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01-09施婧婧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施婧婧

(江苏省启东市继述中学 江苏启东 226211)

引 言

初中数学学习是小学数学学习进一步的提高,增加了一些学习难度,在教学目标和要求上也有所提高。因此,在面对新阶段的学生以及学习新阶段的知识时,教师应该给足是过渡的时间,就是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给大家分享一下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应用。

一、吸引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顾名思义,问题导学法就是通过提问的形式来对所学内容知识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进入课堂。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解答,然后再用专业知识告诉他们正确的解答方法。从而循循渐进地引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通过由简到难的教学方法,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多思考,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教师需要制定一份完整的课堂计划,其往往都包含课堂中使用问题导学的方法,从而来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初中的数学本来就是由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一个问题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来主动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轴对称这一章的时候,我会从一个问题引入。比如我会让学生准备一张彩纸,然后对折随便剪一个东西。有的学生剪出一个花来,还有学生剪出各种各样的东西。然后,我再让学生打开,就会得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东西。这时我就会问学生两个东西为什么一模一样呢?学生回答各不相同,由此来引入了轴对称这一章节。学生在听课时很认真,因为他们切实地参与到这堂课中。

二、运用问题导入法为学生创造思考氛围

在传统应试教育中,教师直接将课本内容传输给同学,将课文上的内容照抄纸般的讲述给学生,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会让学生感到课堂非常的枯燥乏味。甚至有的老师直接按照课本读给学生听。这样的话,学生完全可以自学,还增加了自我的探索能力,完全不需要教师来读给学生听。因此,为了改善学生死记硬背数学公式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采用问题导入法为学生创造思考氛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为教育的主导,从而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其他方面也得到相应的提高。[1]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这一章中,我先引入一个问题问一下学生什么是全等图形。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回答五花八门,但是总结出一条来,就是完全相等的两个物体。接着,我又引入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学生也回答说,就是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接下来,我有问学生,那么你们知道全等三角形的判据是什么吗?怎么才能确定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呢?为此,我展开了这一课堂,学生听的时候很认真,因为大家都不明白怎样才能确定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教师根据问题导入法,可以让学生更积极地将自身投入于课堂教学中。

三、注重教学方法递进性和连续性

数学的特征之一就是系统性和完整性。数学每一章节都是由一个又一个问题组成的。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出发,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规律,对于知识的吸收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数学时,更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递进性和连续性,要循循渐进地教导学生,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渐渐接受数学这门学科。教师要由易到难,给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可以从一个小问题出发,逐渐上升到一个数学层次的问题,并且尽可能让全班同学得到均衡的学习和发展。[2]

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在不同章节中我们只能先学习三角形,再学习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因此,我们运用问题导学法时,可以先提问学生什么是三角形,让学生回答出三角形的定理,然后再慢慢地接受等边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如果教师刚开始就给学生说全等三角形,那么学生一定不理解,只有这样循循渐进才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知识的把握。

四、结束语

新课程目标的发展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选择更加有效率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在初中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入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也是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育,从而完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心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既学习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又能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