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删繁就简”走向“立意高远”
——语文课堂以“主问题”引领思维深化的途径

2020-01-09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谢万兴

天津教育 2020年22期
关键词:问法文心小妹妹

■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 谢万兴

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里,问题是让思维深度发展、学习真正发生的有力抓手。如何用好问题这个有力抓手,让学生获得语言、思维、审美等多维度素养的全面提升?首先,师生应该对于所提问题有一个起点与落点的反观自省。其次,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力求立足语文大格局,提炼一问抵多问的“主问题”。如何设置这样的问题呢?可从如下角度入手。

一、以学习主体的真实体验为起点,从学生的疑难异议处设问,顺蔓摸瓜

学生在预习、自主学习中会有很多的体悟,有一个认知起点,关注他们的认知特点、学习经验、心理困惑,以其体验反应作为课堂主问题的来源,常有惊喜的发现。以《项脊轩志》为例。作者归有光善于抓住具有特征的语言、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不是雕琢而自有风味。语言温润典丽,“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但学生不太能充分领味。有学生问道:“结尾写到小妹妹们问妻子‘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个细节好像没什么用。阁子在古代很常见,小妹妹们为什么还要问什么叫‘阁子’呢?”细细品味,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发现。它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教师以之作为课堂主问题。

教师:既是女子的卧室,怎么会用来做归有光的书房呢?

学生:他家衰败了,只能把女仆的卧室当书房。

教师:为什么把这个小阁子取名为“轩”呢?

学生1:作者喜欢这个小阁子,觉得它跟“轩”一样让自己愉悦。

学生2:课下注释说,他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他为了纪念,想和远祖一样有成就,就取名“项脊轩”。

学生3:我觉得这里面包含着他少年时的志向,他相信可以通过勤学苦读考中科举,来重振门楣。

至此学生明白,小妹妹好奇的不是什么叫阁子,而是“名实不符”的矛盾。读书的地方通常是堂或轩,姐夫却是在女仆曾住的阁子里,却又取名为“轩”,多么奇怪。她们看似平常不过的一问,作者看似漫不经心的一笔,暗藏了丰富的内容:既描摹出天真可爱的小妹妹形象,体现了夫妻恩爱的温情,暗含了家道衰败的悲凉,同时表达了作者发奋立志却又久而不得其果的困窘辛酸。通过这一问,学生对于文本的研读就能变得深刻,顺势而导,就把全文的细节描写特点、抒情特点和作者的情感都带动起来了。

二、以学习对象的核心内容为纲线,从文本的文眼处设问,去芜存菁

许多篇目教学内容很多,像《纪念刘和珍君》这样的经典长篇,《滕王阁序》等辞采繁复的文言文,又如《<论语>选读》中散章零句连缀重构体系的新篇。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分别解决重点文字疏通、文思梳理、文旨领悟、文法鉴赏等问题,是不太切实际的。一般而言,文体(语体)、文字、文路、文法是载体,它们都指向文心。文心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有些在文中有标志性的体现,抓住能体现文心的文眼,围绕它设置一线贯穿的主问题,势如破竹。不过,围绕文眼设问也有讲究。有价值的主问题的确有宽广的外延、开放的空间,但绝不是泛泛而问。它一定是基于学科、学情、文字、文心提炼出来的关键问题。理解不同,将会带来主问题的高下之别。为方便说明,我们以《为政以德》为例,来比较几种问法:

问法1:什么叫“为政以德”?孔子为什么提倡为政以德?你如何评价为政以德?

问法2:你赞成孔子的“为政以德”吗?

问法3:你赞成“为政以德”还是“为政以法”?

问法1的好处在于适合学生熟悉的思维习惯,但不足是,这样的提问,光看题目都可以提出来。学生回答,也可以不看文本就口若悬河。

问法2的好处在于,引导学生扣住主题内容谈看法,有一定开放性但不旁生枝节,但容易落在“赞成”与“不赞成”的论证上,还容易只见观点不见文本。

三、以学科的本体对象为轴心,从言语特色处设问,钩玄提要

作为语文的本体对象,语言是语文课堂的重要意义点与根本载体。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言语特色设立主问题,也是语文课堂直抵本心的要道。

以《沙之书》为例。本文将离奇的幻想与明晰的精细的描写融为一体,不过,“虚构与真实”这个话题如果凭空而降,还是有些突兀。可利用原文开头的一句话设问,即:“怎么看待‘我的故事一点不假’这句话”。其好处在于:

(1)方便,就地取材;

(2)起点低,无论赞成反对,学生都有话说;

(3)驱动力强,统摄力强,一看到此话,大多数学生下意识地要反驳,教师正好利用原初体验激活讨论,然后带动众多关于沙之书的描写、关于交易细节的描写、关于主人公心理变化的描写,引导学生从这些描写中寻求立论依据;

(4)为后面的环节做铺垫,提示学生注意:作者在反复强调这个意思,实际上说明,他认定艺术虚构是更高意义的真实。

跨文本、跨文体、跨媒体甚至跨学科、跨界域,在现在的课堂不同程度的存在,其本质是融合整合。也许通过对不同领域的学习资源的扫描,建立强相关性,提出理想的主问题,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值得努力。

最后有两点需要强调。教学主问题不是涵盖面越广越好,合适才好,即既立意高远,同时适合学生“此时、此地、此身”。其次,思维改变技术,技术也改变思维。在万物为媒的互联网、物联网时代,多媒体的技术含量影响师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质量。对于学生而言,在某个意义上,教师也是一个媒体。所以,不管是先学后教还是以学定教,教师这个最优质鲜活的媒体,不用特别矫枉过正,刻意消隐回避自己的主导作用。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用技术、用问题,能帮助学生有实质改变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最后都是得鱼忘筌、得意忘言。

猜你喜欢

问法文心小妹妹
返璞归真 师法传统
我有小妹妹啦
冬天来啦
“救死扶伤”的小妹妹
我有一个小妹妹
文心杂记
换一种问法
请不断修炼你的“文心”
从丰田“五问法”看供电企业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