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以唐诗为例

2020-01-09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曹 瑾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峡门回族乡峡门中学 甘肃平凉 744000)

教育家钱梦龙先生说过:“语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是母语教学,它是源、是根、是魂、是传统文化的魂。”钱梦龙先生的这段话指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师想要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先就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底蕴从哪里来呢?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充实并提高自己,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才有可能完成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当然,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修养,还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教师如果一味地“填鸭”,学生没有兴趣,那么一切都是徒劳。因此,教师要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能爱上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具备了能力,学生有了兴趣,这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接下来,教师就应把重点放在课本与课堂上了。归纳起来,教师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品。课本中所选的内容都是历代名人的佳作。教师在讲授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品质。学生通过读诗能了解诗人的一生,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感悟诗人的优秀品质,进而学习诗人的伟大精神。读“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学生可学习李白的旷达与洒脱。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生能体会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勇攀高峰的精神。读“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学生可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学生能体会诗人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毅力……这些优秀的品质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更是不可缺少的。[1]

二、在现代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例如,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就可引导学生赏析文章优美的语言及修辞手法,感受作者笔下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像春风图、春雨图、春花图、春草图等等。其实,唐代诗人早已对春天的美景做了详细描述,如描写春雨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描写春花的“乱花见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教师可以通过比较,让学生感悟唐诗的精妙,诗人如何用精炼的几个字来描写大自然的万千景物的。教师在讲述《山水画的意境》时可以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进行导入。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首诗作画,让学生感悟古诗中的意境。教师在讲述《驱遣我们的想象》一文时可以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读过的唐诗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在欣赏唐诗时,我们该如何来驱遣自己的想象呢?学生可能会想到很多学过的古诗,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学生要驱遣想象,了解诗歌的意境,发散自己的思维。教师也要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积累。[2]

三、通过多种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著名教育学家于漪说:“优秀的诗词像种子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们破土而出后,和芬芳的空气融合,长久地弥漫大地。”我们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诵读、咀嚼,感受它的芳香。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丢掉传统的读书方式,即摇头晃脑、机械识记。我们要创造全新的读诗方法,可以举办古典诗词朗诵会,让学生以唱的形式朗诵或配乐朗诵,帮助其积累。我们也可以以诗作画,用画笔传达对诗的感悟,了解诗歌的意境。教师要举办有关唐诗的知识竞赛,通过多种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学习唐诗的兴趣。

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理应是在继承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创新。目前,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日趋淡泊,传统文化逐渐流失。为此,我们更应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让传统文化发扬下去。也许我们现在做的还不够,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中国传统文化会传承下来并会更加灿烂辉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