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食品类专业研究生生源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0-01-09柯志刚刘书来丁玉庭周绪霞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食品类生源志愿

柯志刚 林 龙 刘书来 丁玉庭 周绪霞*

(浙江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4)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在校研究生人数快速增加,这给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契机。但是,相较于中央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在学科实力、教师规模与学术水平、就业前景等方面存在不同水平的差距,对优秀研究生生源的吸引力略显不足,尤其随着近年来各高校对优秀研究生生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都给地方高校提高和保障研究生生源质量带来了更大挑战。鉴于此,笔者全面梳理了近七年来笔者所在学校食品类三个专业研究生生源质量情况,分析了影响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因素,并基于此提出了有效对策,以为地方高校各专业研究生生源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 研究生生源质量分析

1.1 第一志愿生源专业差异性大

第一志愿报考人数反映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对考生的吸引力,录取的第一志愿生源数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一志愿考生的整体水平。笔者统计了2014-2020年笔者所在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工程及食品加工与安全等三个专业研究生第一志愿生源报考及录取情况。在七年期间,本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的第一志愿报考人数充足,第一志愿录取比例也较高。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录取的第一志愿考生占录取总数的比例在2016年最低,也达到了64.3%,在2018、2019年,这一比例均超过了90%。而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的第一志愿考生更是充足,其在2016-2019年连续四年间录取的第一志愿考生均占录取总数的100%。但是,食品工程专业(2020年更名为生物与医药(食品工程方向))录取的第一志愿人数占录取总数的百分比一直较低,近三年都维持在30%-40%。上面这些数据表明,对笔者所在学校的食品类专业而言,不同专业的第一志愿生源状况存在较大差别,其大部分专业的第一志愿生源是有保障的,但个别专业的第一志愿生源明显不足,这也导致了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1.2 推免生数量偏少

推免生作为优秀研究生的代表,提高其比例是保障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有效措施。为此,笔者也统计了笔者所在学校食品类专业录取的推免生占录取总数的百分比,结果发现,食品类专业每年的推免生人数过低,一般也就1-2人,且不同专业存在明显的差别。例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占据了推免生的主要份额,每年人数在1-2人,占该专业录取总数的比例一般也在5%-15%之间。而食品工程和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的推免生极少,如食品工程专业只有在2015年、2019年具有极少数推免生,其比例也是在10%-15%之间,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在2014-2020年的7年时间里均没有推免生。即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也不是每年都有推免生,如2014年、2020年该专业均没有推免生。这些数据显示笔者所在学校食品类专业推免生人数低,且这一状况在近年来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1.3 来自学科实力较强高校的生源比例低

根据2017年学科评估的结果,笔者统计了2014-2019年间笔者所在学校食品类专业录取的研究生来自学科评估C-以上高校的比例。在所统计的三个专业中,只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这一比例在50%左右,而食品工程、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此比例都较低,前者近三年在20%-60%,而后者这一比例在10%-20%,表明所在学校的食品类专业吸引其他学科实力较好高校的毕业生的能力偏低。

2 影响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因素

2.1 高校知名度和本专业实力

我国高校具有明显的“档位”划分,“985”、“211”、“双一流”等标签代表了学校排名和知名度,基本所有考生都对此尤其看着,甚至是决定考生选取拟报考学校的第一因素。有能力考取上述高“档位”高校的考生一般不会主动报考“四非”高校,部分考生甚至将考研看作第二次高考,以弥补高考不理想的遗憾。他们四年的努力可能就是为了考取一个高“档位”高校的研究生。但是,绝大部分地方高校都是“四非”高校,他们在吸引生源方面有先天缺陷,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录取到高比例的优秀生源。

与其他学科相比,食品学科具有特殊性,很多知名高校并不设有此专业,这也给地方高校食品类专业的研究生招生极大的机会。根据第四轮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排名结果,国内本学科排名前十的高校中,“四非”高校有2所(天津科技大学、大连工业大学),“211”高校 5 所,“985”高校 3所。因此,对于拟报考食品类专业研究生的考生而言,本学科的实力(而非高校排名)就尤为看重了。对大部分地方高校而言,食品类专业的学科实力还是偏弱,从而造成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有限,这是影响生源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就业前景

食品类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大部分地方高校该专业研究生毕业后都直接选择就业,只有少数同学选择读博及从事研究类工作。因此,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考生选取报考学校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对没有名校情结的考生而言是第一位的决定因素。例如在我们的一项调查中显示,87.13%的考生考研的动机就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就业。与中央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在教师队伍规模和实力、课程设置、到大型企业实习机会等方面都有差距,因此此类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薪资待遇也会差一些,这也是影响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又一重要因素。就业情况不仅与学校的实力和排名度相关,与学校所处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也有极大关联,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甚至好于内陆部分“211”、“双一流”高校。因此,就业前景也可能是提高部分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2.3 招生规模和政策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招生宣传在获取优秀生源、提高生源质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内各知名高校对此更是尤为积极和主动。他们每年一般在暑期举办夏令营活动,邀请国内各高校优秀学生到校参加活动,举办方承担所有的路费、食宿等。此活动实际上就是研究生招生前的一次校生互选,对部分优秀生源实行预录取。目前,这种方式已成为很多知名高校保障生源质量的主要方式。然而,地方高校由于财力有限,难以自掏腰包举办大规模的此类活动。另外,由于地方高校的综合实力、知名度和专业实力一般都较弱,自身吸引力有限,难以吸引大量优秀生源来校参加此类活动。因此,这也造成了地方高校和知名高校之间生源质量失衡状况越来越严重。

3 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学科特色建设,提高本专业的社会声誉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质量,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学科建设,提高自身的吸引力。与“985”、“211”、“双一流”等高校相比,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学科整体实力偏弱,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不应强求所有学科和某一学科的所有研究领域的全面发展,而应强化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争取在特定学科和领域内占有明显的科学优势和声誉。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3.2 多管齐下,拓宽研究生就业渠道

对于如食品类专业等应用型学科而言,更好的就业是考生报考研究生的第一目的。一所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率、薪酬待遇等是除学科排名以外最能挑动考生神经的一个话题,也是能否吸引优秀生源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地方高校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提升研究生就业前途,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第一,改变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国内高校的研究生教育重论文而轻实际,广大研究生指导老师和研究生本人也是以发表论文为目标,认为只要发表了相关科研论文就是达到了研究生培养的要求。然而,很大一部分论文对学科发展、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都没有明显的帮助,更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今后,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研究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第二,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为研究生就业牵线搭桥。高校应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在本领域知名大型企业建立研究生实习基地,推荐优秀毕业生到相关企业实习、就业,为学生就业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地方高校的就业情况好将对优秀生源具有重大吸引力。

3.3 加强宣传,多途径吸引优秀生源

为了加深考生对地方高校的了解,应加强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第一,丰富网站宣传内容,加强学科优势与特色、师资队伍情况、科研活动、培养方案与目标、研究生就业等方面的介绍,让广大考生研究生阶段将要读什么、出路在哪里等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强化他们报考地方高校的信心和决心。第二,加强校友和在读学生的宣传。充分利用现有研究生资源,特别是生源学校较好的研究生资源,通过在微信和网页宣传学位点和导师相关信息后推送给在读研究生,让他们协助宣传,以保证考生能最大程度了解学校研究生专业和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也可以通过对以往考生的调研、访谈等形式了解考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增加主动性。第三,落实暑期夏令营活动,将优秀生源请进来。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对优秀研究生生源都是尤为重视,很多知名高校都是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来吸引优秀生源。其中暑期夏令营是一个加强考生了解本学校,增强学科吸引力的极好的方式方法。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应举办类似的活动,这对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有极大帮助。

3.4 发挥地域优势,加强吸引力

地域差异对地方高校吸引优秀生源的能力的影响极大。笔者所在学校地处东部沿海新一线城市,经济发达,自然景观优美,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大,这对保障研究生生源质量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可以利用地域优势,加强与当地企业与政府的沟通与合作,为研究生在读期间实习、课题研究及景区观光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提高学生对城市的归属感,强化城市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为毕业生就业积极拓宽渠道,提高研究生毕业后留在所就读城市就业的比例,努力让优秀学生到地方高校读研能够“来得了,留得下”。

3.5 严把复试关,根据培养要求构建面试体系

适当提高复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权重,通过复试中与考生面对面交流,可以更为全面考察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潜力、智力水平、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创新意识等方面的情况,并根据学位点要求的不同,有区分的关注复试的侧重点。如食品科学与工程学位点的研究生一般入学后会侧重于基础研究,因此复试时应侧重于考察其对探索求知精神、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英语表达与写作能力等,而食品工程的研究生更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工程背景等方面的考核,有目的性的选拔和培养研究生也是保障生源质量的有效手段。

猜你喜欢

食品类生源志愿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食品类专业师资队伍的教学素养培养策略
一季度全国粮油食品类零售额达3628亿元同比增长10.2%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高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