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课程思政”融入“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以“墙体营造”模块为例

2020-01-09赵晓峰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赵晓峰

(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 上海 200241)

以“上海经验”为代表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获得了很好的效果。高校的成功经验可以作为中职和高职课程思政的引导。[1]为了让没有接触过实际工程的16~17岁的学生慢慢融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并敬畏专业,认同我国的建筑文化,我们对施工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一、“墙体营造”模块中思政教学的基本思路

(一)“墙体营造”的课题性质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的授课内容主要包括:砌体结构力学性能、砌筑材料与工具、砌筑施工工艺、砌筑工程质量验收、季节性施工等五个模块。就高中年龄段的学生而言,教师若按传统的章节逐节授课会过于机械,也很难构建知识体系。课堂会显得非常单调乏味。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也会如同隔靴搔痒。教师在将思政教育融入传统教学后,应先对教材章节进行拆分和整合,最终将砌筑材料和工具的发展、砌体结构受力特点以及砖墙组砌形式等知识点有机结合,形成新的“墙体营造”模块。

“墙体营造”模块可以包括古今墙体的辨析、墙体营造形式变迁、墙体营造材料发展等。这个模块是学习砌体结构工程施工的文化基石,是在学习如何辨析砌体结构之后进入的第二个模块,其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思想。“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前所述,砌体结构在城市更新中开始得到重视。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因为我们正在从大兴土木走向建筑维护和优化。“墙体营造”模块就恰到好处地可以在学生心中埋下保存传统营造形式和探索新型营造技术的种子。

(二)“墙体营造”课程思政的基本思路

习近平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虽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但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对于建筑土木专业而言,建筑本身是作品。专业素养和思政的融合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实践证明,“墙体营造”模块就可以从墙体营造文化教育、墙体营造革新教育两个方面发掘思政道路。

1.墙体营造文化教育。中国建筑历史是完整没有断层的,相较于西方建筑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稳定特质。我国老一辈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们为中国现代建筑事业和建筑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对此,土木学子必须铭记于心,报以敬畏之情。在很多文献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例如,《诗经·小雅·斯干》中的“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大招》中的“夏屋广大,沙堂秀只。南房小坛,观绝霤只。曲屋步壛,宜扰畜只”等。除了对建筑结构形态的描写以外,施工工艺也有诸多体现。例如,“墙体营造形式”中关于墙体建造发展的讲授,可以从最早的“版筑”谈起。学生在初中时代必然学习过《孟子》的名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其中,“版筑”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在春秋战国时期,房屋墙体的建造皆为夯土墙形式。此种工艺在福建、四川、云南等地也普遍存在。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南北朝统万城对黄泥土墙“锥入一寸即杀匠人”的建造要求,浅谈我国施工验收的制度。这样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教师通过讲解福建与川蜀的客家文化,到介绍电影《大鱼海棠》取材土楼的故事背景原因,可以加深学生对建筑文化的认识。于此同时,教师借助《孟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能较好地提升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可度,有利于其未来专业课的学习。

2.墙体营造革新教育。“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同时也是由不断变化的旋律谱写的曲子。施工类课程的教学除了要教会学生认识过去和当下,还要使学生能在未来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运用。继承与革新的相互融合既是中高职建筑工程教育的需要,也同样符合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的改革创新理念。

梁思成先生曾言“今日中国保存古建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将来复兴建筑的创造问题。欣赏鉴别以往的艺术,与发展将来创造之间,关系若何,我们尤不宜忽视”。[4]教师要通过对中国以及国外有特点的建筑营造技术的解读,告诉学生即便是传统的东西都有其价值所在。我们和大师的区别不在于知识,而在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也会有促进作用。

二、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和国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砌体结构工程施工也是中高职实施建筑工程技术教育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及其扎实的专业素养奠定了该目标实现的基础。教师要根据每个模块的专业特点,恰如其分地结合文化、道德、法治等思政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并树立正确的三观,做一个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