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标准锁定与开源开放:一个文献综述
2020-01-09陶爱萍程小芳张淑安
陶爱萍, 程小芳, 张淑安
(1.合肥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合肥 230601;2.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金融学院,上海 201209)
技术标准锁定是网络经济中的突出现象,当标准竞争中胜出的技术标准在网络效应、收益递增、正反馈、转移成本等因素的作用下难以被转换或被替代时,即为标准锁定。技术标准锁定对相关经济主体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向效应,导致经济运行的非效率。开源和开放创新是互联网经济中典型的商业模式和创新模式。开源最初指软件行业开放源代码,后扩展到开源知识、开源技术、开源架构等更为广泛的内涵,开源的精髓是开放、分享和协同,开源成就了Apache、Linux、Android等市场领导者和行业标准;开放创新不仅强调创新过程的开放性,更强调创新资源、创新成果的共享性。开源及开放创新的内在特质使得其对技术标准锁定有一定的突破作用。目前鲜有文献对三者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因此梳理和综述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找出未来相关领域研究的切入点和研究前沿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锁定及技术标准锁定与标准开放;创新及开放创新;开源及开源创新;标准锁定与开源、开放创新的关系。文章围绕这四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能找到可能的研究突破口及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
一、锁定及技术标准锁定与标准开放
锁定是指行为主体未来的选择受到当前决策的制约[1]。 “锁定 (Lock-in)”的概念最早来源于Dnnker(1945)和Lunchins(1942)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David(1975)首次在经济学范畴中研究锁定,他在Technicalchoice,innovationandeconomicgrowth[2]一书中指出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锁定于这一路径。此后,众多学者开始研究锁定对技术发展、变迁的影响。一种技术一旦占领市场主导地位,将在一定时间内形成并保持着标准优势,厂商在投资创新时,为了规避风险和降低成本,会优先选择主流标准技术,这就造成了厂商对现有技术的依赖,形成“锁定效应”[3]。
技术标准锁定的本质是厂商在技术上的将来选择会受到现在选择的约束[4]。在互联网数字化信息时代,技术标准在竞争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技术标准锁定现象日益突出。初始性条件会引致一个锁定,锁定的自我强化机制又导致进一步的锁定[5]。
对于技术创新或技术演化中锁定形成的原因,国外学者们主要从四个角度进行研究:第一,转换成本造成锁定。资产专用性的沉没成本使得技术创新存在锁定现象,当使用者选定某种技术后,通过对该技术的进一步投资会限制技术使用者进行技术转换的意愿和能力,这说明沉没成本会增加技术锁定的可能性[6];交易成本、学习成本、人工成本及合约成本限制了顾客的转移从而产生事实上的标准锁定[7]。第二,集群导致锁定。企业不愿放弃与现存技术连为一体的聚集经济利益,使产业集群面临“技术锁定”的高风险,集群中企业长期的集体学习和连续的知识积累,可能会使整个集群锁定在一条日渐失去竞争力的技术轨道上[8]。在由协同合作效应和新的创新因素推动其进一步升级发展的过程当中,企业偏向依赖过去已经形成的发展基础和模式,表现出“路径依赖”现象,进一步诱发集群生命周期进程中的“锁定效应”[9]。第三,锁定受制于行为发生的秩序。经济结果严重依赖于行为发生时的秩序,因而即使面临着更有利的选择,一些次优的结果可能非常流行[10]。第四,网络外部性导致锁定。网络外部性使工业技术变化不仅受制于技术自身的性能改进,而且受制于技术使用者的网络规模;此外,网络效应产品市场均衡的非唯一性和临界容量的存在,使市场表现为一边倒特征[11]。旧标准的用户规模、启动新标准的临界容量等因素使得新旧标准转换中的惰性过大,在网络外部性无法内在化的情况下,新技术引入初期用户的使用成本通常要高于在技术到达“临界容量”后采用新技术的用户所承担的成本。如果新技术引入初期用户的成本无法得到补偿,用户可能会过分粘着于旧技术,推迟甚至拒绝使用新技术, 导致技术市场的低效率, 形成“技术锁定”问题[12]。
国内学者对技术标准锁定形成及其效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谢科范、罗险峰[13]对Arthur模型进行改进,将其一元分析模型扩张到n个产品的多元分析模型,并基于这一改进的模型,对技术创新的锁定机制进行探讨,认为具有动态回报递增效应的技术演化的均衡结果可能使某一技术垄断市场,报酬递增效应、资产专用效应、不确定性和风险厌恶效应、兼容效应以及有限理性和群体博弈效应造成了锁定[14]。
标准锁定实际上是指一种新技术、新产品标准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标准锁定意味着很高的市场和技术垄断租金,标准锁定的竞争就是超额垄断利润的竞争[15]。技术标准化既会影响厂商的创新路径和创新战略,又会降低厂商创新的选择范围,技术标准的锁定效应对企业创新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造成技术创新的低效率,一旦锁定某项标准,转向其他技术标准的阻碍就会很大[16]。
与标准开放相对应的是控制标准。研究发现,在预期自我实现均衡的假定下,如果网络外部性足够大,就存在对在位厂商开放标准、授权技术的激励[17];网络外部性的大小决定了企业产品兼容性程度和技术标准开放程度,一般而言,技术标准锁定形成后,在位厂商多是出于技术创新的考虑而开放标准[18]。开放标准提供了一个公共创新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互联互通和技术创新,有利于实现互操作性,使用户不会陷入锁定,有利于打破技术标准的垄断,为市场创新提供动力[19]。目前国内外文献侧重于对标准锁定成因的研究,且这些研究是分散的;对技术标准锁定效应的研究主要涉及其可能导致的垄断效应和创新负效应;对开放标准的原因及其对标准锁定的影响虽有涉猎,但不够系统深入;对标准锁定效应的测度以及如何突破标准锁定则鲜有涉及。
二、创新及开放创新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是经济效益的来源。国内外对创新的研究始于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20]中提出的创新理论,创新是将一种从未使用过的生产要素“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当中。现代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21]。
开放式创新是相对传统封闭式创新而言的,在信息网络时代,技术变革深度发展、资源互联互通日益深化,新知识、新技术快速生产和更替,要求创新更加开放和协同。受开源软件成功开发的启发,开放式创新相关理论大量涌现,开放式创新逐渐成为中外创新研究领域的前沿,其内涵也日益清晰。从信息源的视角看,开放式创新是企业系统地收集、整合用户信息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修正或规范的过程[22];从资源的角度看,开放式创新是各类创新资产在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组织之间、企业与创新群体之间的流动和衔接[23];站在知识开发的角度上,开放式创新是发生在组织内部和外部,系统地开展知识与科技探索、记忆和开发的创新过程,它包括技术的外部获取和外部商业化应用两种类型[24]。国内对开放式创新的研究较晚,在知识产权的视角上,开放式创新是企业探索范围广泛的内、外部创新机会的一种战略行为[25];在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上,开放式创新是一种重视外部创新资源、吸纳更多创新要素、以创新利益相关者为基准的多主体创新模式[26];在创新驱动的角度上,开放式创新是企业获取外部隐性知识和扩大社会资本的重要渠道,对企业提高自身突破性创新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地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27]。
开放式创新具有持续学习、循环创新的机制,相较封闭式创新而言,开放式创新能够有效集成外部知识、降低创新成本、提升创新绩效。众多国内外学者运用实证的方法对开放式创新的绩效展开研究,赋予其理论性。对外部基础性研究知识的利用是开放式创新成功的关键,对外部知识利用越充分,开放式创新的绩效越高[28];开放度是影响开放式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开放度与企业创新绩效大多情况下正相关, 但在不同情境和环境下, 二者关系强弱存在差别, 甚至出现负相关[29]。事实上,外部创新资源对开放式创新的创新绩效存在显著影响,这一创新绩效存在一个峰值,超出峰值创新绩效就会逐渐降低,而对于科技驱动型企业而言,过度的开放对创新绩效会产生负面作用[30],因此开放式创新面临着开放度的选择问题。完全封闭与完全开放之间是一个连续集,而开放度就是两者间的调节变量,是开放式创新开放程度的标识[31];创新的开放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创新绩效,开放度是提升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
目前国内外关于开放式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开放式创新的内涵和开放度问题。互联网经济具有广泛参与、开放共享和集成整合的属性,为开放式创新网络的组织和运行提供了天然土壤,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模式衍生出了开放源码、开放社群等新的创新形式。因此,以开放式创新为理论基础,探讨开源开放对技术标准锁定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开源及开源创新
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的知识搜索、创新整合和创新的商业化都是通过和价值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合作与联盟,实现共同创造价值并分享价值,这正是开源思想的体现。开源创新是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开放创新。开源创新最早源自开源软件的兴起,1985年开源运动的代表人物Richard Stallman 看到软件越来越商业化带来的弊端,发表了著名的GNU宣言,开启了开源运动。随着开源思维的扩散,开源创新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课题。开源创新是一种用户驱动的创新方式,综合了个人创新与联合创新, 将抽象知识与具体运用相结合并产生结果的过程,参与者不是简单地获取知识,而是在具体项目创作中运用和丰富知识,实质上是一种情景化的学习过程[32]。在开放环境下,开源创新的模式是通过授权机制鼓励创新参与和协同,并推动创新成果自由传播与共享,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创新成果的高质量,二是创新活动的高效率[33]。开源创新较传统商业创新资金投入低,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企业对解决方案供应商的依赖[34]。
开源创新本着以人为本、开放共享的理念,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源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基于网络问卷的调查发现,接近50%的开源创新参与者是完全自愿,并且其激励因素具有多元化特征,包括个人兴趣、利他主义以及社区归属感等[35];开源创新模式的开放共享意味着更多的参与者、更全面的知识,增加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参与者的专业能力, 参与开源创新能够在开源项目中建立行业声誉,进而传递自身能力高的信号,在未来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36]。二是开源创新的组织及流程研究:开源创新的组织模式不同于传统商业创新的“教堂风格”,而更类似于“集市风格”,并且用户集成机制是取得高质量创新成果的重要原因[37];开源创新的生产组织模式与基于市场或基于层级的传统创新不同,其代表了一种基于公共产品的同行生产组织模式,将充裕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推动开源创新的动力[38];在创新流程上,开源创新的流程与传统创新流程存在较大差异,开源创新的流程分为想法与概念、设计与工程、检测与发起三个阶段[39];国内学者王宇[40]认为开源创新通过模块化方式大规模运用并行开发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流程创新。三是开源创新的商业化研究:开源创新是商业生产经营中的变革力量,IBM、Intel等著名公司积极参与开源创新,开源创新在降低企业研发成本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着收益,厂商可以通过提供互补性产品和相关增值服务来获得较高的间接收益,同时开源创新能够有效地解决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带来的发展瓶颈;事实上,开源创新的高效率与高质量,吸引着企业主动参与开源创新,以期获得成本与技术优势[41];此外,开源创新带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并且不同的开源商业模式会导致不同的企业与开源社区的关系,从而带来不同的开源管理问题以及影响到企业对开源社区的控制能力。以大数据产业为例,基于开源社区的开源创新能够为企业降低36%的研发成本、 80%的采购成本,开源创新促进了商业生态系统的形成[42]。
开源具有开放和共享的特征,开源创新在有效降低创新成本的同时,实现创新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开源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阐述了开源创新的动力机制,开源创新的商业化研究为开源疏通了市场机制,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开源创新开展提供了渠道。在把握开源经济精髓的基础上,研究标准在位者和非标准在位者的开源及开源创新决策,并深入探究开源、开源创新突破技术标准锁定的机理是有待学者们开拓的领域。
四、标准锁定与开源、开源创新关系的研究
标准锁定与开源、开放创新的关系是一个较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领域,国内外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极少,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开源创新对标准锁定的影响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开源创新有利于技术标准锁定的“解锁”。当前,很多经济主体面临着技术标准锁定的困境,锁定会造成技术创新的低效率,尤其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技术的内部锁定使企业与外部隔离,难以运用外部最新信息和知识[43]。标准变更速度越快的部门技术创新越快,因此推动标准锁定的突破有利于新旧标准的更替和技术的多元创新。开源能够打破标准使用门槛高的壁垒,更有利于公平竞争,保证各个厂商产品之间的互操作性,开源创新是以开放与协同的方式利用外界知识进行创新,而这些外界知识往往来自用户、合作厂商等企业相关利益群体,这种关系资本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开源创新,突破技术标准的锁定[44]。互联网经济下开源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开源的开放与共享特征使开源创新能够创造一个“完全信息”的知识环境,进而能够扩大新技术标准的用户基础,此类战略性行为能够实现对旧标准锁定的“解锁”[45]。实际上,因为具有标准锁定能力的标准在位者一般都是实力较强的厂商,非标准在位厂商想要建立新标准将非常困难,因此多数非标准在位厂商会以开源的方式实施兼容策略,充分考虑到产业的发展要求和广大用户的需求,利用开源创新的网络外部性和互操作,打破技术标准的垄断[46]。
然而,少数学者认为开源创新会强化标准锁定效应。开源、开放标准后使得其他厂商能够无成本或低成本地使用此技术标准,产生的“花车效应”会加强此标准的垄断地位,强化标准锁定[47];开源创新具有较大的外溢效应,由此产生的负效应是造成创新技术锁定的原因,在利益驱动下,开源创新活动会更多地围绕主导技术和主导产业展开,进而抑制甚至挤出非主导技术研发活动,将更多的研发活动锁定在主导技术周边,进而产生科技创新锁定效应[48]。
五、总结与展望
技术标准锁定和开源开放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目前国内外文献涉及开源、开源创新与标准锁定关系的研究很少,仅有的几篇文献也主要从理论上分析开源、开放创新对标准锁定的影响,缺少案例支持和实证检验,因此研究结论存在较大争议,难以形成理论共识。构建开源、开放标准和开源创新突破标准锁定的理论模型(即“3O”模型),而且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计量分析开源、开放标准和开源创新对技术标准突破的作用,将有利于技术标准锁定及开源开放理论体系的建立。
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笔者提出以下展望:第一,从技术层面和方法论上来看,现阶段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且定性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创新对技术标准锁定的影响上,其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有待进一步延展,因此在未来研究上应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更加深入透彻地研究三者之间的影响机制以及作用路径。第二,从研究视角上看,现有研究多停留在静态视角,鲜有研究涉及创新阶段和企业发展阶段等动态视角上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从动态要素来研究技术标准锁定与开源、开放创新的关系可能会是未来研究的重点。第三,从研究对象上来看,探究不同企业和不同行业的开源、开放创新活动对技术标准锁定的影响程度将是未来一个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