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垦荒精神”在浙江省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路径选择与意义考量

2020-01-09

台州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陈岛浙江省矛盾

邢 栋

(中国计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垦荒精神”的历史渊源

1955年,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败退时,将岛上全部生产生活设施毁坏,并将居民强制迁台,留下一个荒岛。1956年,团中央向青年发出“组成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大陈”的号召,先后5批来自温台地区的467名青年垦荒队员高举团中央授予的“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队旗,高喊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给大陈岛!”的口号,义无反顾地登上大陈岛,投入到重建大陈岛的伟大事业中去。2016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12名小学生的回信中指出:“60年前,你们的爷爷奶奶远离家乡,登上大陈岛垦荒创业,用青春和汗水培育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1]这是对大陈岛“垦荒精神”在当今新时代的大力肯定。

由此可见,“垦荒精神”既是大陈岛的“名片”,也是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浙江省开展各项工作的有力促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2]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迎接变局的必然需要。为此,浙江省应当充分发挥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促进作用,全面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垦荒精神”在浙江省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3]。浙江省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更应当充分发扬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为代表的“垦荒精神”,全面促进浙江省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一)以艰苦创业的激情,打牢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基

首先,要以“人无我有,敢为人先”的信念,分析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充分显示了13亿多人民作为国家主人和真正英雄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4]创业者的艰辛,就在于没有经验遵循。当年,大陈岛的拓荒者们,就是在这样一片荒芜的“荒岛”上,以“从零开始”的激情,逐步打造出了今天美丽富饶的“小康大陈”。而当今浙江省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中,同样呼唤这种“人无我有,敢为人先”的信念。这是由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性的现代化过程,是由方方面面的共同进步组成的体制性优化。这是我国迄今为止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没有面对过的重大转型。要在这个特定的年代做出如此巨大的历史功绩,就必须有“人无我有,敢为人先”的信念,并坚定不移地筑牢这个信念,才能以“拓荒者”的信仰,回应正在身边发生的重大转型。这是浙江省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所在。

其次,要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认识,审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5]大陈岛的“垦荒精神”,有着浓厚的“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色彩。当年,我国已经进入和平年代,大陈岛原本可以像其他地区一样,按部就班地进入建设时期。而“垦荒精神”下的大陈岛,则在“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认识下,重新焕发出了青春活力,以更快的发展速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今,浙江省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同样需要这种认识。中国现处于历史上最为稳定繁荣的时期,但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国家内部治理能力也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而浙江省作为中国东部地区传统的经济强省、文化强省,更应当在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牢牢树立危机意识,用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眼光,审视当前安定环境下的潜在风险,找准“短板”,补足差距,才能真正科学审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问题。

(二)以奋发图强的勇气,闯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通途

首先,要以“探路者”的眼光,把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垦荒精神”中,蕴含着奋发图强的巨大勇气。这种勇气,恰恰是“探路者”所必备的精神要素。当年,垦荒队员面对眼前的大陈“荒岛”,正是以“探路者”的眼光,从零开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将大陈岛建设成海上森林公园。放眼今天,浙江省在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同样要保持探路者的眼光。浙江“三个地”的政治地位,赋予了浙江省对改革开放和小康社会的探路者定位。这就要求浙江省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式方法、维度尺度、法律法规、文化氛围等,都要有一个先行先试的“探路者”定位,看准问题、找准差距,承担起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尖兵”职责,为全国兄弟省市提供经验。

其次,要以“拼搏者”的实干,走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路。毫无疑问,“垦荒精神”的最深要义之一就是拼搏精神。在一片毫无人烟的荒岛上,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敢打敢拼,才能闯出一片天地。而浙江省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呼唤敢于拼搏的实干者。这是因为,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对的工作千头万绪,只有充分发挥每个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方可应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局面。理论理念的落实、法律法规的实施、改革发展的推动、党纪政纪的执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从点滴处实干做起,拼字当先。特别是在抗疫斗争的严峻形势下,只有拿出“拼搏者”的实干,才能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考验我国治理能力的全民大考。也只有胸怀像垦荒者那样的“战天斗地”的拼搏精神,才是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的力量之源。

(三)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化解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矛盾

首先,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直面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无处不在。当年的大陈岛垦荒,解决的是当时全岛经济被破坏与快速恢复之间的矛盾;今天的浙江省治理能力现代化,要解决的是治理能力的有待提升与人民群众呼唤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同时,在这个宏观的矛盾之下,微观执行层面还有诸多亟待解决的基层矛盾。而“垦荒精神”中闪现出来的无私奉献的光芒,恰恰是解决各类矛盾的明灯。无私奉献映射到具体工作中,就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大义付出。这就意味着,面对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每一个参与人都要尽其所能化解,而并非一定能完全解决。因为如此浩大的工作量,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而每个历史时期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使命。只要每个人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私奉献,则治理能力现代化,必定能够实现。因此,“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是完全必要的。

其次,要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解决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矛盾。虽然“功成不必在我”,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下的矛盾化解工作就可以松懈。当年的垦荒者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并不是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从细微处做起,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从一颗颗秧苗种起,尽其所能,为后来的“新大陈”奉献青春、热血和生命。而今,浙江省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需要这种情怀。社会转型期的浙江省,面对的矛盾数量多、解决难度大,但必须明确一点,就是每个人的付出都是为最终矛盾的解决创造条件。这就是“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在这种情怀的激励下,广大建设者们能够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工作的伟大意义,真正做到“一代接着一代干”的无私奉献。

(四)以开拓创新的思维,践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念

首先,要以“敢想”为前提,构建浙江特色的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浙江省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有其省域特色。而“垦荒精神”中的开拓创新,恰恰是对其特色性的最佳诠释。理论体系的建立,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而开拓创新,则要求构建理论体系必须思考在先、科学谋划。一整套科学的、浙江特色的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体系,至少应当包括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体、动力、依靠、保障、标准、服务对象等方面,还要结合浙江省的省情,融入“八八战略”“浙江精神”“红船精神”的理论真谛,更必须以党中央历次重要会议,特别是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省委相关会议精神为理论依托。因此,这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对此,“敢想”则是基本前提。即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展开构建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大胆创新,并结合实际,服务浙江。

其次,要以“敢做”为基准,打造浙江特色的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样板。“垦荒精神”的重要本质属性之一,就是“做中学”。在荒无人烟的大陈岛,如何开垦、如何建设,都没有经验可循,都是必须敢于“尝鲜”的。而浙江特色的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同样要有这种“敢做”的精神。时光飞逝,时不我待。如何不负韶华,只有做字当先。“敢做”是浙江特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准。即:敢于尝试,敢于担当,不怕失败,不惧风浪。这是因为,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必须经过不断的实践检验,方知其是否成功。而不断的实践,恰恰需要“敢做”为其基准。这与“垦荒精神”中的“开拓”理念可谓殊途同归。

三、“垦荒精神”在浙江省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意义考量

(一)“垦荒精神”是浙江省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冲锋号”。“垦荒精神”发源于建国初期,明确于21世纪,是纵贯新中国当代史的、全民族的精神财富。这对于浙江省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极强的激励作用。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伟大祖国现代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现代化的一部分。而“垦荒精神”恰恰是服务国家现代化的最早尝试的理论成果之一。从这个角度讲,“垦荒精神”是浙江省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渊源,有足够的资格和理由,成为浙江省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冲锋号”。它号召着全省的建设者们,为实现小康浙江、美丽浙江、省域治理现代化浙江而不懈努力,忘我拼搏。

(二)“垦荒精神”是浙江省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南针”。“垦荒精神”有着丰富的指引意义。当年的大陈岛垦荒,并不是单纯为了一个岛屿的复兴,而是为了给当时全省乃至全国的青年建设者们,树立一个正确的方向性指引。那就是要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今天,浙江省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不能忘记这个根本性的指向。无论是首当其冲的政府治理、社会治理,还是深入纵深的文化治理、思想治理,都不能违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一个在“垦荒精神”中就已经根深蒂固的方向。这就是“垦荒精神”的初心和使命,在浙江省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彰显。

(三)“垦荒精神”是浙江省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长明灯”。“垦荒精神”是经历了近70年的实践证明了的正确思想。其丰富内涵与意义,使其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理论成果中的“长明灯”。而浙江省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同样不能忽视这盏“长明灯”的重要作用。因为,“垦荒精神”代表着共和国创业者们的思想境界,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是一场新的创业。面对着如此神圣的使命,当今浙江省的每一位建设者都应该牢记当年大陈岛垦荒过程中那些筚路蓝缕、战天斗地的光辉事迹,更要把其“垦荒精神”永远融入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各项工作之中,并时刻铭记其要义,为真正实现浙江特色的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英勇奋斗。

(四)“垦荒精神”是浙江省“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的突出表征。“垦荒精神”不仅是一种精神内涵,更是一种精神外延。它展示出的战天斗地、奋发实干、无私奉献、除旧布新的人生态度,正是浙江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的重要精神体现。因此,“垦荒精神”既与“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不谋而合,又与之互融互通、相得益彰,更是“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的突出表征。在浙江省治理能力现代化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垦荒精神”应当与浙江省“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更加紧密结合,为浙江省践行“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垦荒精神”是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当今浙江省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坚持在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把“垦荒精神”融入其中,以之打牢根基、探明道路、化解矛盾、科学发展,并充分发扬其“冲锋号”“指南针”和“长明灯”的指导意义,努力践行浙江省“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浙江特色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然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陈岛浙江省矛盾
全球首条35 kV 低频海底电缆入海
《初心》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淼峰
大陈岛,更与何人说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我与大陈岛垦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