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2020-01-09胡佳君
胡佳君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 江苏镇江 212000)
高中数学凭借其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让无数学生闻风丧胆。根据以往的数学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如果想要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应该对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善,将“授-受模式”的被动式教学向着引导式教学方向进行过渡,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其学习成绩。
一、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化教育过于严重
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以及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运用能力的发展。在课堂上,数学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被动式的知识灌输。这便抑制了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压力过重。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过分依赖题海战术,无法进行总结和归纳分析
在全国大部分的高中学校里,除了课堂上的知识讲授以外,大多数数学课堂的时间都是在刷题。教师会布置大量且题型相同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无法进行自我思考,没有时间和精力对所做的题型进行总结和归纳,更无法消化学到的知识,没有办法去探究题目的本质。这就造成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差,过分依赖教师的总结。
(三)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受到灌输式教学方法的限制,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教师也没有办法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过多地套用解题模板。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长期下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会下降。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自学,激发其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为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我国数学教学过程中重点研究的问题。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逻辑性和复杂性,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又很少遇到。这就导致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单一讲解进行学习,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探究式学习可以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探究,促使其能初步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成为自己的教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兴趣。[1]
例如,在学习函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函数的性质,包括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和奇偶性等等,让其明确这些函数性质的概念。自学并不代表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方式,互相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补充,从而达到学生的学习目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位置,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活跃程度。
(二)用典型例题提升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存在抽象思维的影子。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与主动探究的能力,并根据学过的内容进行迁移和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逻辑性。[2]
例如,在教授函数内容的章节时,对于“当x>e时,证明ex-1>Xe-1”这一类的证明题,教师就应该将其作为典型案例,将此种证明题的解题思路进行讲解。这种证明函数大小的题目一般要采用函数的单调性来证明。为了计算的简便,学生应该先将指数的式子化为对数式子,即变为(x-1)lne>(e-1)lnx的形势。因为两个函数是没有办法采用一个单调性说明问题的,所以要重新构建一个新的函数,即G(x)=(x-1)lne-(e-1)lnx,化简后得Gx=(x-1)-(e-1)lnx,然后再对G(x)进行求导。我们发现定义域在e到正无穷上为单调递增。因此,当x>e的时候,G(x)>0,也就是说ex-1>xe-1,故此证明成立。对于典型例题的讲解,教师不仅是要告诉学生解题思路,还要告诉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应该怎么进行思考,让学生总结方法,注重学习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越战越勇。
(三)习惯性地进行总结和归纳
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学生如果不及时加以复习,前面的知识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被遗忘。这样便会导致学生学习了新知识而忘掉了旧知识,没有任何进步。为此,习惯性地总结复习成为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总结复习会帮助学生夯实根基,还可以让学生对题型进行归纳,减少学生的负担,从而提升其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也是教师要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体现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能够只看重学生的分数成绩,更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并适当采用小组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互相交流,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其在吸收新鲜知识的同时不断对旧知识进行总结,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