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初探

2020-01-09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樊 倜

(甘肃省天水巿清水县白驼镇梨湾教学点 甘肃天水 741407)

在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规律。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呆板,缺乏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让自己的学习方法得到有效的完善。

一、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提问,引导学生的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体现就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身体和心理发育不成熟,所以小学生对于很多事物都处于一个感性的认知阶段,愿意去了解和接触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物,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就没有很好的参与程度,也不愿意主动思考,就更不会积极的开发自己的数学思维。同时,很多学生的数学思维都是被迫开发出来的,就是指学生被动地运用数学知识,没有很自然地用自己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进一步教会学生应该怎样思考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来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鸡兔同笼”的问题时,因为学生没有学习过方程,而用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会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教师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一只鸡有几个头几只脚,一只兔子有几个头几只脚,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就会回答出教师的问题;紧接着,教师问学生,如果所有动物都失去两只脚,那么笼子中还剩多少只脚。于是,很多学生都能通过问题的引导解决这道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数学思维的束缚,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数学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也要讲究一定的策略,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稍微思考就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那么学生就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问题过于复杂,学生总是找不到问题的答案,那么就会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环环相扣,为学生多提供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来让学生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

二、注重拓展,积极创新

在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更不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学生勇于创新,才能让小学数学教学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多边形的面积”时,在学习完这一节的知识后,教师为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要给自己的妈妈织一副手套,一平方厘米的毛线一块钱,那么织一副手套要多少钱。教师鼓励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利用什么样的方法误差小而且还便宜。教师利用这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拓展方式,不仅能够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创建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很难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去解决一件事,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长方形、正方形等一些几何图形的时候,因为小学生没有很好的思维想象能力,所以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积木等一些教具,让学生对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知,将抽象的几何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利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还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2]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方式和学习思维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