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岛垦荒精神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
2020-01-09陈旭峰朱静娴
陈旭峰,朱静娴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 杭州 311121)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1]探讨大陈岛垦荒精神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能够进一步明晰其历史内涵、展现其时代变迁、凸显其当代价值,从而进一步捋顺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在此基础上实现大陈岛垦荒精神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学术和实践、生产和生活之间公共话语的建构,实现两者的对话和交流。只有深入挖掘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科学思维方法,才能让大陈岛垦荒精神这棵“精神之树”常青,更好地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本文从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统筹兼顾的系统思维、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居安思危的底线思维、绝境逢生的倒逼思维、人民中心的共享思维等六个方面探讨了大陈岛垦荒精神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以期对深化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根脉所在
战略思维是指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客观辩证地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战略思维,强调战略思维是我党应该永远坚持的科学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2]
大陈岛垦荒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是满足国家战略的现实需要。首先,大陈岛垦荒是国家垦荒战略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严峻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需要通过垦荒获得更多的物质资料与发展资源,以更好满足人民的需求。其次,大陈岛垦荒是国家海防战略的需要。大陈岛位于东海前沿,是保卫东南沿海安全的海防屏障,位于浙江、福建、广东海上交通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第三,大陈岛垦荒是国家军民联防战略的需要。国民党军队逃离大陈岛之后,留下的是一个“死岛”“荒岛”“孤岛”,岛上布满了地雷和铁丝网,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且与外界联系中断。在这样的背景下,团中央发出了“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号召。垦荒队员克服千难万阻,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告别亲人,远离城市,决然登上大陈岛开展垦荒和建设事业。因此,大陈岛垦荒很好体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根脉所在。在新时代背景下,大陈岛垦荒精神蕴含的战略思维方法要求我们不断提升战略思维能力、践行战略思维行动,要善于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现实前瞻长远、从部分把握整体、从现象透视本质。
二、统筹兼顾的系统思维: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方法逻辑
系统思维是一种整体思维方式。系统是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各个部分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其具有鲜明的整体性、互动性、结构性、平衡性、开放性等特征[3]。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历史地了解社会关系的方法论的出发点和钥匙。”[4]因此,不论是对社会整体的推动,还是对整体中某个特定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着眼整体,既要从构成要素和发展阶段入手,又要从整体的系统入手,优化各个要素和阶段形成合力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5]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充分彰显出系统思维方法的科学性。
垦荒队员上岛垦荒的过程,就是大陈岛生产生活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的过程,也是补齐短板、统筹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饱含着各种艰辛。岛上具备条件的就加快进行生产,岛上不具备条件的就创造条件进行生产。垦荒队上岛后的首要任务是:一方面,开垦荒凉的土地种上庄稼;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畜牧生产。垦荒队员提出了“苦战三年,改变大陈面貌”的口号,通过全体垦荒队员的努力,大陈岛上修起了道路,建起了新房,还办起了发电厂、造船厂。昔日千疮百孔的大陈岛再现勃勃生机[6]。到1959年,为了发展多种经营,垦荒队开始实行分工合作,分为农业队、渔业队(捕捞队、海带队)、畜牧业队(养羊队、养猪队、养牛队、养兔队)。这些都鲜明体现了大陈岛垦荒统筹兼顾的系统思维,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方法逻辑。在新时代背景下,大陈岛垦荒精神蕴含的系统思维方法要求我们不断提升系统思维能力、践行系统思维行动,要求我们具有全局意识、过程意识、整体意识,实现全面统筹协调发展。
三、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不竭动力
创新思维是指创造新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跳出了常规思维的限制,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通过创新性解决方案来实现创造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7]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开始就一直高度重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创造了新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从而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大陈岛垦荒队员以改造荒岛的强烈愿望,通过开垦荒地大力发展种植业,通过利用满岛青草大力发展养殖业,通过向大海要资源大力发展渔业,终于使大陈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些改变的动力正是来自大陈岛垦荒队员的开拓创新精神。正是因为有了开拓创新精神,满目疮痍的大陈岛才焕发了勃勃生机,使得很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在大陈岛垦荒过程中,垦荒队员们不仅要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恶劣生产生活环境,还面临着用常规的思路和方法难以解决的各种问题。此时,垦荒队员们唯有用新思路和新方法来开辟垦荒的新天地。垦荒队员们在垦荒实践中孕育了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正是这种“开拓创新”精神使得大陈岛建成了一片新天地,正是这种“开拓创新”精神鲜明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不竭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大陈岛垦荒精神蕴含的创新思维方法要求我们不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践行创新思维行动,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方式,不断推进理念、思路和方法创新,以创新性理念、思路和方法实现创造性价值。
四、居安思危的底线思维: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实践逻辑
底线思维是指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8]底线思维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应对错综复杂国内外形势、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策略和科学思维方法。
大陈岛的垦荒过程,极大地彰显了人对自然利用与改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但同时也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的生态承载限度内活动,不要过度开发大自然,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变换、量变质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也是实践需要遵循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9]。如果背离了这些底线原则,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台州是我国东南沿海台风登陆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大陈岛的垦荒岁月,就一直伴随着与台风的抗争。当年,在极度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垦荒队员一次又一次在肆虐的台风过后开展灾后重建、恢复生产,做大陈岛的最强“守护人”。如果垦荒队员对台风没有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不掌握台风的自然规律,台风势必会对大陈岛造成严重破坏,也会极大削弱垦荒队员的热情和积极性。如果垦荒队员在大陈岛上过度开垦,不遵循种植、养殖的生产规律,垦荒的效果也势必会大打折扣。因此,大陈岛垦荒的艰难历程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居安思危的底线思维,是大陈岛垦荒精神蕴含的实践逻辑。在新时代背景下,大陈岛垦荒精神蕴含的底线思维方法要求我们不断提升底线思维能力、掌握底线思维方法,把危险和危机控制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
五、绝境逢生的倒逼思维: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制胜法宝
倒逼思维就是指面对各种困难挑战,在内外压力下,通过问题倒逼主动推进工作,实现自我革新、自我跨越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10]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是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不断成长壮大的。倒逼思维方法深刻揭示了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创新的起点,抓住问题就能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进一步验证了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的真理。
在大陈岛垦荒过程中,有着许多鲜活的体现绝处逢生倒逼思维的生动案例。在岛上面临着触雷等各种风险,在驻岛解放军的指导与帮助下,垦荒队员学会了排雷与避雷,还探索了新办法——以牲畜引爆地雷,使垦荒队员免遭地雷伤害。垦荒队员在缺少农业、畜牧业生产知识的情况下,通过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艰苦创业”精神,实现了从不会到会、从不敢到敢、从不能到能,最终成为了垦荒能手。岛上天气异常恶劣,经常遭遇强台风的正面袭击,给农业、畜牧业生产带来致命打击,同时还严重影响垦荒队员在岛上的正常生活。当时垦荒队员面临的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层面的,包括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等。另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的,包括远离家人、由于环境恶劣造成的精神紧张等。比较而言,物质层面的问题还容易解决,精神层面的困难更难克服。可以说,垦荒队员在大陈岛上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是极为恶劣的,特别是在垦荒的初期。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尤其需要垦荒队员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艰苦创业”精神。在恶劣环境的倒逼下,垦荒队员铸就了“无坚不摧”“无往不胜”“无所不能”的垦荒精神。这些都鲜明体现了绝境逢生的倒逼思维,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制胜法宝。在新时代背景下,大陈岛垦荒精神蕴含的倒逼思维方法要求我们不断提升倒逼思维能力、践行倒逼思维行动,要防微杜渐、做好充分准备,善于利用危机的倒逼机制,在应对危机中创造机遇,实现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变外部压力为内部动力。
六、人民中心的共享思维: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价值立场
共享发展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价值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伟大探索和实践的重要结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1]
垦荒队员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大陈岛,在今天大陈岛繁荣景象的背后,我们似乎仍可以看到垦荒队员们的身影,深刻感受到他们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面对岛上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垦荒队员们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垦荒结束时的场景让人联想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垦荒队员们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都留在了大陈岛。垦荒队员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不仅体现在垦荒期间的甘于奉献、公而忘私,还体现在1960年垦荒任务结束后,仍有百余名队员选择留在大陈岛继续建设,这足以说明垦荒队员们是真正把大陈岛作为自己的家乡来建设。垦荒队员们甘于奉献、公而忘私的“无私奉献”精神正是在那个特殊年代下孕育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垦荒队员们在垦荒实践中发扬了甘于奉献、公而忘私的“无私奉献”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得大陈岛有了今天的辉煌,这也鲜明体现了人民中心的共享思维,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价值立场。在新时代背景下,大陈岛垦荒精神蕴含的共享思维方法要求我们不断提升共享思维能力、践行共享思维行动,要坚持人民中心、人民立场、人民主体的原则,为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民心、积聚动力、激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