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析

2020-01-09■谢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校企教学模式专业

■谢 东

(岭南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于2012年开设环境设计专业,四个年级学生总人数约140人。环境设计专业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经营,逐渐形成一种管理体系、教学模式以及沿袭于师范教育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优势主要呈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上,其中教学模式优势最为明显。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提升与拔高实践教学、项目教学为亮点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基础教学+项目实践教学(工作室与实训室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及校内实训工作室)。

一、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设置

(一)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方向以及教学动向,也是这个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工作室制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平台。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建立目标就是依托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工作室建设成“人才培养”“科学与文化研究”“社会服务”“校企协调育人”为一体的高层次培养基地,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及科学研究优势,努力探索形成国际视野、地域特色的高校创新培养模式和制度体系,在高校示范基地中发挥示范作用。因此,环境设计工作室的创新教育和主要作用,体现在如下几点上:

首先是塑造平台,打造与培养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创建和优化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更好地推动双创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或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环境设计专业专职教师特点是年轻、积极向上、学历高、有着创新的设计理念及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强等,但大部分教师企业经历较少、实践经验缺乏等,因此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需要制定符合专业教师培养方案。现有师资培养主要有几方面措施:第一,学院搭建教学与科研平台,建立科研与教学团队,提高教师团队的科研与教学水平。学院定期举行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与听课制度,不断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此同时,通过科研或者实践项目锻炼教师团队的理论研究水平与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年轻教师继续深造以及到校企合作的设计企业顶岗实践,积累与丰富实践经验。第二,师资团队将来建设方向:一是教学团队建设,是实施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最基本保证。建立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丰富教学团队的结构性,吸取一线工作的设计师教师作为外聘教师,补充高校实践性教学的短板;二是项目团队建设,要根据项目的性质、教师特长以及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组。在实行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特长选取相应的项目完成教学目标,一方面教师通过项目教学积累前期科研基础或者实践设计能力,后期科研完成科研申请、项目设计、教学经验以及团队建设等;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对项目进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通过对课题的分析技巧研究来解决问题。

其次是工作室制教学,塑造与培养理论兼实践型职业人才。工作室制教学是以项目教学为基础,根据课程的性质选取不同项目作为课程作业,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工作室制教学,实现理论兼实践型职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一是培养学生设计师职业素质能力与身心;二是培养学生设计团队意识;三是培养学生理论兼实践型相结合的设计职业能力。

最后是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实践职业基地,实现人才培养社会对接目标。人才培养最终目的就是高校培养人才为社会所用,实现人才贴近社会、符合企业人才要求。实现人才与社会的对接方式就是通过工作室平台,实现校企合作,如企业项目让工作室教师与学生参与或者独立完成、工作室制教学需要实践型企业设计师参与教学、工作室学生与教师到企业定岗实习或实训、工作室学生毕业后可到企业进行工作完善企业人才储备等方面,简单来说就是企业提供实训或者就业条件,高校提供人才、科研理论知识体系以及工作室平台,两者优势互补,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实现人才储备,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

(二)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设置主要是指规定课程类型和性质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时应注意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分为3个工作室,有独自专业方面定位,但是它们三者的有共同点是基础课程不变,不同点体现在必修课程、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课程体系的设置一方面可以明确环境设计专业的方向,另外一方面可以明确工作室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理清专业的条理,明确不同工作室教学内容与差异化区分,课程教学与工作室教学相结合的有序安排,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1-2学期)基础课程阶段,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还没进入工作室学习,先是进入环境设计基础知识学习,如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基本理论课程等。

第二阶段(3-4学期)专业技能与理论阶段,学生进入具有专业方向、专业技能及理论课程学习,如CAD、3DMAXS、建筑史和室内设计原理等课程,学生通过对专业理论及技能的学习逐渐了解专业学习方向,理解环境设计空间的基本要求,软件学习加深对空间结构与环境的理解及表现力,同时要求学生掌握电脑软件操作能力,为进入工作室实践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阶段(5-8学期)专题设计与社会实践阶段,经过两年的基础理论学习及专业技能的训练后,学生可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工作室,各工作室也可以选择适合本专业发展的学生,形成双方互选。另外,可以根据项目的情况可以吸取其他专业的学生,丰富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更好地完成项目,再者可作为将来研究生培养的基地。

二、工作室运营模式与教学内容

(一)工作室运营模式

环境设计工作室主要分成三大工作室:陈设与软装设计工作室、城市遗产与景观设计工作室、室内空间设计工作室。工作室成立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设计、创意产业、地域文化与跨学科研究工作室——较高要求设置,主要针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本科生及今后研究生教育,使工作室成为“创新能力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工作室学生选拔制度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以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为主的基础教学;第二种就是以项目实践、学科项目竞赛或者项目研究,属于拔高程度;第三种就是针对工作室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室人员的挑选是双向选择、考核进入工作室。工作室功能分为三部分:一是教学功能,二是项目(实践项目、科研项目、竞赛项目、实践与科研相结合项目)实践功能。工作室的运营方式主要有几种:一是教学模式;二是理论研究与项目实践模式;三是孵化创业及校企合作基地模式。三种运行模式可以达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自觉性及兴趣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激发教师教学能力、科研以及项目实践等能力,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二)教学内容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类的学科,教学内容要求理论联系实践相结合是基本要求。工作室作为教学的平台,对接教学内容所需的项目、实践、科研及与社会对接的平台,强化人才培养社会化、职业化,因此也要求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多层次、多梯度的方式。教学内容的设置首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进行分类定性,确定课程的性质、类型、教学任务以及成果检验方式,才能以课程为中心,项目(或者科研)为任务,工作室为平台的教学模式。课程分类完成后就开始从解决设计问题入手,以此为中心,开展实训、实践项目、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等以提高学生设计能力为核心切入点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坚持产学结合、赛学结合、行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当地社会、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搭建平台,完善实践教学实施与评价体系。激发师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师生教学、科研、创作水平的提升,取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成果。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首先是以专业课程为基础,项目为教学内容,培养综合能力。教学活动、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作为工作室开展教学的活动形式,其中教学活动是基本而重要的活动。教学活动主要是以课程教学来完成,课程内容与任务主要以项目来完成课程活动,其中的项目主要分为虚拟项目、真实项目以及校企合作项目,课程教学活动以此为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不同课程以不同项目主题切入课程内容,教师课程导入、分析项目特点、确定课程任务,引导学生对项目做前期调研、设计草图、设计交流讨论、方案确定以及方案汇报等,逐渐形成以调研与讨论、确定设计方案与制作、方案汇报与讨论等为主的操作流程。这种良性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环境设计企业对项目的操作过程,增强对行业的认知,同时通过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与讨论,让课堂形式丰富以及让设计概念多样性。

其次以竞赛、展览检验教学效果,科研项目丰富教学内容,提升综合能力。学科竞赛和成果展览作为课程目的,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达到以赛促学的良好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综合能力。科研项目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教师团队的科研项目,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学生作为参与人,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达到师生共同完成项目研究;另一方面就是面向学生的创新创业等科研项目,教师团队协助学生从选题、申请课题、课题研究到课题结项,学生为主体,教师团队为辅助。

第三是以工作室为平台,承接工程项目,实现提升业务综合能力。岭南师范学院地处粤西地区,经济处于飞速发展过程,环境设计能力水平有限,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来说是一个机遇。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三个工作室除了承担平时教学与科研的任务外,依靠校企合作企业的力量对外承接工程项目,完成工程项目运作。通过校企合作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教学过程:一是实现理论联系实践教学,丰富教学方式与内容,锻炼教师对团队的建设与设计、工程项目把控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效果;二是树立工作室形象、宣传本专业,增加实践教学机会,实现工作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赢个学生、教师、学校与企业“多赢”的局面。

三、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是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是一个教学功能与实践功能的空间,其管理制度是以院系领导下的工作室负责人制,实行教学管理与工作室管理的体系。工作室健全及规范教学的管理体系是保障“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教学质量顺利实施的关键,其制度规范体系主要有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等。工作室建立了健全管理制度,需要负责人及团队管理与运作,因此工作室负责人及团队是工作室教学与实践教学等活动顺利完成的保障。工作室管理模式相对人性化和多元化,可根据项目或教学任务采用不同的管理制度。工作室管理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处理教学任务与实践、科研和竞赛项目的矛盾关系:一是教学功能以及实践功能区域矛盾,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三是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问题,四是校企合作协调育人的关系,五是协调处理好“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与教学成果

(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

环境设计专业以工作室作为校企合作的平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合作,引进企业设计师作为工作室实践型教师在工作室共同授课,工作室大四的学生到合作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形成了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环境设计专业注重本地设计企业、材料市场的合作,对接专业课程与实践项目;也积极建立珠江三角洲的校外实习基地,对接工作室的《毕业实习》课程。环境设计专业与设计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输送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能够给企业输送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引进企业设计师进来工作室进行授课与行业交流、作品、工艺等分享交流会,促进学校与市场的对接,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二)教学成果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革以来,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科研、学生就业方向、校企合作以及对外承接项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一是教师团队建设方面,双师型教师达到百分之百,学历上博士1人、硕士6人,职称上副教授1人、讲师4人、助教2人;二是科研项目方面,省级科研项目2个项目、市厅级项目1个项目、校级项目4个项目、核心论文(作品)10篇等;三是学科竞赛,学生获奖20多个项目,国家级2个项目、省级6个项目、校级20个项目;四是实训基地建设及实践项目上,校企合作实训基地10个,共同培养学生400多人次,校企合作实践项目30多个(如湛江市霞山区优必选机器人培训中心设计与施工项目、湛江市赤坎区碗仔翅餐饮空间设计与施工项目);五是学生就业率与就业对口也在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率基本达到百分之一百,但是对口率却较低,在百分之四十,2016年到2019年逐渐上升,接近百分之九十,这说明教学的认可度以及专业认可度不断提高,企业对学校的专业是认可的。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主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室运营模式与管理等方面探索与改革,跟进市场化需求及找准专业教学的特色定位。岭南师范学院地处粤西地区,环境设计专业利用工作室教学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以及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方式,建立科研及实践项目团队,提高教师团队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探索粤西地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特色办学模式。

猜你喜欢

校企教学模式专业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