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职业本科思政“金课”建设:困境、标准与出路

2020-01-09李杏余曾学龙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金课民办思政课

■李杏余,曾学龙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东 广州 510550)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后简称思政课)“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2],这是能否办好高校思政课的关键所在。民办职业本科作为新时代出现的一类高校,如何打造民办职业本科思政“金课”,发挥思政课在职业教育中铸魂育人的功能是民办职业本科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面临的新任务。尽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着不少难题和困境,而这恰恰是需要探讨的。为此,本文就民办职业本科院校思政“金课”建设的困境、标准与出路进行分析。

一、民办职业本科思政“金课”建设面临的难题

(一)在建设导向上,重智轻德现象依然存在

目前,在课程建设和设计上,民办职业院校普遍重专业、轻思政。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对铸魂育人的思政课程重视程度不够,重技能、轻素质,忽略道德理论素质的培养,容易让学校的办学定位陷入职业培训班的深渊,只顾技能教学,忽略了道德理论素质的培养。加上职业院校学生的政治理论基础薄弱,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只学“有用的”,不学“无用的”,天然抵触思政课,忽略了养成正确三观的重要性。因此,在民办职业本科院校,进一步提高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任重道远。

(二)在教学效果上,老师与学生的获得感低下

“枯燥、说教、纯理论、满堂灌、一言堂”是学生贴给思政课的标签,并且这种偏见从中小学一直蔓延到大学。一到思政课,就认为老师在满嘴的“洗脑”,有的学生选择逃课,有的担心被点名“被迫”去教室,也是全程当低头族、手机党。最近在公众号看到“老师很卖力、学生很淡定”的推文,背后折射的就是思政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彼此不来电”。教师抱怨辛苦教学,还吃力不讨好;学生抱怨浪费时间,压根没有学到想要学的东西,思政课的获得感极低。作为教学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教师与学生本应该是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达不到共鸣,出现了“你给我的不是我想要的,我要的你给不了”的巨大鸿沟。提升教学效果,增加学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需要思政教师花大力气、费心思去扭转。

(三)在教学资源上,配置不均衡,人力、物力的投入明显不足

近几年,高校思政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关于思政课的建设与投入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然而在思政课建设的实际投入中,公办高校基本上还能够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去落实,但职业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资源配备明显不足,即便是作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的院校,在思政课教学和实践上的投入都需要加大力度。要想打造职业本科思政“金课”,仅仅依靠传统课堂是不够的,要依托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新媒体技术,这必须要有配套的专项资金支持,但在实际的教学资金分配比例中,民办职业院校更倾斜于把资金投入到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实训室的建设中,而是比较少地投入到思政课的教学中。此外,教学设施简陋,没有现代化的教学实训空间和新媒体技术的支撑,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得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教师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系统培训和晋升空间,因此流动性过大,有的老师还身兼多职,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思政课的教学和科研中。没有了稳定的师资力量,也就无从谈高质量的教学成果了。

(四)教学形式缺乏创意,教学内容空洞无物

目前,高校思政课指定的教材理论性强、政治性强,要求思政教师教学严密、谨慎。因此,有一部分思政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过于保守,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套路和教学形式,没有去深刻领悟教学严谨中所蕴含的创新和创意,不懂得守正创新,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既没有守住思政课堂的主阵地,更没能挖掘辅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渠道,让思政课成了满堂灌的纯理论说教,从而无法释放思政课的魅力。

另外,一部分思政教师在教学形式上下的力气不小,但教学内容空洞,缺乏理论知识,有的老师甚至为了讨好学生,使思政课教学陷入“娱乐化”。还有一些老师属于纯粹的拿来主义,照搬网红思政老师的教学风格,依葫芦画瓢,暴露了不少思政老师没有吃透教材蕴含的理论知识,缺乏内功修炼,导致出现“东施效颦”的丑态。

要么照本宣科,要么华而不实,使得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难以得到体现。如何转变思政课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成为老师喜欢讲、学生喜欢听的“金课”,成为当下思政课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民办职业本科院校思政“金课”建设的标准及要求

(一)“金课”概念的提出

在2018年6月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上,教育部陈宝生部长第一次提出了“金课”概念,随后“金课”被写入教育部文件。如关于“金课”的内涵及特征,陆国栋在《治理“水课”打造“金课”》中指出:“金课”是相对“水课”而言,“金课”是高质量课程的统称,“金课”的特征:师生互动、关注过程、严格要求[3];李志义在《“水课”与“金课”之我见》中,通过“含水量”和“含金量”划分“水课”和“金课”,当某门课程教学的“含金量”大到一定程度、“含水量”小到一定程度,称为“金课”,反之为“水课”,课堂“金课”的五种组成:高阶课堂、对话课堂、开放课堂、知行合一、学思结合[4]。

(二)教育部提出的“金课”标准与建设目标

2018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作的题为“建设中国金课”的报告中提出了“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关于“金课”的建设,吴岩司长提出了五大目标: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5]。由于教育部提出的“金课”标准与建设目标是就高校所有课程提出来的,因而思政课也完全可以采用这一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个根据院校实际来落实的问题。

(三)民办职业本科思政课“金课”标准的具体化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召开,都显示出了职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迎来了更加有温度的“春天”。作为首批职业本科试点大学的民办职业本科在建设思政“金课”的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又切忌完全照搬普通本科的做法,也不能全部沿用学校在升本之前的做法,要在“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中,打造适合民办职业本科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思政“金课”,避免思政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边缘化、空洞化、“无用化”,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轨超车”。

三、民办职业本科院校思政“金课”建设的路径

对标“金课”标准,坚持问题导向,民办职业本科院校思政教师有讲好思政课的底气和信心,要不断反问自己: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思政课、如何让思政课不仅“有意义”更要“有意思”?要有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决心和勇气,按照“八个统一”和“六个要”的要求,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和提升自身修炼的强度和难度,切切实实探索民本职业本科院校思政“金课”建设的出路。

(一)在教学目标上,进一步明确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首先,从学校顶层设计出发,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党委工作总体布局;其次,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依托第二课堂打造更加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在教学中以学生信服和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准学生的关注点和需求点,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真正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在教学效果上,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获得感

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他们能否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有获得感很重要,但是切记不能以学生的获得感作为判断思政课是否有成效的唯一标准,也要强调老师的获得感。因为教师只有在给予的过程中也享有“获得感”,才能持续不断地高质量地输出“获得感”[6]。而且思政课蕴含的价值理念,未必能在一时半会显现出来,思政课教学对一个学生的影响也许在多年以后才会被体现出来,再加上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的关键期,可能会出现不成熟、不理性的偏差,思政教师有责任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而不是一味讨好。

因此,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获得感,注重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教师应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授课,并发挥学生主体性,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让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质量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在教学资源上,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重点抓好师资创优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质量的硬件和“软件”,这些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因此,学校要定期购置一批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教学设备,也可以借助企业和实践基地的支持来满足思政“金课”对设备的要求。除了硬件设备要求,最关键的还是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只有稳定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学校应该把对思政教师的培养放到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严格按照《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7]中的相关规定,执行文件中所规定的具体标准,真正落实对思政教师的支持力度,同时各个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思政教师不断提升学历和定期参加培训,制订青年思政教师在职攻读博士计划,坚持把教师培养和学生培养挂钩。

(四)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创新教学形式

打造思政“金课”,不能脱离思政课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前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作为一门有温度的课程,思政课教学不能忘记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才是主阵地,坚持富有内涵和深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是王道。

1.依托“对分课堂”,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金课”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思政理论课是关键课程,因此在教学形式方式的改革创新上,不管怎么改,不管怎么变,坚守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不能丢。当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课堂教学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但是思政课教学的独有优势是互联网无法比拟的,那就是理性、全面、客观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面对互联网的冲击,思政教师不要恐慌,而是要积极主动争做运用互联网教学的“行家里手”,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实效。

将“对分课堂”引入思政课堂的教学,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8]。在实际操作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并入驻“对分易”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学习,例如理论知识竞赛、微视频、摄影、手绘、读书笔记等,考核的方式主要有小组互评、小组内评、老师点评,以此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课程作业的设计时,要注重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必须要将思政课指定教材的内容嵌入其中,而不要出现过多的娱乐化性质的教学材料。

2.全社会协同育人,打造社会实践“金课”

加强家、校、企合作,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发挥家庭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例如每年可以定期开展“家长讲坛”,邀请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吻合的家长进行经验分享;定期回访学生在校外的实习基地,密切了解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情况;通过志愿活动,打造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示范项目,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民办学校(大学、中学、小学)教师座谈会,深入了解同一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动态,让思政课教学更加精准化,定期安排大学生利用寒暑假,通过“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回访母校,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

3.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打造虚拟仿真“金课”

目前,虚拟仿真教学在文科类教学中的运用尚不多见,在前不久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105个名单中,全都是理工科类项目,通过打造思政虚拟仿真“金课”进一步充实文科类项目在高新技术方面的探索。虽然虚拟仿真实验室的成立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让民办院校投入建设显然不太可能,但是很多民办院校是企业投资合办的,这正好可以将企业现成的信息化高科技运用到思政“金课”建设中。目前,大多数的民办职业院校基本上形成了“产学研用融合”的办学模式,学校可以在与信息化相关的课程作业设置中加入虚拟仿真实验室的研究与开发,并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的平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由自己学校的学生开发思政虚拟仿真实验室,一是可以节省经费;二是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三来还可以通过课程思政,深度挖掘各个专业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打造课程育人精品项目,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例如像北京理工大学的研发团队开发了基于VR技术的软件课程《重走长征路》,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受到学生的热捧,并瞬间成为网红。

还可以与当地电视台、新媒体运营公司合作,通过产教融合探索思政课教学新形态。例如,网红思政节目《社会主义有点潮》就深受青年学生的追捧。虚拟仿真技术的运用,丰富了教学手段和形式,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因此,对于教学形式的创新,我们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是需要谨记一点的是,教学形式只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永远无法用教学形式来取代教学内容,一定要确保思政课的深度、热度、温度。

四、结语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改革要与时俱进,切实落实好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建设提出的一系列部署和安排,严格按照相关文件和要求,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不断进行思政课改革创新,对标“金课”标准,通过不断提高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的要求,是探索思政“金课”建设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金课民办思政课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