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融合探究
2020-01-09许晓燕
许晓燕
(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 江苏宿迁 223800)
信息技术具有集视听于一体的优势,应用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能够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直观性趣味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要提高教学的生动及趣味性,需要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互动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则难以有效呈现,影响了学生的快速吸收和理解。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合于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发挥其集视听于一体的优势,通过多媒体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以图片视频等方式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例如,在进行走进化学世界章节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现象、化学试验室的作用及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等,使学生对化学学科有更全面且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其充分发挥主观性投入化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化学综合素养。[1]
二、运用信息技术以有效解析化学重难点
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对教学知识的重难点以生动、直观、多维、富于趣味的方式加以呈现,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知识点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在物质构成的奥秘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如果仅凭教师口头讲述及黑板上画出相关平面图的方式,很难让学生快速理解并想象关于原子、分子及其内部结构等概念。但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可借助三维立体呈现及动画视频呈现的方式,使学生快速理解相关知识点,并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和认知。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作为一门有着广泛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其很多概念和原理都要依靠化学实验来进行验证和演示,并在实验中推动学生深入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逐步具备良好的实践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有其重要意义,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需求,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切实通过实验教学达到预期教学质量和目标。
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因不同原因导致无法有效完成或实施化学教学。其原因主要包括如下两方面:一是因受学校经费及试验设施配备所限,无法有效实施教材中所要求的所有实验,难以满足所有的实验需求,导致很多教材中的实验无法正常展开,或即使进行了化学实验,也难以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通过实验更深刻地理解化学原理及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影响了教学质量。二是在具体化学实验中,总会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学校化学实验中学生受伤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而增加了化学实验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化学实验的效果。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借助相关技术建立虚拟实验室,以真实还原及模仿化学实验过程及其相关现象,并对实验原理及现象进行详细、科学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在思维中建立相关形象,从而优质高效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化学学习效率并培养了学生的化学思维。[2]
教师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章节的教学时,离不开实验对该定律的验证及对相关现象的详细演示,以提示此定律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客观性。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展开化学虚拟实验,将实验各环节及细节生动展示给学生,同时,还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物质在实验前及实验后的质量变化情况做出客观分析和判断,再辅之以详细、真实的数据分析,使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产生深刻理解,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讲解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相关知识点时,对于教材中合理燃烧的教学内容,教师很难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为学生展示整个实验过程并提示其原理。因为如果操作不慎,就会导致实验失败,甚至可能出现不可控的安全隐患。教师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在虚拟实验室中完成相关实验,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同时,达到实验的预期教学目的和实验的有效性。可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正在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优化和辅助教学作用,教师需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有更多的先进技术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专业能力,并有效地将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与课堂化学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同时,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推动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明显提高。