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幼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2020-01-09郭继阳邹晶晶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互联网+幼儿园

郭继阳 邹晶晶

(吉林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 吉林·长春 132000)

1 提升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相关理论基础

1.1 “互联网+”及教师信息素养的概念

“互联网+”是指在创新2.0(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创新形态)推动下由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也是在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由互联网形态演进、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根据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关于信息技术与电脑网络所具备的“信息意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信息道德”,并将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一种科学文化素养。主要包含教师自主接触与掌握信息技术与电脑网络的意识;关于信息技术与电脑网络所了解的知识;在操作时能够获取、判断有效信息并将其落实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上;在操作信息网络以及利用相关信息时能够遵守网络道德四方面。

1.2 现代社会需求

1.2.1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来临相对于传统教育来说在诸多领域具有新突破。报告调查显示互联网以打破地区限制,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便捷条件;其次互联网背景下,受教育者有了更多教育选择,能通过互联网找寻符合其差异化需求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互联网提供的学前教育资源丰富多样、科学便捷,符合幼儿的各个阶段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

1.2.2 国家对教师的时代新要求

从现阶段教学改革趋势来看,信息化教育已经渗透到各个年龄阶段的教育生活中去,国家也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包括“应用意识、应用技能、应用责任、应用创新”四个方面。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提升信息素养。在《信息教育展望》一书中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新要求,教师要拥有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修养和能力。

1.3 教师角色需求

1.3.1 教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互联网急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各职业的技能标准也开始改变,将现代化技术手段应用于实际学前教育教学中的能力,是对学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学前教育教师所具备的道德、技能、意识也都有特殊的要求,而“互联网+教育”时代对教师信息化技术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主要体现在能通过互联网筛选出有效材料并运用于教学。

1.3.2 提高信息素养是幼儿教师应对信息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应该是游戏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的游戏教学活动也是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展开,家校合作以及教学资源共享都依赖于互联网。因此幼师的教育理念也应顺应现代化发展,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要树立新的教学观、课程观等来创新其教学模式,学会利用现代化手段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4 个人能力提升需求

随着年龄增长以及时代发展,个人所需掌握的信息化技能在不断提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也是对个人信息化技能的检验评定模式。现在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终身学习就是要根据时代更新而不断摄取新知识,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改进,个人也需不断学习从而提升个人能力。

2 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2.1 幼儿教师信息意识现状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前提因素,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信息意识方面发现在被调查教师中有68%的教师重视信息化教育,认为互联网形态下的教育资源能大幅提升学前教育教学质量,却只有39%的幼儿教师会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去进行学习,出现意识与能力存在差距的现象,绝大部分幼儿教师十分认同信息化教育模式,却没有足够全面的技术在现实中实现信息化教育。而有32%的幼儿教师并不重视信息化教育。

2.2 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信息技术能力指学前教育工作者能够在互联网中获取正确有效的教育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检索所需内容,具备筛选安全、健康、准确网络知识的能力。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只有近30%的幼儿教师对信息技术有一定了解并在教学过程中常用信息技术,52%的幼儿教师不太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只偶尔用到信息技术,18%的教师几乎不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可见目前幼儿园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识及应用程度并不够理想。

2.3 幼儿园信息化设备现状

幼儿园信息设备是教师进行信息化教育的物质基础,据调查53.85%的幼儿园信息化设备较完善,能将信息化教育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中,39.38%的幼儿园仅满足最基本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6.77%的幼儿园设备十分简单,信息化教学条件欠缺,可见幼儿园信息化设备完善程度大大制约幼儿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及教育资源的丰富性。

3 “互联网+”时代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3.1 幼儿园层面

3.1.1 健全幼儿教师培训机制

首先,幼儿园要重视对学前教育教师信息意识的培养,通过讲座宣传等方式帮助教师认识互联网对教学的积极作用,促进其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并通过问卷调查等了解教师信息意识薄弱的原因从而进行针对性培训。例如年纪较长的教师,通常以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多年,已不愿接触新的教学方式,或是因为不会用而更加不敢用。幼儿园蕈结合教师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信息化教学宣传,更有效培养教师信息意识。

其次,幼儿园要健全信息素养培训内容。教师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信息道德四大方面,幼儿园通过讲座宣传等方式帮助教师认识到互联网对教学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进行初步的信息意识培养后,要从信息化教学时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最常用的信息软件等方面落实相应理论与实践培训内容,并设置分级考核,根据教师水平设置各级硬性要求,以促进教师进行实践操作,同时要对教师进行网络道德宣传,避免教师违反网络安全守则,侵犯他人权利。

最后,幼儿园要健全培训基本设施与维护。幼儿园要为教师提供健全的信息设备,例如ppt、电子板等信息教学设备,确保教师在多次培训中掌握相关技能后能够切实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使自身信息素养得到持续性发展,从而进一步发挥教学作用。

3.1.2 创设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幼儿园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幼儿园要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针对教师“不敢用”、“不想用”等现象,幼儿园要积极鼓励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例如在相关信息平台上设置展示区,定期发布教师的优秀信息化教学成果,在形成积极性竞争的前提下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化教学;设置相应的交流区,确立园内交流体系,使教师相互交流,互推互进。另一方面,幼儿园要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幼儿园要积极投入相应经费,健全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例如多媒体教室的设置;办理区域网,确保教师有网可连,有电可用;配备专业信息技术人员,精通电脑维护与修理;完善园内信息资源库,进行园内的信息教学资源分享,使教师能够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3.1.3 改进评价机制以激励教师信息素养发展

幼儿园应进行分类评价机制,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方面进行针对性考核,信息能力方面着重考核教师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能力;将教师信息素养纳入教师能力考核范围内,设置硬性标准,要求教师达到相应水平;为教师各级标准设置相应奖励,激励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达到较高程度,例如将信息化教学与五大领域融会贯通,其信息化教学成果多次有显著效果,于展示区多次展示等,则考虑重新调整薪资。

3.2 个人层面

3.2.1 顺应时代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日渐广泛,“互联网+教育”无疑能够为教育带来如虎添翼的成效。良好的信息化教学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因此教师需顺应时代要求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与电脑网络,例如通过讲座认识互联网对教学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树立良好的信息意识;通过网络教学视频初步了解信息技术相关知识;阅读网络安全守则,树立信息道德意识,亦为网络信息筛选与利用奠定基础。

3.2.2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目标

教师要根据自身信息技术水平以及教育教学的技术需求确定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目标,而根据教学过程中实际需求,教师应在使用频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或软件方面设置发展性的目标,并保证该目标能够适当、明确且具体。

确定相关目标后,教师需要根据自身工作情况去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确保练习频率不过低;根据学习内容的类别以及难易程度去安排相应内容的学习时间长短,避免造成时间浪费的现象,并突出学习内容的重难点;根据自身学习习惯来安排学习时间,形成较好的学习效果,并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安排学习时间,遵守劳逸结合原则,确保能够全面、合理且高效地安排时间。

3.2.3 根据自身水平完善学习内容

接收幼儿园培训的同时,教师要根据自身掌握水平调整学习内容,例如自身电脑硬件操作能力尚有欠缺时,则加强硬件操作练习等,当教师信息操作能力已达基本水准,则需注重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在遵守网络道德前提下,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利用有效的网络信息制作出优秀的教案等,促进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3.2.4 在教学过程中践行理论知识

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及专业培训获得相关理论知识后,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去实践所学知识,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推动自身实际操作水平发展,使其转化为自身实践经验,发挥更佳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互联网+幼儿园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爱“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