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肌缺血动物实验技术方法在机能实验教学中的创新

2020-01-09谷东方刘妍妍任康悦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6期
关键词:白鼠机能病理

谷东方 张 箭 刘妍妍 任康悦 任 珊

(哈尔滨医科大学机能实验教学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1)

据多年的教学案例来看,以往的教学机能实验多以学科为单位,分别设立单独的实验室。例如,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以往的机能实验操作流程较为复杂,因为在其过程中需要进行反复的验证,每一个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进行实验学习时不能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理解,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面临巨大挑战。因此,近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改革,在此过程中,心肌缺血动物实验技术方法在机能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更新,本文就此进行简单分析。

1 传统心肌缺血病理模型的不足

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提倡学生根据真实的临床医学案例进行学习,真实的临床案例具有真实性的特点,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对同类药物的效能不同而产生疑惑,学生不能认识到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光反应差距有多大。医学机能实验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不得不进行全面的创新和改进。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传统心肌缺血病理模型的不足之处。首先,传统的心肌缺血病理模型具有单一性的不足之处。人类患者患有的心肌缺血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每一个患者都有其各自的病理诱因。而传统的心肌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教学。其次,在教学试验过程中所选的试验动物大多是青壮年的阶段,这本质上就导致试验结果的客观性减弱。在实际的临床病例中,大部分患病者是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而患病。显然,传统的心肌缺血病理模型也不能满足临床学习的需要。

2 心肌缺血动物实验技术方法在机能实验教学中的创新

目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心肌缺血模型是心肌缺血动物模型中最为常见的应用。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验证发现,在实验过程中,如果被实验的动物的手术进行得较为规范,并且在后期的恢复过程中营养符合标准,那么被实验的动物死亡率就会降低,并且各项生理机能都能够很好的恢复如初。与此同时,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心肌缺血患者的血液黏稠并且血脂较高。这就要求我们从这一点进行入手进行创新,要尽可能地将人类患者特征进行复制,使得实验动物的各项机能更加贴近临床病例,也就是说首先需要对实验动物进行血液粘稠度以及提高血脂的相关实验步骤,然后再进行正常的手术制造心肌缺血模型。医学机能实验教学应该达到能够让学生通过对人类患者病例进行研究,并将基本机能特征复制于实验动物之上,使得实验动物的基本特征尽可能地符合实际临床病例。在实际的教学中,医学实验教学中主要的步骤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的临床紧密相关。因此,如果要对心肌缺血实验方法进行创新,首先要认识到一个专项实验是具有很高的综合性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教学,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明白实验的目的以及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对心肌缺血动物实验技术方法在机能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方向进行论述。

2.1 深入研究血液黏度增高等病变

未来,医学教师应该根据心肌缺血的发展情况,多向医学学生指导学习方向。在研究临床的药理作用上,应该将人类患者的病理反应复制到被实验的动物体内,让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病理反应的全过程,了解每一个病理阶段的变化,确保学生能够学习到真正实用的技能,减少学习与实践的差别,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引导学生探究如何使得实验动物的血液粘稠度更加接近于相同人类患者等,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这也是该项实验的重要发展方向,具体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我们以白鼠为例。高脂肪的食物和高胆固醇的食物可以有效提高白鼠的血液粘稠度,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使用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对白鼠进行灌输的喂养,这样就可以达到实验动物的血液粘稠度,并可以通过实验的不同阶段对白鼠进行实地的观察和研究。

2.2 引用特殊仪器装置提升实验效果

经过实验发现,白鼠熬夜之后,由于其睡眠时间的缺失更容易引起白鼠的病理变化,提升白鼠冠心病等发病的可能性。因此,可以引用先进的设备装置,在白鼠的生活区安装可以循环转动的滑板装置,通过科学技术为这个滑板装置设定时间。比如,在特定的熬夜区间进行滑动,为白鼠模拟创设一个虚拟的熬夜环境,迫使白鼠在不断地运动过程中熬夜运动。当白鼠长期处于这样一个熬夜的环境之中,会更容易诱发其病变的可能性。这与人类长期熬夜发生病变是一样的道理,人类患者长期熬夜以及不规律的饮食作息会增加患病的机率,诱发疾病。所以,通过引用特殊的仪器装置使得白鼠模拟人类熬夜、不规律作息的特征来模仿人类患病的场景,可引发疾病。医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以上办法结合具体的实验药物进行综合运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增强实验效果。在此期间,通过定期的观察,当白鼠的血液粘稠度达到病变的条件时,这时就是学生可以进行二次外科手术的最佳时机。这时采取的方法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左冠状动脉结扎法,通过延长白鼠血液黏稠的时间,可以增强血管壁发生病变,这时最适合进行外科手术。在医学机能实验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依然是尽可能地使得实验动物的病理特征与人类患者相吻合,以此指引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和研究。

2.3 结扎冠状动脉动制造心肌缺血模型物病理模型

结扎冠状动脉也可以制造出心肌缺血模型。一项医学实验需要被实验的动物的各项机能特征要近似于人类患者,以此来推动医学实验的成功和准确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进行操作和学习。由于目前的医学实验的设备还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最佳实验效果,所以医学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左冠状动脉结扎,这样更加符合当前的医学实验设备标准。例如,在医学实验中,开胸法具有直观省时的特点,对于学生的理解相对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和掌握。由于冠脉病变的部位相对稳定,每个体检的差异不为明显,但是在手续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呼吸机,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动物的死亡率依然很高。因此,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冠脉,用这种方法制备的模型进行实验研究,结果相对准确,误差小。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单纯地采用直接的结扎方法不利于实验的效果,不能够使得实验动物的病变原理与人类患病者相近或相符,这样将严重影响学生研究实验的正确方向,不利于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式验证正确的病变原理。

2.4 设置递进式实验课

医学实验课程讲求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因此在医学教学实验过程中,医学教师应该为学生设置递进式的教学实验课程,精心设计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这样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客观真实。在递进式的实验课程设计中,其中的第一步就是医学基本知识的基础知识实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病理较为适合的手术方法,以及让学生适应并且熟练掌握常用手术仪器使用方法。这一阶段实验的设计主要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技能和本领,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例如,在一些医学实验中,由于实验动物的各项体制机能与人类患者的体制机能有所区别,导致心肌缺血的实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与实际的手术操作有所差别。学生在进行实验前要对其具体的差别,有可能产生的差异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对这些差异进行分析,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弥补,更好的达到实验的目的,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这一实验的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急性心肌缺血疾病的病变原理,拓展学生的学识和眼界。其次是综合性实验的设置。这一步主要强调综合性。主要运用于与生活中常见的临床病例相关的实验。递进式实验第三个阶段是自行设计性的实验。这一步骤的设计主要强调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进行自主的实验设计。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完整的实验过程是需要医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精心的设计、缜密的探讨以及规范的操作才能完成的。例如,在心肌缺血动物实验技术方法在机能实验教学中,学生需要提前对学生对实验的目的进行了解和熟悉,并据此主动去查阅相关材料,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思考,制定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实验的目的。正确的医学实验的引导可以让机能实验的教学更加清晰直观,让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掌握实验的精髓,提高学习实践的效率。与此同时,医学实验需要医学教师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思维。首先,要让学生对心肌缺血动物实验技术进行完全的理解和掌握,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可以很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目前,很多医学学校开设了不同主题的训练课程,分别对学生的进出医学知识、基本仪器的操作方法以及常用手术设备的专项知识进行训练和培养,为学生的医学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能够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也是为设计性实验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得心肌缺血模型更加贴近于临床病例,有利于学生的医学学习,促进学生的实验学习,提升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上为本文的全部见解,心肌缺血动物实验技术方法在机能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需要我们在实际的临床试验教学中不断探索,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医学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猜你喜欢

白鼠机能病理
人体机能增强计划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鼠国要上天之火药烤白鼠
再论机能的刑法解释方法论
小白鼠会排队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三理”机能实验在中医药专科学校教学中的探索
铅对实验白鼠神经系统的影响
黄芪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病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