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下普通高中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进及高校应对建议
2020-01-09郭明黎
郭明黎 丁 戈
([1]重庆市鱼洞中学 重庆 401320;[2]重庆文理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材料与修复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2160)
新时代建设需要符合新时代特征的各类人才,高考作为我国输送高级人才的第一次大选拔,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不同的时代阶段,对人才的选拔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传统的高考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传统的高考模式迎来了意料之中的重大变革。自2014年9月新高考改革启动以来,多个省(市)已参与到新高考改革的潮流中,本次高考改革,涉及面广,改革程度深,从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到学生素质评价、高校录取制度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湖南、福建、重庆等八省市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提出和试验,明确规定自2021年开始,全国范围内新高考将采取“3+1+2”的选考模式,“3”代表全国统一高考科目,分别为语文、数学、英语,每科满分 150,总分450分。“1”代表考生必须选择物理和历史当中的其中一门,满分100;“2”代表考生在生物、化学、政治、地理四门课程中,任选两门,每门满分100,总分200分,即新高考考生的总成绩由语文、数学、英语和三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总和构成,满分750。新高考制度的提出和改革,是经过多省市结合自身教育水平条件和试验所提出的,具有其合理性和先进性。当然,新高考改革对普高教师教学、新时代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高等院校招生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新高考背景下对教师、学生、普高以及高等院校录取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做进一步的探讨。
1 新高考改革意义
1.1 利于科学选拔人才
新高考改革最大的亮点在于摒弃了传统的文理分科的单一培养模式,文理思维的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注重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现在的高校人才选拔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文化考试和职业考试并举,比如,高职技术类院校不在将文化成绩作为其录取的唯一衡量标准,而是适当地增加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并且,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往往更注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替代了传统较为刻板的命题和考核方式。同时,新高考采用“3+1+2”选考模式,高校在录取招生时,按照考生历史和物理两个类别进行录取,分别划线、分别录取、平行投档、统一录取。考生可根据考试成绩和个人能力、兴趣特长等选择自己喜欢的院校和专业,各类高等院校也结合考生的成绩和兴趣爱好,设置对口的专业和培养方案,做到考生和院校之间的双向选择,确保高校选拔合适的学生,学生能就读到喜欢的专业。
1.2 利于发挥自身特长
传统的高考模式是文理分科,考试科目十分固定,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在新的考试模式,学生不再刻意为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下功夫,更有时间和精力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选择擅长科目。在高校录取方面,传统的录取方式是高校按考生的成绩高低排序,择优录取,虽然可以选择多个平行专业,但很多考生还是会面临专业调剂的现实。“3+1+2”高考模式实行后,学生录取志愿组合方式也发生变化。将考生的志愿划分到专业,撤销专业志愿调剂,重视了学生对专业选择权,结合自身特长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1.3 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1+2”高考模式对学生的主体评价以及高校招生录取主要依据三个部分,分别是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因此,在新的考试模式下,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唯分数”,而是更注重“过程评价”。特别是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录取的依据之一,表示新的高考和人才培养方式更加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良好品德的培养。此举有益于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充分肯定了学生平时的努力和成绩。因此,对学生评价体系的变革,往往使得学生把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以前完全的高考分数转移到自己兴趣爱好的培养,进一步促进个性的发展。
2 新高考对普高和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中国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新高考改革的目的就是把“教、学、做”统一起来,变成一件事。新高考下,高中教学活动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当然也要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和良好道德的养成,因此,高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根据新时代,新技术的引领,懂得自身变革,才能培养出新时代各类人才。
2.1 重视学生习惯性教学评价
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能否成才的重要品质,中小学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的雏形,没有学校教师正确的引导,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坏习惯,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生活习惯,行为举止等进行观察、记录、指导。教师可以采用激励或者积分制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体系中,引到学生发现并克服自身的惰性和不良的行为习惯。
2.2 拓展教师交叉学科知识范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需备好自己所承担课程的教学内容,讲授即可,但在新高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显然传统刻板的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显的苍白无力,新高考旨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延伸到课堂之外、学科之外,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的探索过程,教师必然要为其答疑解惑。因此,教师如果没有交叉学科的知识储备,将无法很好地给学生做好答疑解惑,在新的高考背景下,拓宽教师的交叉学科知识面显的尤为重要,如化学教师要适当的掌握生物,物理,人文等方面的知识,政治教师需要学习历史、生物,外语,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总之,教师良好的交叉学科知识储备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学生对课程的把握和理解会更加深入,做到真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2.3 普高应提供良好的平台,激发学生表现力
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非一日之功,普通高中作为实施的主体机构,应该及时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组织各项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并发挥优势特长的平台,通过提供硬件资源的配置,激发学生的活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信心。
3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进
3.1 评价内容多元化
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应该具有广泛性,应该从学业考试,特长爱好,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等方面综合考察。具体来讲,学业考试应该是评价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最为关注的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双重考察。爱好特长等同于艺术素养,着重在于培养学生艺术方面的独特感受、对美追求和艺术的精神表达、激励学生积极发挥并展现出来。兴趣爱好是一个人的良师,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积极发现美、才能够学会欣赏美,进而才能获得创造美的心灵。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就是人格的培养,培养青年学生爱党爱国,具有坚定地人生理想和信念,要为人忠实守信,团结友爱,遵纪守法等各个方面。身心健康主要针对于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理素质等方面。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加体育测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有更远的未来,同时,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现个别案例,及时纠正和引导,确保学生拥有积极向上人生态度。社会实践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经历等情况。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亲历感受,这些东西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3.2 评价过程严谨并有用
在确定了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之后,综合素质评价开展过程中,保证其严谨和有用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现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学生快速成长的需要,更要为高等院校的招生录取工作提供参考,服务于高等人才选拔,因此,为了确保在评价过程中的可靠性,新的高考改革制度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评价记录和评价结果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其中《办法》明确规定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各个环节,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上传确认、形成档案和查询等环节。各个程序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足和弱点,及时提供成长过程帮助,然后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做出初步判断,根据学生的表现,大范围区别不同类型、层次水平、优势潜能、个性品质等,为招生录取提供参考。
同时,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要有用,切实能为高等院校的招生录取提供可靠的参考。相对传统的高考模式,新高考改革要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等院校的招生录取中使用,相关文件明确指出,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形成考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或成绩,并在考生录取指标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要求普通高中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指导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过程记录、保证记录的真实性,并形成学生档案资料,着力构建综合素质评价基础工作体系,建立完善诚信工作机制,切实做到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录取中能够保质保量。
4 高校的应对措施
4.1 建议高校招生增加面试环节
从1978年高考恢复以来,我们国家高等院校对考生的录取都是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而缺少其它综合能力的考核,比如特长爱好、创新能力、品行品德、心理素质等等,新时代,衡量一个人才的标准,不能单独注重考试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才是当代青年人才具备的良好品质,在过往的高考制度和大学的录取原则下,我们高等院校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十分低下,这些现象也是我们过往不完善的高考制度的产物,在新的高考改革制度下,大学招生办应设立针对于考生的面试部门,对考生的心理素质,爱好特长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个人的表现,长期跟踪,如发现有心里素质不健全的考生,可以及时上报学校相关部门,在今后的大学教育期间做有针对性的引导。对有特长爱好的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们不仅接受了良好专业素养的培养和训练,也使得自己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更能保障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心态。自信、阳光、有专业素养的大学生才是当今时代青年人具备的品质。
4.2 实行大类招生和弹性培养模式
实行大类招生和弹性培养模式不仅能方便高校快捷、高效地选拔人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考生盲目填报志愿现象。所谓大类招生,指的是高校将本校所有专业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进行专业类整合,除了本校的几个特色专业,可适当调高录取线外,其余的专业在录取考生方面设置相同的分数线,这种大类招生方式可以在某些省(市)或者某些高校内试验2-3年,综合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弹性培养就是指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伊始到特定时间内(如一年内),学生可以转换专业。因为很多考生,特别是一些来自偏远,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考生,他们对大学、专业设置乃至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是很了解,选择专业充满盲目性,往往进入大学后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的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而出现厌学、自我放弃的情况在当今大学校园内频发,因此,大学应该建立弹性培养人才模式,学生入学后先根据自己选的专业进行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综合表现、兴趣特长等,决定是否愿意转换到适合自己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给刚入学的大学生一个适应的过渡期,这样,学生即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也使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5 结束语
总之,新高考摒弃了传统高考模式下单纯依据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同时,也对教师教学、新时代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高等院校招生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高考改革正在持续开展当中,普高、学生、高等院校都面临新的挑战和困难,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相信在新的高考制度下,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能培养出知识储备更丰富,人格更健全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