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现代学徒制研究动态评析

2020-01-09卿利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6期
关键词:学者国际化院校

卿利军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 湖南·永州 425100)

1 有关概念界定

1.1 高职教育国际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特色是以技术应用为手段,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制定国际化策略,培养国际化的高技能人才,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推动国际化。因此,可以这样界定高职教育国际化:高职教育国际化是以技术和应用为特色,以培养国际化中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融合国界和文化差异为手段,创建不同观点并存的和谐氛围环境,实现高职教育的管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

1.2 现代学徒制

大多数学者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地位的立法成功作为现代学徒制的改革标签。若从正式的官方表述来看,现代学徒制的首次官方用词出现在1993年英国政府宣布实施“现代学徒制(Modern Apprenticeship)”的计划中。我国在引导现代学徒制开展的政策文件中,多将现代学徒制作为一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工作而开展推广。它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内容,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 研究动态述评

2.1 国内研究动态

(1)现代学徒制内涵探析研究。现代学徒制的概念内涵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逻辑起点,继国务院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指导文件后,现代学徒制的本质意蕴、要素内涵与实施路径逐步深化细化,基本实现了学理意义上的逻辑自洽。以关晶、石伟平、赵志群、陈俊兰、杜广平等学者对现代学徒制概念内涵的多元探索,丰富了现代学徒制的语意表述。笔者认为有必要明晰现代学徒制与我国传统学徒制及国外学徒制的区别,只有厘清我国现阶段所提出的现代学徒制的时代意涵,才能使发展现代学徒制的本真目的更好发挥效用。

(2)现代学徒制的国际比较研究。不少国内学者在研究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构建时亦会对世界范围内的学徒制发展特征有所涉及并进行比较。关晶、石伟平、李铭辉、李梦卿、杨妍旻等学者详细论述了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法国等西方国家发展现代学徒制的经验做法,用以指导试点建设工作展开。现代学徒制的成功复兴与经验累积在西方国家已有较长的历史,我国近年来才兴起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有必要从这些教育发达国家“取经”,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开展试点工作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我国学徒制的历史发展研究。关于学徒制的溯源与历史发展研究是甄别现代学徒制蕴含元素的重要基础。目前对我国传统学徒制议题进行专项研究的文章数量不多,已有文献多以学徒制的某一历史发展节点或特征进行描述。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的传承和发展,而传统学徒制亦是职业教育的最初形态。学者们对中国学徒制历史流变与特征的探究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学徒制在本土实践进程中的当代价值与内涵。

(4)高职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困境研究。学界对我国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研究相对较多,其中对高职院校试点运行现代学徒制的困境研究较为关注。张启富、杜启平、熊霞、吴建设等为代表的学者对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所出现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详尽研讨,这有助于高职院校更高效率的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5)高职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实证研究。在中国知网对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实证研究进行文献检索,实证研究成果相对其他主题较少。目前由于试点工作方兴未艾,国内对试点高职院校进行规模性研究的成果少,以个案或专业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多。研究成果以经验总结性表述多,上升至学理层面少。

2.2 国外研究动态

(1)企业参与学徒制培训意愿研究。国外学者对企业参与学徒制培训意愿的研究多从企业的成本收益、市场环境为主要参照点来进行衡量。Gary Becker、Paul Ryan、Normann Mueller、Samuel Muehlemann等学者是代表人物。这些以企业为主体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研究丰富了学徒制的相关内容。

(2)学徒制中师徒辅导关系研究。学徒制开展的基础需要稳定的师徒关系作支撑。国外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Kathy Kram、Stephen Billett、Chris Hollan 等学者指出,学徒制中师傅的辅导不仅在于体现同事之间的基本同理心及支持程度,亦是为了加快企业生产目标的实现。

(3)学徒制质量保障机制研究。国外对学徒制开展的质量研究主要围绕着政府职责及校企沟通等方面进行。Doug Richard、Stephen Evans、Lene Tanggaard等学者指出,在校企之间开展学徒制培训时,应协商建立学徒评估实践,提高学徒学习过程的质量。这些通过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进行了有机结合。

2.3 研究动态总体述评

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西方国家早已实施多年,无论是理论上的研究还是实践中的探索已有大量积累。而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尚处于试点推行阶段,实践的发展对理论成果的支撑和指导需求还很强烈,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依然存有较大提升空间。

(1)理论循证研究亟待强化。国内对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理论循证研究大多围绕着成本收益理论、新制度主义理论、工作本位学习理论等经济学领域的经典理论进行概述,对跨学科、交叉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较少。

(2)现代学徒制国际合作育人体制机制研究亟待深化。当前对如何构建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体制机制的研究多基于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学徒制职业教育实践经验,将其开展情况、运行模式、效果反馈等当作我国现代学徒制体制机制建立的参照要素,而富有针对性地研究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的现存问题的优秀成果较少。

(3)现代学徒制国际合作育人实证领域研究有待加强。现有成果的现代学徒制国际合作育人实证研究部分非常稀少,这其中虽有着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起步较晚的因果关系影响,但相较于国外的学徒制开展及研究情况来看,我国对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确实是亟需加强的。

(4)研究方法手段有待拓宽。当前研究方法中,对实验研究、预测研究、现象研究等教育研究方法的使用还有待加强。同时,采取多学科角度交叉研究的路径应受到学者关注。此外,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个案研究与系统研究相映衬、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促进的研究方式也应在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的未来研究阶段加以实施利用。

3 研究意义

3.1 理论意义

(1)丰富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论体系。我国高职教育在探索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历程中,从工学结合到订单式培养再到现代学徒制,累积至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全球化的今天,很有必要从高职教育国际化背景出发,探索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路径与相应的保障机制,丰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完善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论体系框架。

(2)落实“工匠精神”的时代意涵。“工匠精神”的当代意蕴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诉求。研究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相关内容,是对传承、培育、弘扬“工匠精神”的有益探索,对于解构“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落实“工匠精神”的时代意涵具有一定学理意义。

(3)加快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进程。无论是从概念意义上将现代学徒制定义为西方舶来品的“本土化”改良实践,还是汲取从我国技工学校教育开始便具备现代学徒制雏形的“本土”发展经验,高职教育界希冀这些研究成果最终能落实到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实践进程之中。

3.2 实践意义

(1)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借助高职教育国际化,探索现代学徒制国际合作育人新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广大试点高职院校进一步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指导,若行之有效将会产生辐射效应,最终有助于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

(2)增强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有效性。目前我国产教融合依然存在规范性不高、参与度不深、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本课题旨在以国际化视野,明确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等相关利益主体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权责利,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稳定且可持续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生态体系,从而更好提升学徒技能水平,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3)推进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制度化建设。当前处于试点阶段的现代学徒制离预期理想水平还存有一定差距,在高职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完善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科学决策提供一套稳定、可持续、可操作的理论依据和策略构思,推进我国现代学徒制朝着制度化、科学化方向不断健全完善。

猜你喜欢

学者国际化院校
聚焦港口国际化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学者介绍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