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情景剧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2020-01-09刘靖宇
刘靖宇 吕 迪
(吉林省舒兰市第七小学校 吉林舒兰 132600)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环节中开展情景剧教学,可以使政治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形象,能够保证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主动展开学习,从而改变学生对单一教学模式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枯燥无味”的错误认知。在开展情景剧时,教师要注重构建课堂情境,结合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演出,在情景剧中融入“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充分发挥情景剧对学生的教化作用。
一、情景剧的应用价值及作用
(一)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采取的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上教授理论知识,学生在课桌上认真记笔记的机械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长期得不到提高。针对这种弊端,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编演情景剧。学生在参与情景剧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课堂完成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转变。
(二)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
教育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和传授的过程。经验来源于社会实践。简单来说,经验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对客观规律的总结。学生学习经验的过程就是学生树立三观的过程。因此,开展好“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此阶段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入情景剧可以达到“寓情于剧”的效果,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1]
(三)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
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情景剧的演练,需要学生从多方面予以配合,如剧本的选择、任务的分配、角色的选取和表演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都需要学生之间展开细致入微的沟通与合作。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会通过合适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设计、表演理念,还要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学生就能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情景剧的开展手段
(一)剧目准备阶段
在剧目准备阶段,教师就要对课本知识进行认真研究,选取适合学生编写剧本的理论知识确立主题。教师将剧目主题分配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点对剧本进行创作。在确定参演人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和理论知识水平为学生分配角色,并针对学生的特点对剧本内容进行调整。在开展排练和预演环节时,教师要从旁指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角色的内心活动,并通过反复排练,找出演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课堂演出环节
在课堂演出环节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编写的剧本演绎出来,从而使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在演出完成后,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景剧的教化作用,结合情景剧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思考情节背后所蕴含的普遍性哲理,确保学生在回味剧情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及理论。[2]
三、情景剧教学反思
(一)情景剧活动的教育性
此阶段学生的思维观念和学习能力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个人思维都具有很强的可塑造性。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性,从而为学生养成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思维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
(二)情景剧开展的可行性
情景剧作为一种室内剧种,可参与度高,所需教学资源简单。因此,教师要为情景剧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在剧情开展前,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的准备工作,保证学习与活动两不误。在演出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指导学生理性分析,使学生有所收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情景剧活动,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字水平、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一系列的优秀道德品质和个人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景剧的教化作用,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对道德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