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文化导向机制建设研究
——以连云港社区大学为例

2020-01-09黄会琴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社区

■李 娜,黄会琴

(连云港开放大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6)

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不断发展,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志愿服务不仅在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大型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诸如环境保护、精准扶贫、社区发展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志愿服务的发展与繁荣促生了志愿文化的发展[1]10-16,我国已形成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当代志愿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文化。同样,志愿者队伍在社会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推动社会教育发展的宝贵人力资源。社会教育是志愿文化的重要时空载体,承载着志愿文化在社会教育发展中的未来走向,探索社会教育与志愿文化的交融和共进,建设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文化导向机制,是社会教育发展的创新选择。

一、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文化导向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志愿文化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是适应社会发展理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能够促进各种文化的融合[2],对促进社会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志愿文化是社会教育志愿服务发展的基础与保障

社会教育志愿服务,对促进社区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社会教育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需加强志愿文化的建设。志愿文化作为一种外部调节力量,对于促进社会教育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及志愿服务制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16。志愿文化的建设能够有效地增强志愿者的责任意识,使志愿者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热情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志愿服务中,为社会教育志愿服务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和保障。志愿文化的核心与精髓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志愿精神对社会教育志愿队伍的熏陶与影响,直接影响着社会教育志愿服务的发展。志愿文化在志愿精神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融合,引导社会将目光集中到社会教育志愿服务本身,让志愿精神根植于社会土壤中,形成尊崇志愿服务的良好文化氛围,让社会教育志愿活动的开展充满生机与活力[3]。

(二)志愿文化是社会教育志愿者个人成长的有效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愿意服务和奉献社会。汶川地震中,无数志愿者奔赴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部分志愿者由于缺乏基本的抗震救灾知识,成为地震的“次生灾民”,根本无法发挥志愿者的作用[4]。拥有救灾救民之心是好,可是缺少基本的志愿知识、缺少志愿文化熏染的志愿者队伍,就缺少了志愿之魂。志愿文化能让更多具有相同价值观的社会教育志愿者集聚一起,在彼此的关怀与包容之中加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提高社区教育的实践能力,增强与群众沟通的志愿技能,培养参与社区的志愿热情,促进自身不断成长与发展。

(三)志愿文化是促进社会治理的有力支撑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仅靠政府一方是远远不够的,志愿文化越来越成为实现社会治理的有力支撑。一方面,在志愿文化的指导下,志愿者队伍可以弥补政府服务不足,通过专业服务,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帮助,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志愿文化同整个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从大局着眼,从政治经济发展全局出发,以更好地缓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此外,在志愿文化的影响下,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互助利他的氛围,使人们学会包容、接纳与关怀,从而有利于社会治理的实现。

二、连云港社区大学社会教育志愿文化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标识及后期宣传激励不足,志愿物质匮乏

社区大学志愿者来源复杂,有社区居民、学校教师、在校学生以及社会上各行各业人士,从事的志愿活动纷繁多样,有环境保护、扶贫济困、邻里和谐、身心发展等,且活动形式各色不一,加之在志愿者管理中经费投入有限,故而在志愿者服装及佩饰方面未能做到统一,不利于志愿者形成角色认同。此外,连云港社区大学在志愿活动结束后虽然通过网络等平台进行了志愿活动宣传,但宣传力度有限,且缺少一套完整的宣传体系,广大市民对社会教育志愿活动的认知度及认可度仍旧不足。在志愿活动结束后,对志愿者未能及时给予证书、纪念册等物质激励,使很多志愿者逐渐丧失了继续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

(二)培训、评估等机制不健全,志愿制度不完善

连云港社区大学建立了《连云港社区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管理规定》,对组织机构、工作任务、权利义务等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且对志愿者进行了注册管理。但尚未形成一套完备的包含志愿者招募制度、准入制度、注册制度、培训制度、保障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财务制度的制度体系。制度建设对一个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缺少制度管理的志愿者队伍,在志愿道路上略显单薄和无力,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

(三)志愿者思想认识不到位,志愿精神贫瘠

连云港社区大学志愿者队伍存在着思想认识不足、参与动机消极、服务热情可持续性较低等问题。大部分社区大学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主要动机是锻炼自身能力,提升自我价值,奉献和服务社会,但仍有部分志愿者是为了完成上级指派的工作任务,存在着消极懈怠、应付处理的情况。社区教育志愿工作辛苦繁杂,一部分志愿者起初带着热情,但受到困难重重、条件艰难等因素影响,逐渐对社区教育志愿活动的参与失去了耐心。志愿精神是志愿文化的灵魂,是志愿者从事各项志愿活动的方向标,做好社会教育志愿工作,必须注重提升志愿文化之魂——志愿精神。

三、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文化导向机制的建设路径

(一)加强物质层面建设,传播志愿文化之面貌

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对社会教育志愿者进行统一标识,如统一着装、统一佩饰等,让志愿者有更好的角色认同,加快融入到志愿群体中,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也让社会对社会教育志愿活动有进一步的认知和了解,加深对志愿者形象的好感度和认可度;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社会教育志愿活动、志愿者的风采进行宣传,举办志愿活动成果展、开设志愿风采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形成一套有专人负责、有自己平台的系统宣传体系。这一方面可以让社会教育志愿者增强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另一方面让社会大众充分了解社会教育志愿行为,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人人做志愿、志愿为人人”的良好氛围。为进一步维持志愿者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结合志愿者的表现和志愿活动的特点,设置必要的物质奖励,如颁发证书、发放小纪念品,小小的奖品并不是纯粹的物质奖励,而是通过此方式,让志愿者在活动中的表现得到认可,是对志愿者的一种道德认可和价值认可[5]。通过统一标识、加强宣传、物质激励,建立志愿文化的物质基础,以传播志愿文化之面貌。

(二)完善制度层面建设,巩固志愿文化之形体

2017年,《志愿者服务条例》发布并实施,对志愿者管理、志愿服务促进措施、志愿者合法权益保障等进行了规定,是我国国家层面第一部总体规范志愿服务的行政法规。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到“探索建立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制度”,不断注重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制度建设,虽然各地在积极探索社会教育志愿者各项规章制度,但尚未在立法层面进行约束,因此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法制化建设。

此外,各地区需进一步强化社会教育志愿者注册机制、培训制度、考核激励等制度,切实实现社会教育志愿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建立志愿者注册归档制度,根据志愿者能力和水平,对其信息进行细化和分类,做好档案整理,对志愿者进行合理分工,从而有利于开展高效率的志愿服务工作;由于社会教育志愿者来自于各行各业,时间和能力各异,可建立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志愿者培训机制,以线上培训为主,线下辅导为辅的方式,依托开放大学师资,建立因事、因人、因时的志愿者培训制度,对志愿者的礼仪、服务技能等进行培训,提高志愿者的整体素质;建立多样化的志愿者考核机制,包含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成效等多个层面,开展“星级志愿者”评选,对志愿者进行等级评定,让志愿者在检验自身能力的同时,增强自我价值认同感。

(三)促进精神层面建设,提升志愿文化之灵魂

志愿精神是志愿文化之魂,可以激励成员、凝聚团队,是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建设社会教育志愿文化,在精神层面需要加强志愿者对社区教育志愿工作的积极认知,端正参与志愿动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激发志愿热情。社会教育志愿者要充分认识到社会教育旨在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有效形式[6],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事社会教育志愿活动,是一项光荣而有意义的工作。要积极培养志愿者的利他情怀,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者之间以老带新,通过讲述志愿服务故事、分享志愿活动心得,培养“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此外,通过网络宣传、志愿风采展、志愿团体活动等方式,激发社会教育志愿者的志愿热情,建立温馨的志愿伙伴关系,让志愿服务真正地内化于心。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社区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