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高校的价值研究
2020-01-09翁卉宁宋林君
翁卉宁 宋林君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1 高校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及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高校要积极开展价值观教育
青年在大学期间不仅只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在此阶段逐步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坚定了理想信念,具有正确价值理念的年轻一代,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生力量。
高校是青年聚集的地方,是青年信念品德的重要培训基地,承担着引领青年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使命。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领,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和错误思潮的影响。高校对青年价值观的放纵甚至错误引导,将滋生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污染社会人才的后备队伍。加强价值观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是高校的必然使命。
1.2 廉洁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正廉洁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素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诚信、正直、节俭、尽责、拒腐、自律,能涵养正气,提升个人道德素质。廉洁教育中包含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将为青年建立正确价值观提供一盏明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信仰信念,把住关键环节,正确对待名利。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价值观教育的价值
2.1 非遗内容提供廉洁文化故事
许多以舞台表演或绘画、雕刻为主要形式的非遗,往往把优秀传统文化和廉洁思想融入表现内容。在戏剧曲艺类非遗常见忠君爱国、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如《赵氏孤儿》《精忠记》《岳母刺字》;歌颂为官清廉、惩恶扬善精神、为老百姓伸张正义的《七品芝麻官》《徐九经升官记》等;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的《李逵负荆》《单刀会》等。
2.2 非遗传承人树立廉洁人物典型
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非遗的传承在时间的冲刷下,都会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代的变迁往往给非遗传承人带来诸多压力或坎坷。而这些传承人却不忘初心、刚毅坚韧。如浙江的龙泉宝剑非遗传承人陈阿金、富阳竹纸省级传承人蔡玉华、湖笔制作国家级传承人邱昌明、灰雕省级传承人朱英度等各类非遗传承人。这些传承人淡漠名利,几十年如一日的勤于技艺,谋求突破,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匠心精神,足以感召广大人民树立敬业、朴素、个人追求,唱响清廉的时代价值。
3 “非遗进高校”具有丰富的价值观教育价值
非遗历经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沉淀,内含了中华民族历来提倡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精神。又因其形式,诸如戏曲唱腔,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具有较强的传播性和良好的“以文化人”的特点。
在文化形式上具有的观赏性、通俗性、传播性、活态性;文化内涵上具有的廉洁、廉政,知理守义的内核,使之成为高校推进廉洁教育的不二之选。在教育和文化部门的联合推动下,“非遗进校园”活动持续开展,在深入宣扬“文化自信”的同时,同时也传播了廉洁文化,推动着高校的廉洁、价值观教育。
纵观当前,“非遗进校园”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校园非遗讲座,分享非遗文化,品味非遗魅力,如重庆师范大学邀请“木版水印技艺”传承人魏立中进校园,扬州大学请了扬州刺绣技艺、雕版印刷技艺、剪纸技艺、融化制作技艺的大师进校园,传承人展示非遗风采,讲述非遗故事,传播非遗文化。二是建设非遗社团,开展社团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传承文化发展平台,如云南大学设立“传艺坊”——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社团;上海师范大学“秋石印社”传承篆刻技艺社团;同济大学存有京、昆两个戏剧社团等。三是开展非遗文化研究,通过师生参与非遗文化研究,构建高校参与非遗传承,如云南大学开展民族非遗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与传播”项目组的开设,完成长达15万字的调研报告、9万余字的采访稿和口述史、2部多语种非遗百科、2部多语种非遗纪录片、5种非遗合作文创等。
非遗文化与高校廉洁教育在第二课堂的开展有着极强的适配性,其包含的廉洁精神能使高校学子在或观看表演或动手实操中,体味到廉政文化带来的道德品格观念上的魅力。
3.1 对青年的敬业精神的培养
以邀请传承人、工艺技艺持有人参与通识类课程教学或直接开设实践类课程的非遗传播形式,通过观摩和体验工艺技艺类项目,使当代青年在完成一件作品的过程中沉下心来,发觉心性中安静、耐心的一面,培养他们“爱岗、敬业、负责”的“工匠精神”。
3.2 对青年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些非遗社团的创立,力在将传统与潮流结合起来。将现代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与活力,创作大众喜闻乐见的新的文化内容。能培养他们迎难而上,创新敢为,为人民服务的廉洁应用精神。
3.3 对青年的廉洁精神的培养
非遗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忠孝亲友等价值观融合在戏曲故事、民间故事、传统节日的源流传说、非遗传承的故事中。青年可以通过观赏戏曲本子、折子;听说、理解节日源流传说和非遗传承故事,从而体悟到廉洁文化的内涵,明白廉洁之于青年人成长的必要性。
4 推进“非遗进高校”的实践路径
4.1 完善体制机制
政府应当大力支持“非遗进高校”活动的开展。一来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升到学科学习高度,推进非遗文化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不要仅仅把对非物质文化的学习局限在选修类课程中和艺术层面上,要提高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的重视程度,要用学科研究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体悟。二是举办相关的专业竞赛,以此来提高非物质文化研究者和非物质文化从业者的社会认可度,来吸引更多的新鲜血液,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研究中去。通过一些政策来引导高校学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切的体悟和学习,内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清廉方正”的价值观,实现非遗进高校的廉政教育价值。
4.2 优化指导队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传神的韵味。没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长时间浸润过的人,无法全然体味非遗文化下的“正气”,更有可能因为个人理解的偏差,曲解和误导后继者,反而致使其与发挥非遗廉洁教育功能的初衷背道而驰。这就需要我们对进校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导队伍有较高的要求。而较为成熟的客观做法是:聘请各级各类非遗传承人进课堂为非遗传承“正骨”,并鼓励高校经验教师与非遗传承人互助合作,加强课堂实操效果。
4.3 设计教育载体
除去学科研究以外,各高校在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活动时,要设计最适合的教育载体。调查与本校最普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优势,最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的廉政教育效果。要发掘当地、当代学生最感兴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当地地域文化,运用大学生社团、名家讲堂等的形势,把非遗项目中的廉洁教育观,传递到高校学生们的心里去。
4.4 强化校地合作
从人民中来的东西只有到人民中去的时候才最本真。文化的诞生与回归不外乎如此。真实、成熟的呈现方式能更好的浸润学生、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廉政教育的价值。高校应当强化校地合作,大力支持引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演出,开展组织参观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剧院等活动,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廉政教育上的生动性、活态性和传播性,打牢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