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0-01-09韩靖雯陈志章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农学农业专业

韩靖雯 曹 慧 陈志章

(潍坊学院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山东·潍坊 26106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当前,在高等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大变革的今天,人才培养更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在2015年之后,大众创业也成为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对于地方高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而言,必须主动适应国家对“三农”人才的需求,厚植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土壤,切实培育农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 培育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实意义

对于地方高校农学专业来说,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有助于提升地方高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很多高校都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简单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仅仅传授学生知识并不适应当前“三农”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地方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农学人才,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提升,掌握基础创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助力于学生就业创业、科研创新等,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已经成为众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对于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也应成为必然。

1.2 有助于推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

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农学专业人才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明确指出要“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粮食安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国家和政府对涉农高校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寄予厚望,地方高校应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和自身资源优势,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高素质农学人才,以推动地方农业发展,服务地方新旧动能转换。

1.3 有助于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国家当前正积极引导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发展,这要求地方高校培养学生时不仅要让学生具备系统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全面的职业技能。农学专业实践性较强,更应顺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以此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解决地方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问题。

2 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涉农地方高校在为国家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的同时,在农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是创新创业素养培育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人才培养思想观念陈旧,创新创业重视程度不够

在一些地方高校,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学校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农学专业教学仍以课堂灌输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缺少双向互动,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农学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模式化倾向,没有正确处理好普遍培养和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没有正确处理好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培养过程因循守旧,缺乏地域及专业特色,不利于创新农学人才培养。

2.2 实践教学环节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部分地方高校在农学人才培养方面存在重知识轻能力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实践教学环节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有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问题,仅强调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获得,不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课程设置远远少于理论课程,影响了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创新思维。另外,一些地方高校的二级农学学院中,相近专业课程设置差异性小,不能形成专业特色,缺乏契合本专业的实践课程,也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及创新创业思维养成。

2.3 师资队伍制约创新创业型农学人才培养

随着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产生了专业教师不足或者队伍配比不合理等问题。教师队伍中实践性教师不足,从事科研、实验技术等方面的师资缺乏,造成了在教学中,教师局限于课本理论,滞后于实际生产的现象。再加上专业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没有精力参与研究企业实践,对社会人才需求不够敏感,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此外,在一些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的高校中,此类课程多由思政课教师担任,与农学专业结合不紧密,无法给予学生专业方面的思维启发,而专业教师的课程无法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这也制约了创新创业型农学人才培养。

3 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

农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3.1 提高专业认知,培养专业情感

农学专业是社会公认的相对“冷门”的专业,很多学生或因为分低报考或调剂而来,对农学专业既缺少专业情感,也缺乏基本专业认知,甚至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抱有抵触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从专业知识出发,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素养。所以,高校首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和专业认同。

专业认知是培养专业情感的基础,高校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家校沟通联系等,让学生们明白自己所学的农学专业基本知识,了解专业特色,未来的科研以及就业求职方向等,让学生知晓大学四年的努力方向。在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基础上,可以借助于思政课程,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以袁隆平、李振声等科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以农学专业优秀的往届毕业生们的故事启发学生;同时为学生讲清国家“三农政策”,让学生明白农学大有可学,学习农学大有可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让学生知农爱农友农,激励学生成长为可担当农业振兴大任的新型人才。

3.2 在打好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扩展学生多学科视野

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在农学学生牢牢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应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知识,扩展多学科视野。高校可以增加互联网、农业装备、生物技术等课程,将几类学科交叉组合,构建起交融性、模块化的学科课程群;在开设专业课程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公共选修课、素质拓展课等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眼界和认知;课程设置还要响应当前农业高科技发展、重大疫情、地方本土需要等,在绿色发展、智慧农业、生态环境、生物医学等特色领域开展试点,将社会实际需要有机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充分体现新时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此外,除了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外,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更应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课堂上教授的专业知识,启发学生从课程内容出发,发散思维,挖掘学生创新创业潜力,这样创新创业教育才能与专业教育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3 充分利用创新创业竞赛平台,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在学校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高校可以通过学业及科研指导教师制度,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起来,以教师的农业科研项目为依托,举办或组织农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通过各类比赛展示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发掘出有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和人才,吸引地方各界的广泛关注,推动成果进行转化,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圈。同时,要有恰当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竞赛,可以奖励学分或者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等。

3.4 重视实践环节,优化综合实习和科研实训

实践是激发创新创业思维的重要引擎,地方高校要让学生努力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农业实训基地,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创新思维充分融入到实践中去。地方高校可以与实习单位建立深度合作平台,联合培养人才;专业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农业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专业调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社会大课堂;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专业社会实践,走上工作生产一线,在实践中学习感悟。此外,高校还应注重学生科研实训,让学生积极开展科学实验,调查分析,撰写论文等,提高学生科研兴趣及科研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丰富创新创业型人才理论基础和实践知识。

3.5 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可以精心选择擅长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对他们进行相关培训,提升他们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其次,通过校企合作,鼓励专业老师深入到农业企业挂职,丰富实践经验,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第三,可以吸收选聘当地农业企业家、取得一定成就的校友以及学校实训基地的优秀工作人员,形成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从而壮大师资力量,使优势资源得以共享。此外,地方高校应投入一定的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支持开展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团队建设、教学研究等。

猜你喜欢

农学农业专业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