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协同育人视域下教育实习师范生课例研究

2020-01-09樊香兰

关键词:课例师范生导师

樊香兰

(太原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教育部等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1号)中指出:“实践育人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各高校要努力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有条件的高校要强化现场教学环节。” 这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深度合作、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指明了方向。就教师职前培养而言,建立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协同育人机制,可以在实践场域发展师范生实践能力,增加师范生专业教育实践的机会,给师范生提供实际接触中小学校真实教学场景的舞台;可以通过在实际情景中的学习,提高师范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赋予师范生更多探究的权利,使他们置身真实环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创设一种研究性的思维环境,引发师范生研究性的思维状态,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独特的专业思维能力。因此,借助教育实习,为实习师范生安排“双导师”,即实习学校学科指导教师和大学专业指导教师,探讨以课例研究为依托的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协同育人模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实习师范生课例研究内涵

课例是围绕一节课所开展的一系列教和学的案例。它是以某一具体学科教学内容为载体、具有某个研究主题的教学实例,它是对教学问题和教学过程的再现和描述,呈现了完整、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

课例研究是教育者以课例为载体,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展开的一系列合作性研究。通过对课例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件教学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教育者个人反思的对象、理论研究的素材或他人学习的范例。其实质是研究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实际问题。[1]

教育实习中师范生课例研究是指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在大学专业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学科指导教师即“双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主题,以具体课例为研究对象,围绕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和课后反思等各项活动展开研究,从而获得教育教学经验,形成反思能力的一项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这项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既能提高实习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又能提升其研究能力。教育实习中师范生课例研究的目的在于立足于真实的课堂教学任务和教学情境,将理论学习置于生动鲜活的教育教学实践场域之中进行验证,在实践的体验与对实践的观照中,进行经验的重构,从对真实教育教学实践的洞察中获得教育教学的理论升华。

课例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桥梁,为实习师范生提供了功能丰富的学习和实践训练平台,使他们在研究中学习“如何教”和“如何研究”。具体来讲它有以下几个关键环节:第一,确定实习师范生要实现的教学研究具体目标,然后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根据课例研究的步骤逐步推进。每一个具体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实习师范生都是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和自我的反思中不断纠正不当的教学行为,解决遇到的问题。第二,实习师范生一定要聚焦课例研究主题要求和目标达成。在课例研究的各个环节和步骤中,实习师范生的训练时刻都要保持专注的状态,不能偏离研究主题的要求和目标的达成。第三,“双导师”要给予及时反馈。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双导师”对实习师范生的教学与研究行为要作出及时的反馈,让其及时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有不对的地方,要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针对存在的不足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研究行为。第四,实习师范生要不断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实习师范生在课例研究的各个训练环节中,都可能会遇到瓶颈,面临各种挑战,为此,“双导师”要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实习师范生充满信心,从不同的方向想办法越过障碍,这样才能提升实习师范生的专业能力。

二、教育实习师范生课例研究的意义

(一)能够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取和积累

课例研究是一种基于实践情景的培养模式,实习师范生在真实课堂中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促进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它对实现实习师范生在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和素质拓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知识的理解是形成智慧的基础,为了唤醒师范生在以理论为主的课堂学习中所获得的孤立记忆和点滴的惰性事实性知识,并对其有较深刻的理解,使其能够随时被提取出来用于理解和形成智慧,并迁移与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就需要创设一种教学场景和氛围,把师范生学习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上,把理论融于现实中进行考量,建立起抽象的理论和生动的现实之间的关联。课例研究可以满足实习师范生知识学习和生成智慧的需要,激发师范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师范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师范生在真实的教学场景和氛围中迅速而准确地接受实践性知识,进而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融合、升华。

(二)能够提高师范生教学综合实践能力

课例研究作为师范生在教育教学实践场所研究和学习教学的重要方式更具针对性、应用性。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逻辑起点,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根本所在,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自发的过程,需要接受长期的教师教育方能养成。通过课例研究可以使师范生初步掌握教育教学技巧,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获得了直接经验。在“双导师”的指导下,针对某一节课的课前设计、课中实践、课后反思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全面研究,可以使师范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课”的程序性知识、学科性知识,能够对具体“课”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初步学习和了解一些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

(三)能够提升师范生科学研究能力

以课例研究为依托的实习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有周密的计划和实施流程:教学体验→教学反思→经验总结→主动实践。这种循环式的学习研究模式,可以有效锻炼实习师范生的研究能力,激发实习师范生的科研意识,促使实习师范生思考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学事件或教学问题,以研究者的视角关注课堂教学组织是否周密、教学方法选取是否恰当、教学策略是否精准、课堂教学是否高效、教学评价是否公正合理等问题。为了解决发现的具体问题,实习师范生将通过遵循课例研究的要求,提出研究方案、假设解决路径、验证研究结果等程序展开研究,通过课堂教学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进而主动参与探究,将课例研究融入真实的教学场景中,带着问题积极而深刻地思考,从而在研究中实现自我成长。[2]

三、教育实习师范生课例研究的实践模式

(一)确定课例研究主题

明确研究的主题是进行课例研究的起点。选择适切的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开展课例研究,有利于师范生从中获取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其教学技能技巧,有利于其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首先,成立实习研究小组。根据实习师范生的专业方向和特色,应把实习师范生分成不同专业小组,确定各小组的大学专业指导教师,明确各小组的实习学校和实习时间。在进入实习学校之前,大学专业指导教师应对实习师范生进行课例研究的培训,让他们了解课例研究的流程,明确课例研究任务以及获取实践性知识的路径。进入实习学校后,实习学校应为每个实习师范生小组分配一名学科指导教师,进行实习指导。每一位实习生都有“双导师”进行实习指导。最终的模式是由一名实习学校学科指导教师、一名大学专业指导教师和实习师范生小组组成的学习研究小组。

其次,确定课例研究主题。实习研究小组内的师范生应根据自己在大学的微格教学经历、视频观摩的经验,以及在实习学校初期参与过的听课、评课和教学反思体验,参与“双导师”共同主持的开放式研讨会。研讨会的任务是列举出实习师范生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共性的教育教学问题,结合他们所在实习学校某学科教学实际情况,确定研究主题的几个备选项,“双导师”分别从理论和教学实践角度对备选的研究主题进行补充、澄清或再定义,按重要程度排序确定本实习研究小组课例研究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教学问题,最终确定课例研究主题。[3]

(二)完成课例研究的教学设计

首先,选定课例研究的内容和研讨教材。“双导师”是课例研究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应组织实习研究小组围绕课例研究主题选择课例研究的具体内容。在具体工作中,“双导师”应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商讨研究选定实习师范生课例研究的内容。实习学校的学科指导教师有丰富的课堂教育教学实际经验,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熟悉课例研究主题的内容,可以从实践层面对实习师范生提出建议和要求;大学专业指导教师有深厚的专业研究基础,能够准确把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前沿,可以给师范生指明某学科教学的新理念以及目标要求;实习师范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认真领会围绕课例研究主题内容的有关知识以及包含的理念,最后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确定课例研究内容。在课例研究内容选定后,“双导师”应组织召开教材分析研讨会,共同研讨和分析教材,使实习师范生进一步明确围绕课例研究主题的有关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和初步设计思路。

其次,协作完成教学设计。在课例研究内容的教材分析与研讨基础上,“双导师”应指导实习研究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教学设计。围绕课例研究的内容,每位实习师范生承担某一节课教学任务,作为该教学设计方案的主要备课实习师范生,负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该研究小组其余同学为协助备课人员,以此类推,每位实习师范生都要承担一次主备任务和多次协备任务的工作。主备实习师范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自主研读有关教学内容,查阅相关资料,透彻理解教材内容,其次再依据课例研究的主题,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最后再细致、周到和全面地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中要有对学生学习反应的估计和不同类型学习效果的预测设计。小组其余的实习师范生在这个内容的设计教案方面只是协助备课的角色,只参与协同备课,并将参与的经验反馈给主备师范生。实习学校学科指导教师在这个环节上,应引导实习师范生调查学情、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学习的准备状态。大学专业指导教师应从教学的基本环节上指导实习师范生在备课、上课中要遵循的理论依据。主备实习师范生在完成以上环节基础上,在“双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教学对象的认知方式,共同协商制定教学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主备实习师范生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可以参考其他实习师范生关于这一方面的教学方案,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方案制定好以后,应再次召开小组讨论会,让大家各抒己见、开诚布公地发表意见、交流思想,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教案。

(三)课例研究的实施环节

课例研究的实施环节是实习研究小组研究方案的执行和资料的收集过程,目的在于验证小组设计的教学方案的有效性。这个环节要按照预定的教学方案执行,不得随意改动其中的预设环节,主备实习师范生执行研究方案,协备实习师范生和“双导师”作为观察者不仅要评价主备实习师范生的教学行为,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观察记录。为了实现观察的有效性,协备实习师范生观察课堂教学时必须借助于有效的观察工具来收集能够反映课堂教学状况的信息,避免依靠印象和感觉参与讨论,脱离课例研究主题。因此,实习学校学科指导教师应依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课堂观察量表的指标体系;大学专业指导教师应从理论的高度提出课堂教学观察的要求以及标准;协备实习师范生把“双导师”的意见融合起来再结合课例研究主题的观察目的,合作开发课堂观察量表,随后由协备实习师范生运用于课堂教学观察中进行验证,且“双导师”全程跟踪指导,最后依据协备实习师范生从课堂教学观察点所获得的信息,诊断观察量表设计是否有不当之处,再进行修改、完善,形成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观察量表。比如,从课堂提问的质量及有效性角度进行课堂观察的,要将课堂提问的观察点分为思考性、启发性、想象性、机智性、判断性等问题类型;学生回答问题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学生学习表现的投入情况,以及思考的深度等也是观察点,都需要一一记录下来。在课堂观察中,实习学校学科指导教师应立足于实践场域指导协备实习师范生的观察,注重真实的任务和实践,在情景中通过实际过程学习相关的实践性知识;大学专业指导教师应从理论角度引导实习师范生围绕课例研究的主题收集资料,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观察。

在课例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围绕预设教学方案目标和要求收集资料,可达到验证预定方案效果的目的。实习师范生通过观察课堂教学,接触到了实际的教学场景,在情景学习中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实现了理论知识的迁移与内化,拓宽了自身的知识视野。实习师范生对课堂各种所需要的信息作准确的记录,对在课堂观察中所获得的各种信息作详尽的分类,对观察点进行理论阐释,探寻有效的改进措施。这些对课堂教学的观察记录以及反思经验,也为下一个阶段进行教学设计做了必要的资料准备。[4]

(四)深化课堂研讨反思

实习研究小组在课例研究中的集体反思和个人反思是推动实习师范生专业能力不断深入的根本动力。首先,课例研究中的“反思”是实习师范生把自己经历的教学实践活动作为思考的对象,在依据教学设计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以后,根据自己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表现和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进行全面审视的过程。从中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成功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作为下一次教学改进的起点。实习师范生在反思的初期往往是凭着课堂教学的直觉,处于低技能混合而成的程序性、技术合理性水平层面,关注的是“怎样教学”“面临问题应该怎么处理”的问题,为达到预先设定的目的而采用的方法的效率和效果,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自我蒙蔽性。这就需要“双导师”加以引导,促使师范生不断提升个人的反思水平和思维品质。

其次,研究实习小组成员所做的课堂观察信息记录、教学过程的实录,主要是围绕教学目标和集体设计的教学方案有效性来进行的。他们在一起分享、深度讨论和交流课堂观察结果,围绕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态以及知识技能、过程和情感三维目标实现程度等进行研究讨论。“双导师”结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经验对实习师范生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等内容进行点评和指导,使他们根据点评和指导建议,能够从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探寻问题的深层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以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案,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出具体修改意见。[5]

(五)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建构活动,是一种对知识的重构活动。实习师范生在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时,必须分析课例研究各个环节之间的深层关联,这就要求他们具有缜密的思维能力、清晰的表达能力。为了保障课例研究报告撰写的有效性,“双导师”应指导实习师范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报告:

首先,阐释课例研究的相关情况,即实习师范生的专业方向、实习学校、实习时间和实习对象等,实习研究小组如何确定他们普遍感到困惑的实践教学问题以及实习要达到的目标。

其次,要呈现课例研究方案设计实施的过程:一是要求实习师范生在报告中详细说明课例设计的前期准备即学情分析,他们在实习学校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入课堂听课,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的有关情况,在此基础上他们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得出课例研究的设计意图和思路;二是要重点阐明方案实施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观察量表和工具验证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情况,真实地记录和阐释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把一堂课清晰而完整地呈现出来,并对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取得的成效和有待进一步改进的方面加以说明。

再次,审视教学成效。报告中要通过对教学成效的系统检讨来反映教学改进的情况,清晰表达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和结果,以及利弊得失,执教的实习师范生自己的真知灼见和剖析过程,以及实习研究小组集体研讨反思达成的共识,内容涉及课后的反思及研究、实习研究小组的讨论情况、课例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新的改进方案。

课例研究报告其实就是实习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对研究小组内实习师范生以及同专业的师范生有很大的帮助。[6]

猜你喜欢

课例师范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历史学师范生说课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V eraW an g
课例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