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口腔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0-03-23王炜
王 炜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2)
口腔解剖生理学课程为口腔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是为后续其他课程奠定基础的重要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1]。在教学中发现,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学生接受较困难。因此,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我们本次选2018级102名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实行课改教学,并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研究,以探索高职口腔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我们选2017级126名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为对照组;2018级102名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为观察组。对照组男性66名、女性60名,年龄18~20岁,平均(19.1±0.5)岁;观察组男性56名、女性46名,年龄18~20岁,平均(19.2±0.4)岁;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文化基础课成绩方面进行了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对照组:开展传统教学方式,以理论讲解、单项技能训练为主,实验课时及理论课时分别为12学时、44学时。
观察组:开展改革后模式教学:1.实验课时与理论课时分别调整为22学时、34学时; 2.教学内容分成:①口腔颌面解剖模块教学:包含颌面部骨形态结构与毗邻关系、颞下颌关节解剖特点、口腔颌面部神经纤维及血管等。学生在学习中需熟练掌握颌面部骨结构特点,并掌握其构成、神经支配及血液供应;②口腔生理模块教学:使学生在联系临床实际基础上充分掌握口腔颌面部各个器官基本活动原理、发生条件及相关影响因素;③牙体解剖模块教学:使学生充分掌握各类牙齿形态及生理功能特点。3.教学方法改革:①现代化教学:以多媒体图片形式增强学生形象记忆及课堂趣味性;②PBL教学:在讲解牙体解剖结构时,找出各个牙形态及区别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观察离体牙、牙齿模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最后归纳总结;③案例教学:选典型病例穿插在教学理论知识中,如讲解磨牙时介绍窝沟封闭及方法等,再以视频演示操作又活跃了课堂气氛;4.实践教学改革:①实践教学时重视石膏牙雕训练;②运用多媒体课件、牙体解剖图片、16倍放大牙体模型、离体真牙辨别等多种教学手段,并在雕刻场所适时滚动播放牙齿雕刻过程以满足学生边对照边雕刻的需求;③增加石膏牙雕技能竞赛等提升学生实践技能。
两组教学均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
(三)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包含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分别占40%和60%,满分100分。实验操作考试是选取石膏牙齿雕刻操作,学生在多个操作签中随机抽取1个作答,满分100分。
(四)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观察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为(81.34±11.60)分,比对照组(68.81±9.79)分高(t=8.825,P=0.000<0.05)。观察组学生操作考试成绩为(89.69±13.86)分,比对照组(71.02±11.13)分高(t=11.257,P=0.000<0.05)。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考试成绩对比(x±s,分)
三、结论
在口腔医学专业中,口腔解剖生理学为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为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必要形态学基础[2]。对于没有任何口腔医学知识基础的学生而言,课程内容较多,专业词语抽象、生僻,他们难以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课程多、任务较重,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实施教学改革尤为关键[3]。
在本次教学改革及实践中,首先,我们调整了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结构,增加实践课教学时间和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及理解能力;其次,我们将课程进行模块划分,并联合多媒体、小组讨论等形式协助学生理顺教学内容间的关系,在重点开展的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牙雕训练,并通过滚动播放牙雕过程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提升其实践能力;最后,教改后的课程标准,我们明确了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等。与以往旧课程相比,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方法和过程,重视价值观和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在进行课程标准制定时,教师与“高职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在一起开展课程内容和结构改革。我们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学、协作学习等,使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均得到了有效培养,实现了教学一体化。在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学生理论课成绩及操作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这证实了教学改革的积极作用。
综上,在高职口腔解剖生理学课程中实施教学改革,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有利于提升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课程教学改革也可以促使学生全面进步,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