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地图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0-01-09朱家林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朱家林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嘉川镇初级中学校 四川广元 628000)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和学具。教师如果能有效地使用地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提高应用能力,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地图教学的三字“经”:读、思、练,希望能和同行们共同探讨提高初中地理地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地图就是地理课教学的“利器”。教师应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把读图作为理解、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怎样读呢?

首先,读地图标题。标题就是地图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不同的地图,标题差异较大,如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等。其次,读图例和注记。学生要了解各种符号在地图中所表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是什么。这是教会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最后,读地图的内容。教师要依据地图的标题,并结合地图图例和注记教会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1]

学生在阅读地图时,教师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时,教师可借助《中国政区图》,找出我们学校所在的四川省在中国的什么位置?轮廓图像是什么?行政中心在哪里?与哪几个省相邻?这样就能让学生觉得地图就在自己身边,以增强其对家乡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地图的兴趣。

在地图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地图》一节中的“大小比例尺地图”时,我会思考如何让学生来理解呢?于是,我借助网页中的百度地图查找广元市,通过放大或者缩小地图,并让学生从百度地图左下角的比例尺(线段式)看出大小比例尺地图的区别:比例尺越大,地图上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地图越详细,甚至能看到广元城区的街道。反之,比例尺越小,地图上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地图越简单。这样,我通过多媒体教学,就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大小比例尺的含义。

二、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读图的同时,应精心设计疑问, 从疑问中去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习惯。教师在设计疑问时可引导学生一边看书一边读图,必要时应给予指点,使其运用已学知识进行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随着教师的指点、启发得到发展,从而深刻领会地图所蕴含的地理知识。

在地图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图中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学生综合的地理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东南亚的人口分布特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东南亚人口和城市分布图》,然后提出以下疑问让学生思考:东南亚哪些地区人口稠密呢?人口的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等方面分析,使其能思考得出:在大河两岸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地区,因为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农耕条件好,交通便利,所以在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在分析、思考问题时,教师要注意不同地图之间的联系和比较,有时可综合应用几幅地图来分析。在刚才的问题中,如果学生不能分析出原因,我们就可以将《东南亚人口和城市分布图》和《东南亚地形图》结合起来分析、思考。这样就很容易找到答案。[2]

思考地图的相关信息就是让学生利用地图中的显性信息去分析出一些隐性信息,以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读图、思图能力。地图中的显性信息主要有位置、地形、河流、海拔等。教师可通过引导,让学生去分析隐性信息。例如,学生可根据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地形和河流去分析它的气候特征和农牧业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三、练

“I hear,and I forget.I see,and I remember.I do,and I understand”。这句名言说明只有通过练习才能获得知识。练既是初中地图教学任务之一,又是学生读图、思图后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多练。学生只有通过练才能将知识转变为能力。

在地图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地理简图让学生练习,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抓住事物的特征,突出重点,而且能培养学生学会绘制地理简图的基本技能。例如,在讲“长江”一节时,我就要求学生在一张空白的纸上跟着我在黑板上绘出长江的干流简图,从源头一直画到入海口处,然后讲到哪儿就画到哪儿。于是,我就先讲了上、中、下游的划分,把宜昌和湖口用红色标在干流上;接着讲了长江上、中、下游的基本特征,并在相应河段的适当位置标注上去,上游“水流湍急、峡谷众多、水能丰富”,中游“河道迂回曲折、水流平缓、支流众多”,下游“江阔水深、水网密布、湖泊众多”,然后用蓝色粉笔自西向东画出长江干流上的主要支流,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这样展现在学生眼前的地理简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画。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跟随着教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手脑并用,视听结合,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也便于记忆。

通过课堂练习,学生虽然对地图有了感性认识,但还没达到熟练的程度。这就要求教师课后及时对学生进行强化练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所学地图知识的巩固。例如,在空白的中国政区图上,正确填写各省区的名称或简称,学生经过练习后就容易记住各省区的名称、相对位置、轮廓等,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地图教学的“读”“思”“练”,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读图、思图、用图能力,从而提高地图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掌握地图这个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