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部异体字研究
2020-01-09张丽梅
张丽梅
(西藏民族大学 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古老的汉民族创造了大量的“山”部字,前人对“山”部字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例如:许慎的《说文解字》对73个“山”部字进行了分析,张怡考察了甲骨文中的“山”部字,李京晶对比了《尔雅》和《说文解字》中表山状貌的词汇,杨宝忠、袁如诗对《汉语大字典》山部疑难字进行了考释等。但至今还没有人对“山”部异体字进行详细的考释。本文以《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中收录的“山”部异体字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研究,以期有助于推动异体字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一、“山”部异体字分析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中的“山”部异体字可分两大类:全同异体字和非全同异体字。全同异体字,就是两个字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非全同异体字,就是两个字的用法在部分情况下才一致。也就是说,它们作为异体字是有条件的,不可随时替换。
(一)非全同异体字
非全同“山”部异体字可分两类:一类是包含式,也可称包孕式,就是一个字的用法为另一个字所包含,例如:屹—阣,“屹”读“yì”,意思为“高俊”时,同“阣”;峘—,“”读“huán”时,同“峘”。也就是“阣”“”的用法分别包含在“屹”“”里。另一类是非包含式,就是彼此既有共同的用法,又各有不同的用法。例如:岯—邳,二者都当“山名”讲时,为异体字;崔—,二者意思都为“高大”时,为异体字。它们为异体字都是有条件的,而且两个字的用法互不包含[1](P89)。
(二)全同异体字
我们把全同的“山”部异体字分为异构字和异写字,但从来源上说,它们不属于一个层面。异构字是造字的产物,而异写字是书写变异的产物。每个异构字都能产生自己的异写形式,而异写属于异构的下层。
1.“山”部异构字
异构字是形体结构不同而音义都相同、记录同一个词、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互相置换的字。异构字的形成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记录汉语词汇的职能相同,二是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相互置换。根据构造方法的不同,我们将异构字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构形方式不同构成的异构字;二是构形方式相同,选用偏旁相同而偏旁的位置不同产生的异体字;三是用构形方式相同而选用偏旁不同产生的异体字[2](P136)。
(1)构形方式不同构成的异构字。从古至今,汉字的造字方式有象形、指示、会意和形声等。由于造字的时代、地点不同,或后人对前人造的字进行改造,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不同的造字方法给同一个词造字,从而形成异构字。如:山—,“山”属于象形字,而“”属于会意字,二者为异构关系。
(2)构形方式和偏旁相同,位置不同的异体字。这类“山”部异构字,都是形声字,由于偏旁位置的不同,导致了异体字的产生。例如:屼—、岐—、、、崇—。
(3)构形方式相同,选用的偏旁不同产生的异体字。这类“山”部异构字也都为形声字,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二,形声字义符不同构成的异构字,这类形声字通过形符的相互转化,构成异构字。例如:
③山—土转化:岌—圾、巖—壧
⑭山—门转化:岍—開
第三,增加义符构成的累增异构字。累增字是由清代学者王筠在《说文释例》中提出的。他认为:“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仍不异者,是谓累增字。”这类“山”部异构字有:
第四,增加声符构成的异构字。例如:
①嵂—峍:《正字通·山部》:“峍,同嵂。”
第五,声符异体构成的异构字。即这一部分的异体字,它们的声符部分互为异体字,这也就使其整体形成了异体字[3](P59)。这种异构字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①繁简字,例如:峽—峡、峴—岘、島—岛、崍—崃、崬—岽
第六,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是,形声字声符义符均不同构成的异构字。例如:①岨—:《集韵·鱼韵》:“岨,或作。”②㟎—:《集韵·果韵》:“㟎,或作。”③島—隯:《玉篇·阜部》:“隯,《类篇》,‘亦古文島字也。’”
2.“山”部异写字
异写字是指在同一体制下记录同一个字,构形、构意相同,仅仅是写法不同的字样。我们将“山”部异写字分为四类:
(1)“山”部异体字中的讹字。所谓“讹字”,是指在传抄过程中发生讹变的字。这种情况下的异体字,要求在任何情况下二者都可以互相替代,否则就不能将其称之为异体字。例如:
(2)偏旁简省造成的异写字。这种类型的异写字,我们又可分为省声字和省形字两种。
第一,省声字。所谓省声字,是把声符字的部分笔画进行省减,然后再把剩余部分当作声符的字。例如:
①岷—㟭:《龙龛手鉴·山部》:“㟭,或作岷。”
②峙—崻:《集韵·止韵》:“崻,山独立貌。通作峙。”
③峉—㟯:《中华字海·山部》:“㟯”同“峉”。
第二,省形字。省形字是把形符的部分笔画进行省减,然后把剩余部分当作形符的字。例如:
(3)书写变异,造成笔画微异的异写字。这种类型的异写字大部分属于正字与俗字的关系。所谓“俗字”,就是指在民间传抄过程中,人们为了书写方便而使用的汉字,它与官方字体相对。例如:
(4)隶定造成的异写字。隶定原指隶书通行以后,用隶书写定古文,现也可指用楷书写定古文。由于隶定以后书写方式的改变,产生了异体字。例如:
二、“山”部异体字研究的价值
(一)共时角度
从共时角度看,“山”部异体字的研究可以为异体字整理与研究工作提供资料。本文对《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中的“山”部异体字进行了全面分析,可以为异体字的整理工作提供资料。
(二)历时角度
从历时角度看,“山”部异体字研究的作用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有助于从历时层面窥探古人用字的情况。异体字的产生除了无意识的分头重造与书写变异外,其中很多是特意构造或改写的,有明确的使用目的。对于非全同异体字而言,我们可以了解在何种情况下,两个不同的字形为异体字,如“㘛”字作为“少数民族乐曲名”时,不是“嵌”的异体字。对于异构字而言,通过古人选用不同的表义构件,我们可以大体了解古人对所记语词意义的关注点,如“峋—”,“峋”古人关注的是它与“山”有关,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而“”字,古人关注的是“石头突兀重叠的样子”,是对事物形制的描述等[4](P89)。
第二,有助于汉字史的研究。异体字研究的目的是说明别人是如何使用的,一组字形能否构成异体字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文献使用的情况来判定。研究异体字必须将不同语境中功能、用法相同的字联系起来考察。通过这样的工作,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汉字的发展情况。因而,对于“山”部异体字的考察,对汉字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5](P146)。
第三,提供丰富的文化史料。异体字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汉字信息承载能力上的不足。如嵩—崧,“嵩”本为会意字,从山从高,会山高大之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从易读易记的角度创造了大量的形声字,于是就产生了从山松声的“崧”字。这种表音部件的更换,在汉字发展过程中形成历时异体字,这种变化是基于该字所处的文化背景发生的变化,字形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变迁,为文化研究提供了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