专业素养,从而导致教师专业品质缺失,阻碍幼儿发展,甚至出现“虐童”事件,这些都是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直接影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二、公办园聘用制教师发展与队伍建设的路向

面对诸如以上的聘用制教师队伍建设困难,该如何实现对既有困境与挑战的突围,展开聘用制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呢?结合通化市江南幼儿园的工作探索,基于建设难点分析,将聘用制教师发展与队伍建设的基本路向总结如下。

(一)优化园所环境,文化留人

文化建设是幼儿园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气、展示形象、提高整体水平的重要路径。在江南幼儿园创办期间,我们全力打造幼儿园核心文化体系,确定并实施“爱以润心,蒙以养正”的办园理念。通过“优质、多样、温暖”的教育服务,不断丰富“养正教育”内涵,蒙正其心,蒙正其身,蒙正其行。在润物无声、悉心化育的过程中,为每一个孩子人生之路铺设一块厚重的基石。我们还组织教师参与设计幼儿园的形象识别系统,园徽、园旗和园歌的设计与整合,促进了幼儿园的精神文化、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建。值得一提的是,幼儿园积极营建人文环境,尤其是形成人本化的关系氛围,为聘用制教师提供心理发展的“港湾”。

(二)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待遇留人

合理制定聘用职工工资结构以努力做到待遇留人是江南幼儿园一直摸索研究的管理课题。在可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幼儿园每年在制定资金使用预算时,首先考虑聘用人员成本支出,保证按时发放工资。经过七年的探讨,已经形成了一套趋于完善的工资方案,将教师工资结构化。根据学年组长、班长、配班教师具体工作岗位确定基本工资,根据工作年限设置阶梯式的工龄工资(阶梯式工龄工资即工作年限越多,工龄工资基数标准越高),每月根据班级工作进行绩效工资考核,为聘用合同制职工每月缴纳五险。

(三)创设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事业留人

为进一步激励教职工从事幼教工作的积极性,不断获得存在感、成就感,幼儿园制定《江南幼儿园教职工评优细则(试行)》,针对作风正派、思想进步、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较强的敬业精神,在各项工作中起到表率作用的职工进行表彰。评优奖项类别丰富,有团结协作优秀年组、优秀班级团队奖;有鼓励不同岗位职工争创佳绩的优秀班长、优秀教师、优秀职工等先进个人等奖项;还有针对青年教师设置青年教师进步奖,鼓励在业务上积极进取的年轻人。每年教师节幼儿园都组织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为获奖者准备奖状、证书和奖金。获奖代表发表获奖感言时都会表达他们努力工作、不断进取的决心,以及真诚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服务的信心。

(四)提供专业化成长机会,发展留人

鼓励引导青年教师明确定位,规划未来。积极帮助教师有序有质地规划自己的从教生涯,保持从教热情。首先引导教师明确自己在幼儿园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分析自身优势和劣势,想想“我为什么要干,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时刻牢记这三个问题,确认自己的个人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策略。幼儿园为每位入职教师建立了以“成长的拔节声”为主题的个人成长档案,预设了奋斗目标、教育思想、教育行动、教育成果等记录项目,真实地记录教师的个人成长轨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和成长档案的建立,有效地帮助教师获得生活、学习、工作与行动中的思考,并付诸于积极实践从而获得专业上的成长与成熟。另外,幼儿园聘用教师群体逐步扩大,很多教师成熟较快,有的已经成为业务骨干,发展的中流砥柱,如何让这部分教师更好地发挥作用,江南幼儿园也做了积极的尝试。在经过上级行政部门的许可后,我们积极大胆地选聘优秀教师走上业务管理岗位,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聘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幼儿园的发展中和编制教师同等重要,同样能创造更高的价值,感觉到自己也是幼儿园的主人翁。对于聘用教师的提拔任用也打破了过去提干只能在编制内教师群体中考虑选拔的惯例,对编制内教师的自身成长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营建和谐的人际氛围,关爱留人

园长与教师的关系在幼儿园中只是分工的不同,在人格和义务上是平等互助的。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园长起到的是宏观调控的作用,但老师是幼儿园发展的基石。每年教师节,园长会为老师亲手制作连心卡,根据每人日常工作情况进行适当点评。节日的慰问和鼓励的话语换来许多教师与领导交心,这张“连心卡”被这群年轻人戏称为“情感福利”。作为管理者,关注点由过去“我要老师做什么”变为现在关注教师需要什么,教师渴望什么。尤其是新建的教师队伍,作为年轻人,经验不足、心思不稳,琐碎的工作很可能让他们失去兴趣和热情。对此,幼儿园党支部开展一系列活动,为老师们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氛围。如组织教师参与“幼儿园是我家”金点子征集活动,设立方便教师休息和学习的“知心坊”,每年聘请市委党校专业教师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拓展训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成立“慢生活”听读会,每周末通过听读分享、观视频谈感受等提升交流互动的质量。

猜你喜欢

顶岗支教师范生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新冠疫情影响下汽车学院顶岗实习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历史学师范生说课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90后”女孩尼泊尔支教: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