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初探
2020-01-09完么塔
完么塔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藏族中学(初中部) 甘肃甘南 747300)
引 言
情感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需求,是每个人的灵魂所在,是一个人的支柱。所谓情感教育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有利的、和谐的学习环境,并合理地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和个性,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一、当代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发展,初中历史课堂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的初中历史老师更注重的是学生分数的高低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记住了每个必考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是否熟练掌握了每个历史事件的教育意义,是否能够正确地分析出题者的意思等等,却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忽略了教学中的情感目标。学生更像是一个学习的机器,没有灵魂,长此以往,学生只会觉得历史的学习枯燥无谓,丧失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一)关注学生需求,明确学生情感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想还未成熟,心思比较敏感、脆弱,且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起伏,不能很好地进行情感的宣泄。因此,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要将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向上的情感。例如,当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出现了惰性时,可以适时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多听听学生的意见,时刻保持课堂的新鲜感,满足学生的兴趣、情绪、愿望等,以便重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当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之心较浮躁时,教师可以适时地放慢教学步伐,给学生多出一些较难的练习题,让学生受受挫折,帮助他们时刻保持平常心。总而言之,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学情和学生的情感需求做出积极的改变。[1]
(二)联系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情感
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是以史料的学习为基础,课文中的史料除了给学生还原一些历史真相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看本质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获得正确的情感目标和积极的态度,以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深挖教材内容,将认知与情感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情感的需求,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伤西周的更迭》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历史的故事,如《大禹治水》《烽火戏诸侯》《桀驾人车》等,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到一些帝王的历史事件和态度的同时,还能满足学生“爱听故事”的情感需求,以便达到“寓教于乐、深化教学”的教育目的。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顺口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记忆,如:
夏禹之后不禅让,奴隶国家禹首创。
夏桀残暴人民怨,鸣条一战汤建商。
盘庚迁殷在安阳,纣王无道商要亡。
牧野之战周灭商,定都镐京周武王。
普天之下周王土,幽王儿戏西周亡。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熟记夏伤西周的更迭过程,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满足了学生的“愉快学习”的情感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对顺口溜的反复朗读,还让学生感受到奴隶制社会的压迫和艰苦劳动,让学生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人生道理,对学生的人生走向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丰富实践活动,领悟学生情感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情感,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例如,初中历史老师可以组织班级的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者历史纪念馆,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冲击,让学生在历史面前“真听、真看、真感受”,以便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索欲望,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深刻感触,对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2]
三、总结
总而言之,初中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每个人情感发育的关键时刻,教师对初中生进行情感的教育尤为重要。在初中历史的学科的学习中,教师要以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关键,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情感辅导;以学科内容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情感渗透;以社会实践为抓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情感冲击,以便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德行兼备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