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门市发挥农机职能优势做好保障粮食安全“加减法”

2020-01-09范仕勇覃元元

湖北农机化 2020年21期
关键词:机耕机手加减法

范仕勇 覃元元

(荆门市农机发展中心,湖北 荆门 448000)

1 形势判断:农机保障粮食安全机遇和挑战并存

(1)在国家持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大背景下,全市农机保有量大幅提升,但利用率有待提高。自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荆门市累计争取资金近15亿元,拉动农民投资约45亿元,共补贴各类农机具超过14.8万台(套),受益农户逾10万户。尽管全市农机保有量得到大幅提升,但农机利用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该市实现“以机代牛”工程后,家家户户购置小型拖拉机和手扶式插秧机。据统计,83%以上的上述机械,基本上就只管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为左邻右舍作业的意识不强,作业领域和作业范围还不广,使用效益低。

(2)在农机技术推广网络不断健全、能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全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趋于成熟,但节本增效手段和途径尚未挖掘。随着国家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该市农机技术推广网络不断健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了“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合作社+制造销售企业”的推广网络,为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了成熟的技术模式。目前,该市除在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外,2016年率先在全省实施农机深松整地技术试点。但该市在实施农机深松整地过程中国家对旱田作业补贴由开始的35元/亩减为25元/亩,旱田农机深松农民的积极性在降低,目前仅占3%,如能在全市旱田全部实施,可增收近亿元。随着技术条件的成熟,水田实施旱直播技术开展深松整地已成为可能,但尚未实施,如旱直播面积按水田总面积10%计,可节省用肥成本近2000万元。此外,该市粮食生产虽然从收获、运输、烘干实行了“不落地工程”,解决了因分环节作业,易造成粮食遗漏和抛撒现象,但推进较慢,一旦遇到长期阴雨天气,粮食的颗粒归仓无法得到保障。

(3)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大背景下,全市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大型高效农机占比不断攀升,但“行路难”问题仍是羁绊其“大显身手”的最大“绊脚石”。随着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对农机合作组织购买大型高效农机具的倾斜和市场的选择,截至2019年底,该市高性能、大功率、智能化的作业机械和其他各领域新型机具快速增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8万台,联合收割机1.7万台,插秧机2.9万台。该市农机装备结构呈现出“升中有降”的趋势,大中型绿色高效机具近10年上升比率为20%左右;小型机械下降11个百分点。但该市地势多为丘陵山区,60%以上的田块分散且小、地势不平,全市现有非标准机耕道路仅340公里,里程缺口达60%。现有道路50%以上是断头路或破损,很多大型机械因“行路难”不得按时入田作业,需排队“等候”。这样导致“夹缝田”和“边远田”该收获时不能按时收获,增加粮食浪费风险。

2 理性分析:农机化快速发展的需求与长年投入不足是主要原因

(1)机手“本位意识”较浓原因造成机械不能用足,效率低下。由于“本位意识”较浓,造成一家一户“一窝风”购置机械,机械重复性多,差异性少,大多数机械窝趴在家里。同时,由于作业要求高,作业实行标准化,机械成本加大,如土地深松和秸秆粉碎还田,均增加动力负荷,油耗亩均增加5~8元,影响了机手的积极性。遇到年份不好时,产量不高,加之粮食价格偏低,少数农民也不愿请车作业,倒为自己打工,减少开支。

(2)国家对节本增效技术的跟踪政策相对滞后影响了运用领域的拓展。2020年是土地深松政策的第5年,目前实施范围仅局限在旱地,而随着水稻旱直播技术的运用,土地深松在水田已成为可能,而该项技术国家目前尚未对水田实施。烘干技术和设备是实行“不落地工程”的关键环节,烘干机组投资较大,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一般只有上规模的合作社才有能力购置,但因合作社布局不合理,有的相距较近,有的相距较远,辐射范围不能全覆盖。

(3)大型农机的发展与农田建设项目不适应导致机耕道长年到不到改善。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荆门市大中型拖拉机和联合收获机得到迅猛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和联合收获机宽度为2.1~4.2m,而机耕道水平还停留在原手扶拖拉机的标准,现有机耕道是宽度仅为1~2m的土路,还没有路肩。远不适应机械作业要求。按现行建设标准,机耕道宽度应为3m的宽泥结石路(4m含路基),每公里约需投入12~13万元。在该市丘陵山区多、田块较分散的市情下,要建设足够长的机耕道,资金缺口将是个天文数字。

3 破题之道:精准施策,切实做好农机在粮食生产中增加产量和降低损失的“加减法”

(1)政策推动,实施补贴由机械向作业转变,增面积降成本。针对部分农民因经济原因用机积极性不高,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已趋于成熟稳定的基础上,可立即试点开展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机插(播)、粮食产地烘干等关键薄弱环节及相关跨区作业的补贴,由补机械向补作业转变,提高机手的作业积极性和机械利用率,增加作业面积,切实降低农机作业成本,同时着力提高机手操作的规范性和精准性,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带来不必要的粮食损失。

(2)技术联动,运用领域由试点向成熟拓展,增效益降损耗。将农机深松整地项目延伸拓展至水稻生产中,届时水稻生产可采取旱直播的方式,试验显示,亩平不仅可节水30%;农机深松整一次相当于追一次底肥,可节省用肥成本50元/亩;同时可作物根系扎的深,提高抗倒伏能力。在商品粮主产区大力开展“粮食不落地”工程,引导有烘干能力合作社合理布局,推动粮食收获、运输、烘干等环节无缝对接,减低粮食因环节因素带来的损耗。

(3)项目拉动,设施建设由短板向优势升级,增效率降损失。把机耕道建设纳入国家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范畴,在全国大力实施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项目,提高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整治资金标准,逐渐实现“田田通”,增加作业效率。同时要像养护公路一样养护好机耕道。确保粮食作物成熟一片收获一片,不让一粒粮食丢弃在田地里。

猜你喜欢

机耕机手加减法
听一线机手“吐槽”
约翰迪尔地头智能管理系统(ATTA)上线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做好课改“加减法” 提高课改实效
接贤宾·丰收庆
浅谈提高农机具使用效率
加减法的由来
“放管服”的加减法
工匠培训
浅谈水稻四机配套超高产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