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020-01-09黄月
黄 月
(重庆市云阳县实验中学 重庆云阳 404500)
在落实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变得非常理性,他们能自发地承担起学习主体的责任。然而,在笔者看来,学生有这种规划与学生已经生成这种能力之间还有极大的区别。要想让学生实现预期目标,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还需要发挥出主导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加重对于阅读活动的设计与配比。因为只有学生拥有了阅读能力,他们才能熟练地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享信息。只有学生拥有了足够的阅读量,他们才能有广阔的见识。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问题分析
(一)学生缺少兴趣
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作为教授人文气息浓郁的语文学科的高中教育者,笔者却希望消除学生的这种功利性。消除这种功利性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高中生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语文这一学科,认为语文的学习可以不靠努力,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纯粹是耽误时间。因此,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专注力不够,课下做语文练习题时也总是存在混的思想,很少关注语文的阅读题和作文,用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严重不足。这就给语文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有的学生在自己语文考试成绩很低时,将原因归结为自己做题不认真,没有从思想认识上下工夫,更没有从自身态度上找原因。缺少对语文这一学科的正确认知是许多学生语文成绩低的原因。
(二)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在人们的认知中,高中学段的教育者都有极强的专业性。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表现却并不符合人们的理想。许多语文教师过于注重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重视高考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题型,注重让学生进行阅读和作文的练习,忽视了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方面对学生进行提高,在平时忽视了让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积累,更没有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下工夫。有些教师认为语文朗读训练是耽误学生的时间。当学生的字迹潦草时,他们总是以批评代替了让学生在课下进行习字练习,认为学生只要认真写就足够了。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字迹潦草是一种习惯。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上进行纠正。让学生多从学习习惯上进行改变才是语文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自己的字写得就不够好,造成自己指导学生练字时自信心不足,更不能指出学生的字需要怎样努力才能写好。
(三)过分关注新技术
新技术的融入确实给我们的教学空间带来了活力。然而,它所引发的新问题也不容小觑。作为高中语文教育者,我们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需要积极应用新技术来构建新课堂,拓展学生的认知域。我们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用的尺度。例如,现在的多媒体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许多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之初都习惯性地打开多媒体。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其实,多媒体的使用固然能为语文课堂带来许多生机和活力。然而,多媒体的过多使用也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一定的约束,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思考能力。由于语文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中大都带有教师提前设定好的答案,这些答案就像是一根针刺伤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思考时,生怕自己所想的和答案不一致,甚至相差甚远。因此,许多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自己思考,眼睛光等着教师放下一张幻灯片。过于依赖多媒体的现象不但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发散,还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开阔。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思维尽情发散,使学生敢于自己去探究,不要让标准答案约束了学生的思维。
二、方法分享
(一)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我们还是以学生的“功利性”表现为例。笔者认为学生在看到阅读的成果之后,会自然而然地想要阅读。高中学生还是很理性。让他们生成阅读兴趣,他们会读;让他们生成阅读需求,他们同样会读。在这一方面,笔者提出的建议是,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助学价值,还要让学生拥有阅读的技巧,进而促使高中学生能够读出“成果”。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高中生对于阅读的大部分都能读懂文章的主要表达内容。然而,这对于高中生做阅读文章来说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拓展开去,根据作者描述的语言来想象自己就是文章中的人物,让自己的情感与人物的情感形成一种相通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让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并结合生活经验对自己的情感进行剖析。这是阅读文章的一个深入理解策略,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重要体现。[1]
(二)感受到“美”
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是帮助学生生成言语交际能力,生成情感、思想。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用心读”。这对学生改变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也有极大的帮助。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来体会文章中的美。语文学科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语文学科的美是多方面的。语言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文笔功底,让读者通过朗读来感受语言之美。读者在朗读中把作者的情感都读出来。这是一种朗读之美。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对美文进行欣赏。
(三)绘制“思维导图”
对于高中学段的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本身正处于发展的顶峰时期。此时的他们不仅仅是学习的主体,其实也是主要的教育资源之一。教师应用“思维导图”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价值。思维导图阅读法是在高中阶段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阅读方法。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课文的篇幅,选择不同的思维导图阅读法的类型。[2]
综上所述,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育者,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要积极客观。就当前而言,我们既要看到学生的“功利性”,又要看到学生的人文需求。我们要注意利用现有的资源、应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引导。阅读教学活动的优化目标指向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