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高职“金课”建设研究

2020-01-09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6期
关键词:金课高职课程

曹 武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益阳 413000)

课程是学校人才培养环节的核心要素。大学生从大学学习活动中受益最直接、最显著的就是多种多样的各门课程。课程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堂认知体验和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施主体,肩负着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高职课程就是本科压缩版”的思维惯性与舆论压力下,高职技术技能型课程建设仍然是任重道远。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态显著重塑了高等教育教学生态。网络教学以丰富的音视频媒介学习资源、直播互动等沟通方式,改变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空间形态,改变了技术技能的学习形式。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聚焦职业能力的良好学习习惯构建和技术经验有效传授,从而促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具备更多的满足感和获得感。

1 需求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由生理需要(如食物、空气等)、安全需要(如安定的工作、人身安全)、归属与爱需要(如结交朋友、团队归属感)、尊重需要(如自尊、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我需要(如激发自身潜能、超越自我)五个等级构成;已满足的需要不具有激励作用,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当某一层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的满足后,才能追求高一层级的需要。该理论指出个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尽管有其内在缺陷和不足,但是该理论框架遵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种重要的激励理论。

2 何谓“金课”

“金课”是课程的一种高级形态,是具有高水平的学习质量和高水平的教学质量的课程形态,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简称“两性一度”)的特点。与其相对的是“水课”,即低阶性课程、陈旧性的课程、教师不用心上的课程。“学生天天躲在寝室打游戏、教师讲台上照着PPT念经、期末考试前学生挑灯突击背书、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高质量的互动与交流”等高校教育教学异象,是“水课”的真实写照,也是“金课”建设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征途上,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对于高校提高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金课”包括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社会实践“金课”等类型。近年来教育部启动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分批建设一万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和一万门省级一流课程,对于“金课”普及推广、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分层分类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定位于一流标准的“金课”建设,是教育育人目标的回归,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金课”建设围绕课堂教学这个核心,涉及课堂内外、课程始终、师生角色、考核评价等教育教学多个方面。在师生互动方面,“金课”从常规的课堂大满灌和简单式问答,跃迁到学生敢于质疑领域中的权威、生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大辩论。在教学过程方面,“金课”教学活动设计环环相扣、处处呼应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一个个教学情境中顽强拼搏,历经险象环生的团队合作和情境体验,实现高质量的满足感。在考核评价方面,合理的课程评价是与教师对自我、学生的严格要求分不开的,师生之间最不应该形成的就是“互相敷衍、只求(考试)好过”的默契。考试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一种重要方式,考试试题的设计要注重内容的高阶性和挑战度,要能检测学生的深度学习成果;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更要加强技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现场考核,有的放矢地分配技能、知识、素养的考核权重。新时代的“金课”建设,应当注重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的主体和主角是学生,学生应当成为课程设计的中心;考试并非检验学习成果的唯一手段,技术技能测试也是重要评价方式;教师要关心关爱学生成长,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互动,持续关注课后个性化辅导,关注课程育人成效。

3 “金课”建设研究述评

新时代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2018)提出建设中国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陆国栋(2018)、李志义(2018)分别从“水课”与“金课”的比较分析中,阐述了课程建设中的去“水”留“金”。崔佳(2019)从大脑信息输入视角聚焦“金课”内容的教学设计。马浚锋(2019)从受教育者学生选课的视角实证分析了大学“金课”特征,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是课程吸引力的主要来源。李芒(2019)提出大学“金课”的七度教学特征(难度、深度、广度、高度、强度、精度、温度)。冀宏(2019)分析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行业课程“金课”,具有认知高阶性、目标导向性、内容前沿性和实践驱动性等特征。王伟毅(2020)提出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的三特征(职业性、动力性、系统性)和六要素(课程讲思政、教学内容新、教学方法优、考核方式活、教材精品化、教学团队强)。

“金课”的高阶、创新、挑战性特征,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高端引领性,决定了学生的深度学习挑战,决定了教师的授课胜任力水平要求。市场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金课”建设,更加凸显职业能力、核心技能在教与学双向互动中的深刻内涵,更加凸显大学生差异化需求的指导作用。

4 适应学生分层需求的高职“金课”建设

4.1 融入游戏和思政元素,引领学生主导需求

当前大学生大多是零零后的Z世代(互联网世代,一般指95后和零零后),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价值追求个性化、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学习方式自主化、娱乐生活网络化,移动网络行为多样,偏爱网络游戏;人生处世更加理性和务实。相比90后,零零后的兴趣发生了系列变化——例如从大众音乐到细分音乐、从不务正业的游戏到竞技性的电竞体育、从短视频观看者到短视频创作者、从内容IP到品牌IP。

在课堂教学方面,与热火朝天的校外培训机构的健身课程相比,大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的满堂灌输、鸦雀无声、低头玩手机等现象值得反思。适应学生偏爱手机游戏的特征,在教育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融入“王者荣耀”等游戏闯关元素、课程思政元素,用熟悉的网络游戏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课堂教学导流;融奖励于游戏闯关过程中,层层加码,激发大学生的深层学习动机,调动学生上课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参与感和获得感,坚定文化自信。

4.2 重视同伴学习与分享,满足学生社交需求

人类社会是集体社会,人群是群居群体,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交需求是人的本质需求。思维活跃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在集体活动中最渴望获得来自同伴的认可、渴望与同伴的分享和交流。小组学习是大班教学应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方式,也是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小组学习基础上的同伴分享,是满足学生社交需求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载体。

高职混合式“金课”教学内容、学习活动的设计聚集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在合理分组基础上,课前教师通过QQ群(微信群)互动方式布置导学任务,引导学生预习并观看视频,促进小组交流研讨和同伴学习,及时督促学生完成在线测试,收集学生问题,有针对性地备课。课中各小组通过分工与协作、研讨交流,触类旁通、凝聚共识,小组PK,展示交流学习成果,为小组荣誉而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归纳学生问题,答疑解惑。课后教师对各小组逐一辅导,总结反思,肯定成果与进步、探讨改进提高之策。课前课中课后全程高频互动,在愉悦的课堂互动氛围中,同伴之间的学习输出与分享交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团队归属感。

4.3 通过以赛促学,提升学生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的最高层次需求,是一种关于追求卓越、挑战自我极限的兴奋、满足状态。自我实现需求通常是金字塔尖的领军者的主导需求。对于“技术达人”、“技术控”等少数自律学生而言,钻研技术开发的更快速度迭代、更高层次集成等境界,就是一种苦行僧般的自我实现需求的充分表达。

职业技能大赛(校级、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是职业能力的竞技场,也是技术技能的深度学习课堂,是高职“金课”建设的“珠穆朗玛峰”。通过大赛项目的实习实训,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逐步提高对抗性和挑战度,促进学生的高阶职业能力培养,满足其自我实现需求,是激励学生戒骄戒躁、勇往直前、奋斗圆梦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金课高职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