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也要有方法
——联读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20-01-09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姚 娣

(苏州市吴中区石湖中学 苏州吴中 215000)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古诗词历经了千百年的传颂,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瑰宝,是一颗明珠。中国古人说“尚有古人”,意思是当你读古诗词的时候,仿佛再跟这些书写古诗词的作者对话。例如,苏东坡、辛弃疾、陶渊明、杜甫等,他们都在和你交流。因此,任何苦闷都会过去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熟练地背诵古诗词,更要让学生们充分地了解作者那时那刻的心境和体会。

一、什么是古诗词的联读法

古诗词中有思乡、抱负、亡国等内容。教师可从某一首古诗词进行拓展,将课内或者课外的古诗词联结起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来进行阅读。这种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就叫古诗词的联读法。[1]

二、同主题作品的联读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主题有思念故乡、怀念友人、离别苦、咏抱负、爱自然、归田园、忧家国等。以“忧家国”为例,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过零丁洋》《春望》《已亥杂诗》等,教师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同主题的诗词串联起来。这样会有超出意料的好效果。学生们通过对《过零丁洋》的学习,根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会联想起小学时学的《泊秦淮》,即“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还有《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通过对同类主题古诗词的理解,学生们可以对三百首古诗词进行整编分类。这时,学生会发现古诗词中有关忧国忧民这一主题的不只几首而已。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作者不同的心境和写法,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也能充分地了解作者那时那刻的心境。学生便能在快速背诵古诗词的同时,还能了解诗词的意象和作用。

三、同诗人的作品的联读法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诗人。每一位诗人写的诗有相同的或者是不相同的类型。学生们可把这些诗词联结起来进行学习。对于同诗人同类型的诗词,学生们对其理解会更加深刻;对于同诗人不同类型的诗词,学生们对诗人也会有更多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了解其写作风格。[2]例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诗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些诗词都是讲述亡国的愁苦,而“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是讲述思念之情。学生对同诗人的作品进行学习,能做到融会贯通,从而爱上这样的诗词,加深对古诗词的记忆。

四、同题材的作品的联读法

古诗词中有很多同题材的作品。即使是同题材的作品,不同诗人所表达的写作立意也是不尽相同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边塞战争、田园山水、离别之情、爱国忧民等题材。然而,同样是爱国忧民这一题材,不同诗人表达的心境是不一样的。[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了城池残破,满目萧条的景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借助景物抒发感情,表达自己想继续为国家效力的愿望;“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出了将士们的忧国情怀。这些都是不同主题,但却是同题材的诗词。教师要灵活地把这些诗词联结起来,让学生加深对诗词主题的理解。这对学生们的思维拓展和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助益。

五、同写法的作品联读法

通常而言,写作或者是作诗都有相应的手法,或者是写作的技巧和方法。这样能更好地展示作品的艺术效果,也能更好地表达感情、传达意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相生等,这些都是抽象的专业术语。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因此,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和作用是难点。如果能把相同表现手法的一些古诗词放在一起进行联读,学生们就能在比较中学习诗词的表现手法。这样,学生便更容易突破这个难点。“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诗人描述了清幽寂静的后禅院。既然有钟磬音,就算不上万籁俱寂。然而,诗人却用“以声衬幽”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后禅院的寂静。只有在幽静的环境下,才能听到钟磬的余音。这样看似矛盾实际却合情合理的描写,更能使人置身于后禅院的幽静之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学生们会发现,这三首诗都是描写环境幽静的,在写法上也是相同的。比较后,学生们会发现作者在描写环境幽静时,都是通过各种声音来体现的。“钟磬音”“蝉噪”“鸟鸣”“乌鸦”等等,这些声音都在衬托环境的幽静。这让人更能对幽静的环境有所体会。

综上所述,教师们通过这四种联读法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们真正从内心喜欢古诗词,学习传统文化,培养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学生们通过对比、分析和归纳,能加深自己对诗词的体会,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提高自己的思维逻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