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中“宏观”与“微观”的统一
——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例

2020-01-09沙丽娜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沙丽娜

(兰州市第六十一中学 甘肃兰州 730000)

历史学本身独特的育人功能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为学生未来人生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知识体系混乱、认知偏差较大的现象,特别是绝大多数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存在重视宏观历史框架的建立、忽视微观历史知识的现象。这使得学生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的认知出现了一些心理偏差,由于这些偏差而导致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容易陷入一些明显设置的陷阱。而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不仅仅是宏观的体系构建,微观的感知也同样重要。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将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树立宏观意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现象;树立微观意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庞杂的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对历史产生同情感。

一、从宏观着眼,构建理性框架

教师在历史学习中建立起古今中外历史的宏观的框架,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对于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大有裨益。例如,在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课时,笔者与学生从宏观角度共同探讨了何为“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结合中国古代史经济部分的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师生共同在宏观上构建了近代中国1840-1949年近110年间的经济结构:所谓经济结构就是经济成分以及各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具体到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即表现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

在明晰了“经济结构”这一问题之后,师生进一步深入探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究竟是如何变动的,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变动”这一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学生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了补充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就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逐步发展的动态过程,学生也初步了解了在近代中国存在的的三种主要的商品经济形式,即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已经构建了本课的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的脑海里的宏观认识,极大促进了学生对课堂细微知识的深入理解。

二、从微观着手,培养感性认知

历史长河中每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每天也在参与历史、创造历史、改变历史,平凡而不平庸,每一个小人物背后都是波澜壮阔的宏大的历史。

小人物的一生浓缩在历史教科书上,可能是寥寥数语、极其简单的一句话带过;可能是课本角落里毫不起眼的一幅小黑白插图。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中,在讲述洋务运动期间在教育方面的措施时,课本采用了“照片+文字”的方式进行了简要介绍:选用了一张在上海轮船招商局门口拍摄的“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的插图,以及“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寥寥数字进行了说明。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仅靠课本上的一张图片和一句话,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可能对留美幼童在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方面究竟产生过怎样的积极作用很难有深入的理解,更不用说能产生共鸣了。笔者在授课之前向学生推荐了纪录片《幼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课前进行观看后,学生不仅了解了近代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留美幼童如詹天佑、蔡绍基、钱文魁等,也对唐国安、唐绍仪第二、三批一批留美幼童有了大致认识。学生在对留美幼童曲折的求学经历深感同情的同时,也了解了这些在哈佛等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全面接受了西方教育、深受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熏陶与洗礼的幼童,他们学成归国后投身国家建设,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佼佼者。通过他们这些平凡而又不平庸的人生经历,学生能够感受到近代中国社会的兴衰荣辱,特别是在西学东渐、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晚清至民国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巨变,也就能够理解近代中国一批又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了改变近代中国的落后面貌,在自己平凡的一生中践行爱国主义的理想与抱负,矢志不渝、不懈奋斗。在这一潜移默化的学习与认知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之艰难曲折,以及先进中国人的平凡的人生经历中饱含着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正如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用“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没有意义的一年)作为其作品《万历十五年》的英文副标题,就是从近三百年的明朝历史长河中看起来平淡无奇、毫无意义的一年中,通过小人物的平凡经历,向读者展现出大明王朝这个庞大的帝国表面的风平浪静与内部隐藏的风起云涌的统治危机。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做到将宏观的大历史与微观的小历史有机统一。在构建宏观体系的前提下,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从从微观着手,通过一些生动的小人物、小事件来串联历史,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构建有深度、有温度的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