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2020-01-09吴义明
吴义明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汇文实验初中教育集团汇文校区 江苏盐城 224700)
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儿女的美德、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民族情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面对青春期、叛逆期的中学生,教师将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课程资源进行有机融合,不仅可以实现学生良好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创新教学格局,实现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双重提升。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化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教学手段,在良好学习氛围的创设过程中实现学生知识、情感、态度、能力、品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融入国学经典,践行理念,培养学生良好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以传授学生知识为前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准则,陶冶学生品质人格为目标。国学经典不仅是智慧的聚宝盆,还是精神和力量的源泉。对此,当教师进行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时候,为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教师可以融入国学经典,学生在古诗文、经典诵读的过程中了解历史、塑造人格、丰富情感。例如,在教学《孟子(二章)》这一语文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角色扮演的朗读活动,在合作互助的阅读中让学生结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谈谈现实意义,通过交流互动实现学生仁、义等良好人格的培养。同时,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感悟中华民族精神,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的活动,让学生搜集《诗经》《论语》《唐诗宋词》等进行语言文化的品读,在国学经典的融入中实现学生为人处世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让语言文化与人文品质进行有机发展。
二、拓展课程资源,立足素养,强化教师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载体。也就是说,教师要想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功效,就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教师在教材资源分析中,使得学生感受到文化精神内涵,从而实现学生理解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一语文内容时,诗人把自己比作祖国大树上的一只小小的鸟,虽已喉咙嘶哑,仍然歌唱不已,歌唱那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一切。在诗中,诗人列出了四个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等。为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为实现对学生情感、理解能力、民族精神的综合培养,教师可以运用批注式阅读法,在语言、句子赏析中渗透民主精神。如“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永远汹涌悲愤的河流”来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抗战到底的信心、决心。“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为“黎明”这个目标的到来,诗人已然选择了奉献自己,战斗牺牲。教师通过课程资源与批注式阅读教学法的运用,使得学生在语言文字解读中感悟到中华传统民族传统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诗歌朗读中领悟爱国主义精神,理解文化传承的魅力,体会民族精神的文化内涵。最终实现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1]
三、丰富生活经验,开展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活经验进行活动探索,可以让学生更愿意学习和接纳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对此,为实现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经验为载体,在活动探索中融入传统文化,在开拓学生视野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活跃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社戏》这一语文内容时,作为民风民俗的一个生活体验学习过程,其不仅向学生展示一幅民俗风情的画卷,还是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情感培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话说文化与生活”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交谈中感悟生活之美、领悟文化精神,然后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对看社戏前、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偷豆等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在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体会文中的人情美、风景美、人物美,以此来构建文化与生活的桥梁。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开展“寻找民间戏剧感悟文化生活之美”的生活经验活动,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手段以及深入社会实践调查等方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实践分析,学生在学习语文阅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材内容的拓展与深化,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能力和教师教学质量的综合提升。[2]
四、结束语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而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教师在开放型、互动型教学模式的创设中,通过国学经典、课程资源分析、生活经验的融入,让传统文化赋予语文学习生命力,让学生乐于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建设,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能力、道德品质等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